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夏季大陸四城遊後感-07]黨中央關懷的觀世音菩薩正保護著我們

  出了鎮海樓景區,咱們準備前往到福州三山之另一山:于山。前面提過,福州有三座山,圍成盆地,也因此氣候較熱、但風水完整,福州也有「三山」之稱呼,例如當地最有名、老牌的澡堂即叫「三山座」。又福州的澡堂,源於地下汩汩流出的溫泉,雖然增添了地質自然資源,但卻使得整座城市更像是個火爐。

  由於咱們走得實在很累,福州又真的很熱,所以我們到了一家臺資咖啡廳休息喘口氣。而這家咖啡廳的消費也比外頭貴上許多,走的是「臺式高檔路線」(雖然這種價位在臺灣也不會受歡迎),但我們很小心地點了一壺傳說是道地的英式紅茶,解解渴、消消暑。


↑途中經過的人行路橋。


↑于山定光寺旁的福州畫院,聽說裡面有許多美術大家聚集作畫,並常有展覽、教學。

  覺得舒坦了,我們便行至學長所說的「白塔」。但實際上,白塔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景觀,而是位於于山旁、山腳下的一座定光寺裡頭的建物。

  定光寺是福州的古老寺廟,香火頗盛,雖然所到之時並未見到香火。怎麼這樣說話呢?原因是此寺正在重建,同樣也是請當地了老師傅按寺廟原基礎翻新加工,用料精美、技巧細緻,不同的是發起人為寺廟的住持、及廣大的福州信徒,現場可見不少中老年信徒義工、神職人員,且運作還是相當有規模的!這座寺廟奉祀多尊神明,拜訪之時尚在籌資塑新像,未來將請僧人作法開光、迴向四方。據觀察,這座定光寺的運作模式與臺灣寺廟頗似,但為較純粹的佛教,道教色彩略淡,建築則為標準的漢式佛教建築,而非臺灣宮廟的燕尾樣式。

  有趣的是,當我看到定光寺簡介看板時,發現這座廟真是來頭不小!不但自唐朝即已存在,當今更是受到「黨和人民的全力支持」,難怪說我們的黨是偉大的、正確的、光榮的,因為連觀世音、如來都能關懷得到,可知若不想太麻煩,或許直接「信我們的黨」會方便一些。


↑定光寺正面照,貨櫃車正卸下建材。


↑定光寺募款告示。


↑定光寺賽錢箱。


↑定光寺簡介看板,請注意上面所描述的「時值盛世,國泰昌隆,在黨和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如今因緣和合重興古剎聖跡,重塑金身」。


↑定光寺一景,後面即為白塔。

  本來以為定光寺正在整建,甚至看不到白塔,但現場的義工們很熱情、歡迎我們進入參觀,顯得相當親切。就現場看來,定光寺已經是我在大陸看到少數沒被觀光商業化、資本化的寺廟了,以前都聽說在哪座名剎燒住香要多少多少錢,但目前看起來定光寺至少是不會收門票的(也見不著門票亭),且從信眾的態度看起來,定光寺的確是當地信仰中心,具有重要功能,應當不會走惡性觀光路線。同樣的傳統信仰景像,我在廣州的「大佛古寺」也有見及,或許越往南方走,信仰的力量更強一些。

  往裡走,發現定光寺的規模挺大的!而且因處處整建修復,亮麗一新,所用之木料、石料、瓦料都很有質感,或許可以日本京都古城景緻一較高下。一問之下,此次定光寺整修,所用的材料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包括從南洋運來的木材(製成厚重的大門)、從中國大陸西南運來的名石,以及特聘當地的工匠合力同心,營造此寺。所以在寺裡除了感到料是新的,其建築工法完全有古代傳統氣氛,想必未來也是福州重要的傳統建築。也通過此次參訪,確信了福州還保留了相當傳統的建築技法,並尚能活用展現,確實不易!


↑定光寺一景。


↑定光寺一景。


↑定光寺迴廊一景,連瓷磚都是精緻新燒的。


↑定光寺迴廊一景。


↑定光寺迴廊一景。


↑定光寺建築特寫。


↑定光寺建築特寫。

  又定光寺裡有沒有真正年份上的老建築呢?有的,就是福州著名的白塔。其實白塔叫做「定光塔」,是佛寺常見的塔式建築,只是因其顏色為白,故當地人俗稱白塔,此塔在寺中有「報恩」意義,是相當典型的配置。值得注意的,是塔後方被寺方擺設了三寶佛畫像,並供香奉花,可見大陸的信仰行為是仍然存在的,並不如有些人指稱大陸社會「破壞宗教」。


↑白塔塔身。


↑白塔後供奉的三寶佛。


↑定光塔匾額。


↑定光塔石碑。

  參觀完定光寺後,到了入口處,與義工們短暫交談,得知他們正密集籌款,希望盡快募到塑製金身的資金。學長首先小額奉獻人民幣10元,聊表心意,而後我代表全家奉獻40元(一家四口)、同學個人10元,留下了姓名、地址資料,據稱待金身開光之日,法會將會特別頌經給捐款者,祈求保祐。雖然我並不迷信,但就支持地方傳統文化建物的維持,這幾十塊錢仍是值得的。然而這些義工們也很自豪,靠著眾人的力量,將這座古剎重新恢復至完美,並重建了福州人的信仰,甚至讚美大門木材多好、多厚(確實挺厚實的)!咱們在臺灣常聽到「社區整體營造」,這樣的現象不就是一個較大範圍的「地方整體營造」實例嗎?


↑定光塔入口前的樂捐處。


↑定光塔門前石獅。

  或許是有所貢獻,心情安穩許多,自然愉快。出了寺門,同學突與學長聊起中國傳統建築的石獅樣貌,問應當怎麼分辨公母?本來同學的答案是,玩球者為公、戲小獅子者為母,但學長稱:「幹嘛那麼麻煩?往下頭看就好啦!」本來不信,但一湊近瞧,才發現公獅子身下真有「那話兒」!但是,後來十幾天,不但在故宮、頤和園甚至是其他古跡,都看不到這種「景觀」,不知是福州的設計比較特別、還是福州師傅的設想比較「周到」?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