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規定,赴大陸地區交流期間,約每十日要寫「定期心得分享」,除了讓母校知道我們在這兒幹了些啥以外,也是為了返校報告準備。既然要寫,我就順便定期發表在網誌上,既方便也有用些。
—
一、甫至同濟大學,由志願者王丹彤同學協助入住宿舍,隔日並向王宇丹老師、沈衛青老師報到及瞭解選課事宜。同濟研究生的選課模式與本科或臺灣習慣不同,由院主導,若進電腦選課則限制重重,且不能跨專業;後經由院之許可,不進系統選課,改採人工登記,得跨專業選課,唯成績單由院印發。
二、辦理校園一卡通、繳交住宿費,赴中國農民銀行赤峰路支行開戶。由於正逢開學期間,銀行業務量突增,又該支行規模甚小,處理事務緩慢,幸得行員協助,雖耗時但順利辦妥戶頭,多數現金存入行中。
三、參加研究生新生之「研究計畫會」,個別與專業導師會面聯繫,瞭解系風。同濟人文學院及中文系規模雖小,但教師極有個性且學有專精,不乏名師、大師。又導師給予極大學習自由空間,對我們交流生之選課無太多意見。
四、至文廟舊書市場購得以下珍品文獻: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總譜(品相佳,有可能增值)、《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中共中央宣傳部當年針對「六四事件」所發表的官方意見)、《毛主席論文藝語錄》、《歌曲作法》(作者康少傑,為手稿本,極為罕見)、《實用歌唱法》(一九五0年出版,為解放後的繁體字出版品)、《江青同志講話選編》。
五、至上海音樂學院附近的「天天藝術」、及福州路的「上海書城」購得以下圖書:《和聲簡明教程》(朱愛國,2008,長江文藝出版社)、《民國音樂史年譜(1912-1949)》(陳建華、陳潔,2005,上海音樂出版社)、《中國流行音樂與公民文化──草堂對話》(陳小奇、陳志紅,2008,新世紀出版社)、《中國當代城市流行音樂──音樂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研究》(王思琦,2009,上海教育出版社)、《西方音樂簡史》(余志剛,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愛我中華──百首愛國主義教育歌曲.第一輯》(2011,文化藝術出版社)。其中《中國流行音樂與公民文化》與《中國當代城市流行音樂》二書已讀畢。
六、偕學姐與曾來逢甲交換之復旦大學研究生張怡微至上海會館聚餐,品嘗道地且精緻的本地菜,並與友人聊兩岸趣事。
七、逢甲大學董事長、副董、校長、教務長及主秘等人來訪,所有交流生聚會迎接,並由同濟校方安排上海半日遊,粗略參觀黃浦江、世博中國館外圍及同濟大學嘉定校區。
八、修讀郭春林老師《大眾文化研究》及朱大可老師《文化批評》兩門課。其中郭老師的課同學爭先恐後地自由發言,相當主動,能激蕩出許多思考點;而朱老師是文化批評名家,主講之內容精彩生動且頗發人省思。想必往後能從課堂上獲得許多新知。
九、劉強老師設宴招待學姐、我及他的導生們,期間亦談及許多兩岸文化、交流上的議題,頗有收獲。
十、入住宿舍一週後始有網路,能開始更為緊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