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沒看到中國式幽默了?──觀中國京劇院之《春草闖堂》後感

【演出資訊】
表演團體:中國京劇院。
演出劇碼:名角名劇大匯演──《春草闖堂》。
本文依據: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廿五日下午二時卅分於國家戲劇院。
主要演員:管波、李紅梅、王玨、陳仲健、陳國森、張威、黃樺、王寶利、甄建華、張靜、徐立群……等。

【雜感】

由於長期接觸「樣板戲」,一直算是同儕中對京劇、戲曲較為了解的份子,但真正進劇場欣賞京劇,至今不過兩次。一次是在臺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看國光劇團的新編戲《李世民與魏徵》,其二則是此次,進國家戲劇院欣賞中國京劇院精湛的演出!

主辦單位傳大藝術長期以來持續引進大陸知名劇團來臺演出,如中國京劇院、上海京劇院……等。幾年前曾經買了票要北上看上京院的《四郎探母》,可惜「非典」來襲,演出被迫取消,之後幾次的公演,也因時間湊不出來,無法成行。這次選了個週末,一時興起買了張票,準備「闖劇院」!

憑良心說,我對傳統劇碼(或新編古典劇)並不太熟,也沒聽過《春草闖堂》一劇,上網也找不到太多資料,就連大陸學林出版社的《京劇大戲考》一書也未記載。後來經由節目手冊得知,《春草闖堂》也是齣新編戲,三民書局出版的《現代戲曲》一書(王安祈著)有全劇劇本,只怪當初讀書不大認真,竟落下這齣令人拍案叫絕、開懷大笑的好戲!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

臺灣大多的劇場都是單面鏡框式舞臺,與早期中國戲臺的三面式舞臺有很大差異,也因為鏡框式舞臺的流行,讓京劇等戲曲表演做了很多的轉變(也可算是另一層面的「現代化」)。最近在學校圖書館借到一本書,是由教育部於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出版的《中正紀念公園國家劇院、音樂廳計劃:演出試運轉主觀測試驗收報告》,裡面許多演員及專家認為國家劇院的設計對於中國戲曲的演出是有障礙的,一方面是地板太硬、舞臺太大、燈光太弱、音效太差,當然這都是「主觀」的看法,有人也認為只要稍做調整即可獲得高品質的演出效果。

只是,那麼多年來,大多數的戲曲表演都還是「牽就」表演場地的限制,拿歌劇院演京劇,難道只是英文名稱都有「Opera」?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只要做點調整就能改變一切劣勢,何樂而不為?這次中國京劇院的演出,就將國家劇院改善成一個極佳的戲曲表演環境,讓人看起來不覺得彆扭,而是相當享受!

這是我第二次進國家劇院(前一次觀賞表演工作坊的《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但此次感受格外強烈,室內空調相當舒服,不冷不熱,與人體體溫相當合得來!整個座椅、扶手相當舒服,絲毫沒有壓迫,總算是在眾多「平凡」場地中看了無數節目後,得到一種解脫!只是,國家劇院的舞臺太高、太寬、太深,對於傳統戲曲的演出是一種壓迫。要如何才能化腐朽為神奇呢?

中京院自行準備了有傳統圖案、亮色系的眉幕及翼幕,將舞臺表演區縮小,設「守舊」,並添加京劇地毯,將歌劇院打扮的像座戲臺!而《主觀測試驗收報告》中指出最需改進的,就是國家劇院並無「二道幕」之設計,因此便無法適應傳統京劇的轉場、擺設。為了這個缺失,中京院也加裝了亮藍色的二道幕,但需以撿場員人工開合,較不方便。目前大陸許多劇院都有二道幕及三道幕的設計,甚至許多國產舞臺設備公司都研發電動開合的相關裝置,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或直接引進)的。

