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投稿
「溫世仁文教基金會第二屆大專校院人文研究學術獎」
獲大學部文學組第三名
————————————————————
摘要
「樣板戲」是「文革」時期的藝術產物,本質上繼承傳統戲曲的諸多元素,內容與形式則「大破大立」,強化了戲劇本身的張力與整體性。雖然「樣板戲」富高度政治意識型態,但它在戲曲改革中產生了極大影響力,尤其是腳本編創及音樂設計兩部份。
是故,筆者從傳統戲曲的腳本、音樂文獻找出古代形式,分析其書寫特徵,理解傳統形式對戲曲表演的利弊得失。再轉向現代戲曲,乃至「樣板戲」的文獻,一則檢視戲曲形式的自然演變,二則整理因「樣板戲」而產生的獨特編創形式,除了比較傳統戲曲與現代戲曲在文本形式上的差異,更進一步認識兩種形式的從古至今記錄戲曲的方法。
由於理解到「樣板戲」以新的形式記錄腳本、音樂,揚棄傳統以「印象式敘述」的方法,改採較科學的工具,可見戲曲表演將少有傳統的「不定性」,舉凡唸白、唱詞、身段、舞臺,都有一定的要求與設計,被視為戲曲藝術「現代化」。而「現代化」正是戲曲藝術自野臺、茶館富即興的「工夫」演出,邁入現代技術劇場的關鍵。
戲曲藝術「現代化」之後,除了利於編創新劇以外,更能以科學方式記錄、採集、保留傳統戲曲,並恢復傳統戲的表演動力。由於現代劇場是多工合作的勞動產物,任何劇目的上演必須透過不同技術層面的互補方能成功;就戲曲藝術而言,既步入現代劇場,必然要在編創形式上更加嚴謹,透過觀察「樣板戲」特徵的所得,我們可以清晰可見一個便利、準確,且能被普遍接受的方法,作為日後編創新劇或保存舊戲的參考。
關鍵字:戲曲、京劇、樣板戲、表演藝術、劇場、現代化。
————————————————————
註:文檔為未出版稿本,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