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中元節大普渡

  有些人知道我執迷不悟,不守本份地搞一些音樂的東西,不斷地買書、買光盤,或者是到處去挖資料,並冠了個好聽的名稱叫「搞學術」。

  最近很有感觸,長久以來試圖解開冼星海《黃河大合唱》原稿的密碼,但實在是能力有限,解了很久都沒有一個完美的結果。但又怎麼樣呢?打從開始「解碼」,至今也有四、五年,仍然是「獨門生意」,沒有競爭對手,可是也顯得寂寞。

  而很多曲子聽了後發覺很喜歡,想要重整、傳頌、延續,但可不簡單吶!仍然要經過一道「解碼」程序,重新整理或編配後,方得見人。這可麻煩了,我哪那麼多時間呢?而又,為什麼是輪到我在解碼,而非輕輕鬆鬆地拿了譜就能彈唱呢?

  我想,「解碼」要解得好,就必須也是搞作曲的,才有「技術」。好比說美國N年前就把阿姆斯壯送上月球了,可他哪會那麼慷慨,把技術傳授出去呢?顯擺自己都來不及了!而中國這幾年才把人類送到太空飛個幾圈,就高興的不得了,不就擺明著是技術終於趕上人了嘛!

  眾多的作曲家們,也有自己嘔心瀝血的作品,好不容易學業有成,自己的作品必然是天籟之音。(據個人主觀不完全觀察,凡是會作曲的,且有作品的,一定覺得自己的作品是天下無敵!)既然自己天下無敵,又怎會去幫做古之人的作品重整、編輯、校訂、出版、發表、宣傳呢?

  有些作曲藝術家比較幸運,能找到幫手傳承自己的作品,但一經發現,卻是基於「意識形態」的崇拜與歌頌,而時代也允許他風光一時,那麼其他千百萬優秀的歌手、樂手、作家呢?他們的命運又將如何?他們的作品又將如何?

  雜七雜八的寫了那麼多,只是想起來挺尷尬的!中文系教授的國學常識,都讓我們去對古早文章「再作文章」,論文可以一寫再寫,終究無止盡。但人們不可缺少的精神糧食「音樂」呢?論文在哪兒?校勘注釋在哪兒?分析研究在哪兒?我想多管閒事去攬來做,科班生又將如何看待?

  一切都是未知數。只是趁著中元節到了,鬼門開,為已往生的優秀音樂藝術家們普渡一下,也讓現實生活中打著不知名旗號的大鬼小鬼們知道何時該回去。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