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有校歌了!

  我的母校--私立東海大學附屬實驗高級中學(我入學時叫作臺中市私立懷恩國民中學,國二時改成高級中學,到了國三變成「私立東海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最近可真是不斷地「求新求突破」,不但校名多了「實驗」二字,還多了以前從沒有過的「校慶」、「校歌」,依我之見,無非是新校長上任三把火,總想搞些什麼名堂,這在我就讀國立清水高級中學時,也碰過一回。

  在清中的新校長趕上了六十週年校慶,轟轟烈烈地辦上六十件活動,連往年慣例的「演講比賽」都算進去了;而從沒有校慶慣例(都是過大學校慶)的附中,要拿什麼端出來呢?真巧,新校長竟然發現今年就是附中創校五十週年,這麼普天同慶的大事,可得熱鬧地辦、大力地辦。

  懷恩回歸東海成為附中時,已比照附設小學模式,沿用大學校徽成為附中校徽,也新修了個附中大門(早年附中沒門、沒圍牆),但校歌呢?反正一般朝會連國歌都不大唱了,校歌空缺著好像也沒什麼關係。不過,當新校長來時,這個空缺著的「精神指標」可就值得研究了,要怎麼寫一首代表「懷恩精神」、「附中願景」的歌曲,值得大家思考。

  我對校歌的議題也很有興趣,附中能有一首代表自己的校歌,也是挺好的。但今天聽到新校歌的樣本帶,卻沒有太多令我感動驚喜之處,我想這個問題,咱們可以用「群眾歌曲」的創作概念來討論。

  舉凡國歌、校歌、會歌,或各種宗教歌曲、政治歌曲,都是給群眾演唱的,而給群眾演唱的歌曲,必然要在創作上有所考量,加以限制,並配以多項創作條件,才能便於演唱、便於流傳。在歌詞方面,不能太雅,否則難以理解、不知其意,對於演唱的感動程度是有所折扣,但又不能太俗,流於低級,難登場面。就以現代中國的兩首國歌:《三民主義歌》與《義勇軍進行曲》為例,前者為四句韻文,淺白的文言,隨著時代的演進,大眾國文程度的低落,逐漸地沒啥人唱了,就算開口唱,也很難理解究竟歌詞為何意。後者是白話文,甚至是不整齊的語句,雖通俗但不低級,很快地被大眾接受傳唱,在宣揚政治理念而言,效果也是較大的。

  而旋律呢?既然是群眾演唱,就不能寫得像藝術歌曲一樣,忽高忽低、加花變奏,要考量到大眾的音域、節奏掌握,及旋律性;我經常教沒有歌唱經驗的人組織合唱團,要讓所有人都理解調號、拍號、節奏、旋律這些看似「基礎」的樂理,根本就是夢魘!還不如全體齊唱一曲《梅花》,來得有氣勢、來得動人。想想看北京奧運主題曲《我和你》,只用了十六小節,三種節拍形式,就構成一曲簡單易唱動聽的主題歌,豈不妙哉?

  再談及《東大附中校歌》,歌詞由靳承振、陳安桂、張玉成創作,東海大學音樂系陳玫君教授作曲,歌詞亦是淺白的文言,但對於中學生而言閱讀理解應不是問題,且一般而言「校歌」的文學技法應高於一般群眾歌曲,以顯現其「學術」、「知識」價值。歌詞是二段體,很厚道地把附中、懷恩兩種名稱都寫入,並將自懷恩時代留下的校訓「仁義誠樸」納入其中,頗有新大樓紀念碑上寫的「化作春泥更護花」之感。

  至於曲,旋律當然優美、好聽,甚至若配上管弦樂、四部混聲合唱,一定是一部相當美麗的樂章,且前奏還有變化,不致呆板,相當成功。只是,作為群眾歌曲而言,這首曲太難了,音域也太廣,一般群眾學生必然得花更多時間學唱,甚至演唱效果亦難以掌握。最後可能會淪為以下情況:反正一般場合學生也不唱國歌、校歌,而就算學生唱了,一些領導主管也只是張嘴對口型,沒發聲,到時派合唱團代表或放錄音帶,也是能解決一切。

  但若是這樣就太可惜了!所謂「群眾歌曲」,就是要讓所有群眾開口放歌,共同感動心靈,追求一個精神目標,若此歌總是被「代表領唱」,廣大群眾只有「欣賞」,那意義就太打折扣了!

  這首新校歌很美,作為單純的欣賞是很好的;但作為讓師生高歌的曲子,如同許多歷史上的作品一樣,都忘了以群眾的角度、以群眾的立場、以群眾的技術來寫一部真正的「群眾歌曲」。

《私立東海大學附屬實驗高級中學校歌》
作詞\靳承振、陳安桂、張玉成 
作曲\陳玫君

大度蒼蒼,東海泱泱,懷恩朗照附中光陽;
志道據德,依仁游藝,仁義誠樸集千祥。

修身自強創新超越,時位中正通八方;
大度蒼蒼東海泱泱,附中光陽山高水長。

— 

(點擊下列鍊結看附中校歌原始網頁及聽取音樂)
http://www.wretch.cc/blog/hnhigh/10620894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