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劇?話劇?歌舞話劇?──觀綠光劇團之《領帶與高根鞋》後感

【演出資訊】
表演團體:綠光劇團。
演出舞碼:《領帶與高根鞋》。
本文依據: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廿二日下午七時卅分於逢甲大學育樂館。
主要演員:張丹瑋、朱德剛、林于竣、周羿辰、陳祐薇、楊宗穎、黃中佑、李明澤、蕭喬尹、傅文沁(鋼琴伴奏)。

【前言】

第一次接觸綠光劇團的作品,是在書店唱片架上看到該團的《同學會》及《結婚?結婚!辦桌!》錄音光碟。我當時僅買了《結》劇的專輯,內只有音樂部份的錄音,算是「劇場原聲帶」的型式,其中一首〈寶貝不要哭〉,還被卜學亮翻唱發行。

臺灣的樂壇(或劇壇)一直存在著一件爭議,那便是「什麼樣子才算是音樂劇?」樂評人楊忠衡一直認為臺灣近現代所創作的歌劇不像歌劇 、音樂劇不像音樂劇;楊忠衡在早期觀賞過綠光劇團的《領帶與高根鞋》後,給予了極差的評語。但是,在數據上看來,《領帶與高根鞋》在臺北、北京、紐約,或臺灣省其他縣市中的演出,票房反應頗佳,就連到逢甲大學演出時,整間育樂館湧入了大批觀眾,演出中演員與觀眾的反應熱烈,可以視為一場成功的演出。究竟是臺灣觀眾(或說中國觀眾、世界觀眾)的品味降低了,還是楊忠衡的觀點錯了?

楊君認為,《領帶與高根鞋》是以「爆笑」的方式,以吸引票房,如此一來便與綜藝節目無異。這一點稍後再加以討論,在此先簡介此劇於逢甲育樂館的表演狀況。

【觀眾圖的只是「好看」】

憑良心說,逢甲大學校地狹小,緊臨商圈,因此校內並無專業級的表演場地。育樂館只是活動中心級的禮堂建築,外部還供社團練習用,因此國樂的梆笛聲、熱門音樂的爵士鼓、管樂的小號……五花八門的音色都會透過隔音不良的細縫中傳入會場內。僅管如此,當天同學們依然很捧場,座無虛席,較可惜的是座椅是活動式排列故無傾斜,後排觀眾視線受到阻礙,較為吃虧。

演出前,綠光劇團的團長郎祖明先生對此劇做了簡短的介紹。學校發給的節目傳單上,寫得是「歌舞劇」,而郎團長稱之為「音樂劇」,這點就令人起了疑惑,究竟是「歌舞劇」還是「音樂劇」?經常有人會將「歌劇」、「音樂劇」、「歌舞劇」搞混,例如人們經常說「歌劇《歌劇魅影》」,是大錯特錯的!《歌劇魅影》是標準的音樂劇,而非使用聲樂、有特定形式的歌劇。而「歌舞劇」又與音樂劇不同,主要是著重在歌的串場及舞蹈的安排。

嚴格說來,綠光劇團長久下來演出的作品,都屬於廣義的「歌舞劇」範疇,就連該劇團網站中都有所說明 。那麼,我們就必須以「歌舞劇」的眼光看待這齣作品,檢視究竟名是否符其實。

整場演出是由一架鋼琴擔任伴奏,這與楊忠衡當時於國家音樂廳觀賞的情況是一樣的。有人認為單調,但其實樂隊編制本來就是一種現實考量,大編制樂隊會增加節目製作成本,況且鋼琴的表現力極佳,足以應付此種演出。我曾經在東海大學中正堂觀賞音樂系製作的輕歌劇《蝙蝠》(小約翰史特勞斯作曲),也是僅用兩架鋼琴伴奏,照樣讓觀眾看得不亦樂乎!