我的位子是在一樓的最後排,上方視線被包箱遮蓋一些(上一次坐在二樓左側包箱,也是被一根柱子擋到視線),這使我感覺當初在安排觀眾席時,有些是視覺死角並未妥當計算,較為可惜;但由於此次演出的票房普通,因此下半場就跑到前幾排的空位「代人看戲」,這時的視野就相當廣闊,使我獲得極高滿足。在《主觀測試驗收報告》一書中,指出早期的京劇演出都是以投影片放映字幕,相當不美觀,也備受批評,而近幾年各種類似的演出都改為舞臺兩旁豎立電腦看板,較為進步(國光劇團的方式是用電腦連接投影機播放字幕畫面)。中場休息時特地向前臺查看一番,字幕的主機是一臺筆記型電腦,螢幕上顯示的是簡體字,是太原市某公司出產的字幕軟體(顯然是演出單位自行準備的主機),整座字幕機還可兼開演前及休息時的「廣告快訊機」。

【這才是喜劇!】

有人認為臺灣近幾年來的文化水準持續低落,有一原因是大眾喜愛低俗的節目,追求「爆笑」之效果。這有一部份跟民眾缺乏文藝水平有關,另一方面,是外國傳入太多直接、商業的傳媒,使得社會整體朝向「洋化喜劇」模式,進而扼殺了本土珍貴的趣味。

也有人認為中國人沒有幽默感,但我發現那只是中西表達方法不同,造成「有趣」的形式不一樣,若要說幽默、逗趣,最直接聯想的就是「相聲」了。有誰會說相聲表演是不有趣、不幽默的嗎?

當天欣賞《春草闖堂》,才真正體會到中國幽默的高層境界!演出當中,全場是從頭笑到尾,許多愛戲的老先生、老太太可真是使足了勁開懷大笑,就連兩廳院的工作人員也在一旁站著笑。除了歡笑,有許多老伯伯十分贊同春草姑娘的觀念(臺詞),佩服主角的機智與點子,紛紛點頭、應和;整間劇場喝彩聲、笑聲、呼應聲此起彼落,真是回到了早期戲園的熱鬧時空!

【頂級的享受】

中國京劇院這次派來由于魁智領導「一團」,想必整體水平無人能擋,另借調幾位北京京劇團的優秀演員參與演出,使得劇組合作默契甚佳,演出節奏十分流暢,絲毫沒有半點遲頓。

與現代戲曲或「樣板戲」不同的,這種傳統戲或「類傳統戲」沒有繁雜的燈光、佈景、道具,運用傳統的京劇舞臺模式,以桌椅為基礎,顯得格外清爽!

演員的唱功也好!中國音樂經常都讓人感到又高又尖,有時會覺得刺耳,更別提京劇旦角那拖拍的長音,常使有心想認識京劇者聞音色變。《春草闖堂》又是以花旦為主角,自然旦角唱腔就多了,當天聽管波多段的唱腔,美如黃鶯出谷,嘹亮動人,在聽覺上真是一項享受!

演技方面也真是純熟至極,縣太爺在乘轎的那段可真是「炫技」的極致,也恰到好處地發揮了丑角應有的喜感,此時臺上、臺下互動良好,觀眾反應熱烈,無不拍掌叫好,可見演員的技術是多麼吸引人!

一個專業的團體,就是有辦法在開演前到謝幕後做出一整套的系統規劃。除了先前提到的字幕機,不斷在開演前、中場休息時顯示預告,更在演出結束時播放一首歌曲,似乎是中國京劇院的「院歌」,歌詞主要是贊頌京劇的藝術之美,並為整齣演出劃下美好的句點,歡送觀眾走出劇場。想想看,這樣的結局多麼美好啊!

【結語】

以前對中國京劇院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樣板戲《紅燈記》,但就《紅燈記》而言也是可看出中京院的功力;劉長瑜在《紅燈記》中飾演鐵梅,成了知名的旦角演員,也是《春草闖堂》著名詮釋者。而今劉長瑜的徒兒管波接手,可真是「革命自有後來人」,相信以後京劇藝術會越來越多元、豐富。進劇場看京劇的已不只是老人了,除了我以外,當場看到許多中學生進場看戲(但不知是不是被老師逼的),其實臺灣的京劇市場已經打入年輕族群了,完全不用擔心票房不佳的問題。只要是好戲,是不怕沒有人來看的!

如今得知我國還有這麼精彩的表演可看,往後更推動了我去欣賞的意念,也誠摯的推荐給各位,希望大夥兒多多捧場,讓這些節目能多多展演,提昇臺灣的表演藝術水準。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