[2010年夏季大陸四城遊後感-06]福州人的安心地標:鎮海樓

  雖然腳底板起了多個水泡,不大想走路,但總不能難得來一次福州就賴在酒店吧!趁早銀行開門時,趕緊重設了網銀密碼(還跑了兩趟),訂了機票,確定日後行程無誤後,便等待學長的到來。學長也是性情中人,讓我們得到適當的休息才出門遊覽(換言之可以睡比較晚),但之後才發現,或許福建地形崎嶇,以致於福建人體力較好,無論走多遠都不嫌累,倒是讓我們兩名臺灣學生,被這漫長的旅途、搖遠的步行,鍛煉得相當疲憊。

  但正所謂勞逸結合,一趟旅程下來也不是只有長征走路而已,由於出門時刻接近中午,學長先帶我們搭乘公車,到幾里路外的一家餐館吃福州家常菜(具體店名我也忘了)。與前一晚不同的是,在三坊七巷旁吃的大多是福州小吃,但當日中午所嘗試的,都是當地家常菜色。只見尚未十二點,有許多家庭均一同前來吃飯,可知這家餐館的口味,挺符合福州市民的期待,也能滿足我們的新鮮感。


↑在公車亭候車。


↑搭乘福州市公車,此路線均一價人民幣一元。

  餐桌上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道魚、一道燉肉,及一大碗福州雜燴湯。請恕我吃東西不記菜名,實在是只顧著吃菜,沒用心求甚解!福州靠海,其長樂、連江(即馬祖本應隸屬的縣級行政區)一帶均有海產,且豐富多樣,是大陸地區少數以海產聞名之地。而燉肉、雜燴湯均是福州家常菜色,大多數家裡都曉得怎麼烹飪製作,且雜燴湯更是料多味鮮,每逢喜事宴客,桌上均會出現此湯。這些當地家常菜色下飯卻不過鹹,口味尚可,略微偏甜,似乎與臺南地區小吃口味較似,適宜大眾。


↑一桌福州家常菜,右邊是接待我們的肖滿省學長,前方是想表現好吃但適得其反的同學。

  吃飽喝足後,咱們前往福州著名建築「鎮海樓」。其實我很早就知道這座名勝,因為張善文老師在幾年前就寫下了〈重修鎮海樓記〉,並作為某年新春賀歲郵件附錄,因此我大略對此樓有了印象。又來之前及到福州時,老師即交待我們務必到鎮海樓一遊,感受其宏偉氣派與雄壯觀感。

  福州市為一盆地,三面環山,兩側呈青龍、白虎之勢,地理風水甚佳,唯格局不大,故在此之政權多敗亡收場,頂多能成一方之王,卻無法為一國之君。但福州之北城屏山唯一制高點,自古即有一樓名曰「鎮海」,做為安心地標(認為修建一樓可鎮住險惡海象。傳說此樓一建,福州沿海均無海難,且毀壞拆除當間,則海難又起),可惜幾經毀壞,又因兩岸敵對時期深怕太過顯眼,便全數拆除。(福建省人民政府正位於屏山之下,若被「英勇的國軍」當作靶心射擊,豈不冤枉?)後來因當地人士奔走號召,認為應當恢復福州的往昔風貌(例如復原了三坊七巷),匯集了當地的文學家、建築學家、美術學家等多名專家學者,共同重建了今日之鎮海樓,規模較以往更大、更高,更能突顯福州市的文化底蘊。除了規模更大以外,有關當局更將鎮海樓附近之屏山景觀,劃為「鎮海樓景區」,成為規模頗大的自然休憩公園,是福州市民郊遊踏青的一佳去處。


↑鎮海樓景區入口處售票口,由於鎮海樓並未完全陳列佈展,故門票半價優惠,相當貼心。


↑鎮海樓景區山腳下入口處。


↑鎮海樓另一側入口,不過此入口並未開放使用。


↑鎮海樓下的風水擺設,遠處的樁子是北斗七星。


↑鎮海樓下的風水擺設,這有點像易經的陰陽八卦,或是河圖洛書,不知是不是張善文老師提的建議?