音樂上,此劇的歌曲有一種爵士的風格,如開場的「上班還沒休息夠,就又要上班……」;但這一句重覆了很多遍,卻讓我有點懷疑歌詞是不是脫離的中文文法,總感覺讀起來怪怪的。曲子唱完,令我意外的是節目進入了話劇的表演方式,直到下個段落又有歌舞,接著就是話劇。大體來說,節目進行的方式是唱歌時搭配著舞蹈,其餘部份以話劇方式呈現。而話劇進行時也沒有襯底音樂(雖然鋼琴獨奏者已經彈了全場,總該讓她休息片刻),使得音樂及舞蹈與戲劇明顯分離。

劇中的歌曲,多以流行樂方式創作,搭配簡易的和聲,使得觀眾聽起來毫無負擔,但也因此惹起一些「專業音樂者」的不以為然。與現今流行樂有著一樣的問題,那便是詞與曲的創作流於庸俗,用最淺顯的詞彙、最簡單的曲式,以致於有人批評這是一種「速食文化」,而非藝術之作。其實,在音樂界中,古典樂反而是少數,流行樂佔的大多數音樂市場,因此並不能說誰好誰壞,品味與專業不是單靠這麼粗略的概念劃分的。因此,只要創作出來的樂曲不使「耳朵老化」,能夠聽得順心,那便不構成太大問題了。

《領帶與高根鞋》比較需要改善的,是劇情結構太過凌亂、鬆散,整齣劇擺了太多主題,例如感情問題、上班族的痛苦、女性議題、角色分工、權力鬥爭……等,感覺劇情像是拼湊出來的,較無整體性。戲劇表演在許多時候都是以小見大,小題大作,因此看似很平常的情節,在戲劇中都加以誇大、加工,《領帶與高根鞋》亦是如此。

較令我詫異的是劇末部份,理論上一齣熱鬧的歌舞劇,在結尾時應當如音樂劇、喜歌劇一般,有個熱鬧、華麗(或壯闊)的終曲大合唱,但《領帶與高根鞋》卻是所有角色站成一排,各自以口白講述一些臺詞(或道理?),這讓我想到過去高中時期參加新詩朗誦社時,排演的「朗誦劇」一般,無角色、無情節,只是透過演員將臺詞賦予感情朗誦出。

嚴格來說,這齣劇並不能稱為標準的「歌舞劇」,但也不如楊忠衡所說的「什麼都不是」,因為劇種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以歌劇而言,中國的「民族式歌劇」與西方的「正歌劇」就有著很大的差異,冼星海創作的《軍民進行曲》及郭芝苑創作的《牛郎織女》也未依照傳統歌劇形式創作。

至於藝術價值的評定,是相當主觀的,有人說好看、有人說不好看,究竟這齣戲好不好看呢?表演工作坊演出改編作品《威尼斯雙胞案》,由於此劇是純娛樂性質的義大利喜劇,因此許多觀眾批為「空洞、沒內涵」!可見臺灣的觀眾胃口都被養得太大了,似乎戲劇、音樂、美術作品都要有十八層內涵才夠看,才表現出自己的「程度」!但別忘了,藝術本來就存在一股娛樂、使人放鬆的作用,何必那麼嚴肅的進劇場呢?以最輕鬆、娛快的方式看戲,才是最佳之道!

註一:楊忠衡:「看過黃輔棠的創作歌劇《西施》,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中國歌劇真是夠了!』已邁入二十一世紀,我們的作品成熟度還相當於西方兩百年前的學生習作,真讓人無言以對。」(「整體概念的迷失,捨本逐末的創作歌劇──《西施》樂評」,民國九十年八月十九日。)

註二:〈無法令人喝采的《領帶與高跟鞋》,略嫌粗糙的劇與音樂〉(楊忠衡,民國九十年七月廿一日。)

註三:綠光劇團網站的「關於綠光」欄目記載:「成立於一九九三年的綠光劇團,創團團長為羅北安,現任團長是郎祖明。綠光一直以『開創台灣歌舞劇』,以及『推出原創性作品』為主要創作方向。近十年來,綠光已經在台灣各縣市、紐約、北京等地,陸續推出十五個全新大小製作,演出236場,吸引到十七萬三千八百多名觀眾走進劇場。」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