↑俯瞰鎮海樓。


↑近一步俯瞰鎮海樓。


↑更近一步俯瞰鎮海樓。

  由於鎮海樓是復原、修改、重建,因此也並不全依老建築的樣貌營造,而是經過當地多位專家共商之後,加工修改,以求達到更好的美感效果。像鎮海樓入口牌樓、及主樓的名稱匾額,書法即未使用傳統穩重的楷書,而是介於行書之間的流暢字體,龍飛鳳舞、靈活飛揚,相當具有特色。而登上鎮海樓的階梯,也未正面對應樓體,而是自側面入,再轉正面,更能立體、多視角的觀賞整座樓的氣勢,更發掘樓體的變化奧妙。這樣的設計,既保留了古意,又相當脫俗,雖然不是真正的古跡,但想必此樓再過百年,也是相當具有價值、意義的建築。

  樓裡主要陳列一些古董、字畫,並偶爾有書法名家現場揮毫。地下室藏有當年老鎮海樓陳列之貴重文物,只是尚未整理,有待日後展覽。一登二樓,便能放眼望遍整座福州城,景緻宜人、心曠神怡。又一樓戶外陳列三座石碑,一是清朝時期的〈重修鎮海樓碑記〉,二是民國時期鎮海樓改作「林森紀念堂」的〈林森紀念堂碑〉(前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是福州人),三是當今由張善文老師題寫的〈重修鎮海樓記〉。由於為了使三座碑看起來一樣大小,所以張老師的文章用較小的字體鐫刻,顯得有些密密麻麻,聽說老師仍有點在意,覺得美感上頗有遺憾。


↑鎮海樓正面側拍,傳說中間龍道有兩塊圓形石,摸了之後有好運。(但夏天去摸,石頭很燙啊!)


↑鎮海樓大廳一景。


↑鎮海樓二樓戶外一景。


↑自鎮海樓二樓望向福州市(一)。


↑自鎮海樓二樓望向福州市(二)。


↑清朝時期的〈重修鎮海樓碑記〉。


↑民國時期的〈林森紀念堂碑〉。


↑當今的〈重修鎮海樓記〉。

  福州市重建鎮海樓,還擬古風請當地文豪題記製碑,可見福州對傳統文化還是頗為重視。雖然老的建築被拆毀了,但至少鎮海樓並未從福州人的心裡消失不見,反而以新的姿態、新的功能呈現在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中。當然,我們走馬看花,不能有什麼深刻體會,對於鎮海樓的修建工作,還是見張善文老師的〈重修鎮海樓記〉,更為明瞭。照片縮圖不大清晰,在此將碑記文字轉載如下:

〈重修鎮海樓記〉

鎮海樓,據福州北城屏山之巔,始創於明洪武間,初稱樣樓,蓋環城諸門樓之範式也。後易今名,累代承沿,閱六百餘載矣。古者建樓,必考形勢而寓義理。觀之以勢,州城北高南卑,樓則雄峙北端,憑樓南望,于山、烏山交護左右,白塔、烏塔掩映其上,蔚為春花競艷,秋月留香,南門之秀氣郁然鍾焉。復引目延眺,閩江清波橫漾,若玉帶蜿蜒,東注向海,時有漁舟唱晚,洋舸遙徠,江海之豪氣廓然蘊焉。察之以理,樓名鎮海,其指蓋亦深矣。閩嶠臨海,夏秋颱風,頻或致患;又江海天隅,疇昔海氛偶作,間擾皇州,民頗虞之。樓之所鎮,其在綏海宇、致和瑞乎?善矣前賢語曰:樓以鎮海名,工在樓意實在海。惟世運迭更,明清以降,樓屢遭毀,幸亦屢獲重修。考清光緒間復建之樓,於民國二十二年罹火毀圮,後改建鄉哲林森紀念堂。公元一九七零年,有司因故拆除。茲逢新紀暉光,省市主政以承風敦俗為務,秉民意,振宏綱,廣延多士,醵集資金,重為建樓。樓式循依舊制,尊崇古道也;樓基拔升十米,庶便瞻矚也。興工於二零零六年十二月,經營彌載,始克告蕆。於乎!後之登樓者,其臨高騁懷,遐覽物華盛景,遙睇天風海濤,將謂吾州之福,宜有係於斯樓歟?

夏正丁亥孟冬暨公元二零零七年十一月
長樂質之張善文敬撰
潁川陳奮武恭書
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政府謹鐫

  我們很榮幸地,親自造訪、見證、瞭解了一座未來可能的「傳統文化資產」,親近、認識了一座未來可能的「歷史古跡建築」。


↑從另一視野觀看鎮海樓一角。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