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十年》

  一部電影作品,卻在新聞媒體的社會、政治版塊(而不是文藝版塊)熱議,即便想刻意忽略,也難免略知一二。點開《十年》的預告片,驚覺那腦洞大開的想像力,確實夠吸引人們一探究竟。我還記得,三月初訪港時,與友人提到:「我超想看看《十年》!可惜短時間還沒辦法看到此片」,他回應道:「你對這也有興趣?」有,很有,更何況《十年》已吹皺社會一池春水,有什麼理由完全不感興趣呢?

※註:點擊此處,觀看《維基百科》對電影《十年》的介紹

  可是,偉光正之黨,這幾十年來都習慣用很保守前老派的語調,令黨姓媒體發些倒人胃口的社論。在大陸也負評累累的《環球時報》,在年初發佈《〈十年〉嚇唬香港社會,內地管不了》,把《十年》定性為政治「反動」禁片。可是,就跟過往的許多經典「社論」一樣,不發還好,一發則不可收拾,使大眾情緒更加燃燒,無形地也為電影打了效果絕佳的免費廣告。

  我必須承認,自己並非用合法途徑觀看《十年》。最主要的原因,無非就是該片還未在臺灣上映,光盤產品也未出版,而次要原因,則是突然有一天,竟然有大陸友人發來《十年》在百度雲網盤上的資源,提供了另類先睹為快的管道。

  但我不免想像,號稱高清版本的電影檔案,能迅速地留傳在各大網盤裡面,是否屬於刻意散播呢?畢竟,這年頭能「紅火」一把,比賺幾個版權費用來得值。

  收到資源時,我人在外面,等回家想要嘗試下載時,竟然發現該檔案已經不能正常使用分享、下載、線上播放功能了。若點擊下載鍵,則提示「您下載的內容中包含違規信息」,如果想要線上收看,則會發現影片停留在「響應『淨網』行動號召」的溫馨提示……

  幸好,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智慧的。大陸同胞們利用修改檔案參數等等方式,並且把名稱改為「基本法.zip」或「一起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7z」,繼續散佈傳染著這部年度禁片。所以,我只經歷了十分鐘的防火牆阻擋,便又獲得了完整檔案。看盜版電影,當然不是什麼值得炫耀且大書特書的事,但在沒更好辦法,以及嘗試網絡世界趣味的複雜情況下,我還是這麼做了。

  我不曉得自己的政治立場,是否會影響觀片的感受。但直觀地講,《十年》從結構、技術等方面,不能算是一部拍得很好的電影……(或許只能說是五段看起來湊和但有想像力及創意的短片?)整體的水準,大概就像是看公視學生劇展一樣吧,總是想把先鋒、敏感、意識流等等東西包裝在一起,試圖做出一個好像很有衝擊力的「高格調」產品。

  《十年》的五段故事:《浮瓜》《冬蟬》《方言》《自焚者》《本地蛋》,都是「預想」香港十年後的社會景況,但這些情境設定,都是與當下對政治態勢的恐懼有關。難怪爾冬陞在金像獎頒獎禮上,引用了羅斯福名言:「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換個方式想,如果親共組織,拍了另一版本的「十年」,用同樣的編劇及拍攝水平,呈現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香港,還能受到大眾青睞嗎?

  這有點像臺灣近年電影所帶來的現象。從《海角七號》開始,就表達出一種粗口式對現狀體制的抗議(如「我肏你媽的臺北」),以及不用什麼準備就能完美成功的人生意淫(如那組雜牌樂團)。《KANO》、《志氣》、《追風》則大賣所謂「熱血」,很容易讓受眾產生「代入換位」的心理效應。

  再觀察近年臺港二地的社會運動,可發現:即便政治訴求及運動初衷是正向有意義的,但為數不少的參與大眾,都只是因為剎那間的心理作用,以扁平式的直白角度思考,產生出相當簡易的羊群現象。雖然這種話很多人不愛聽,也「政治不正確」,但卻是我們理性冷靜下,不可迴避的現實。

  扯遠了。

  回到《十年》,想像力當然是片中最大優點,尤其《方言》《本地蛋》的故事設定,加上《方言》裡香港警察著裝、車站廣播變化的細節,可知道製片方很有心思地為所設定故事打造擬真環境,相當不容易。但《浮瓜》黨政要員的中山裝、《本地蛋》少年軍的紅衛兵裝,又表現得過於漫畫卡通式,只是為了貼張標籤而致,不算精彩。

  《冬蟬》最讓我看不懂,而且有些情節讓我有些不適(吃凝固劑一段),可能是我悟性不夠吧……只是,故事表達不夠清楚,就一鼓腦兒地要塞各種「意識」給受眾,是否對受眾的壓力太大了?

  《自焚者》最為明顯地觸及「港獨」議題,可我認為卻是五段故事中表現手法最好的,雖然所用也不是太新穎的「偽紀錄片」手法,但整體表現較為平均,技術也相對純熟。我倒是認為,《自焚者》中敘述的「港獨」,只是一個膚淺的表象,畢竟故事是建構在架空時間的「十年之後」,為什麼「有關部門」不能從另一個角度體會,劇中獨派份子的許多表現及言論,是出現漏洞且無法自圓其說的呢?不如就當作是給獨派份子立一面鏡子,公道自在人心嘛!可惜,「有關部門」尚無這個氣度與雅量。

  想起前陣子的「銅羅灣書店」事件,那可真是令許多人對「有關部門」的未知恐怖力量感到害怕,但我卻思考,究竟李波、桂敏海等人究竟是有多大的把柄被捏住(還是收了多少好處),最終才配合「自白認罪」演出呢?又,其實翻翻那些所謂的「真相」出版物,有多少篇幅是真正可靠的呢?(我相信,那些書籍也是打著「衝撞敏感」,才有銷路的。)這便顯示,許多事件是相當立體且複雜的,不宜隨便情緒用事。

  不能否認,《十年》正是靠著類似的概念,當了一回大黑馬。以最低成本使華人圈知曉(甚至突破竹幕),還得了金像大獎。我認為,《十年》對本屆金像獎而言,一定是塊「難解」的題目,如果不頒個最佳影片給該片(即便用再多的理論依據評斷),金像獎主辦方受到的責難,可能也小不到哪裡去。反之,以目前的結果來說,才正是「對誰都好、影響最小」(反正老共本來就那付姿態)的發展,也達到「大快人心」的效果。(但我長期認為,「大快人心」是最可怕的一件事。)

  《環時》社論說,《十年》講到的情景絕不會出現,我大概認同,但這種話怎麼可能讓《環時》來講呢?老王賣瓜之言,難以服眾。但如果不是當下的體制秩序,以及《環時》等走火入魔似的反應,《十年》這樣的電影有機會出頭嗎?很難說。在《浮瓜》與《自焚者》中,又不斷透過劇中人物強調,CPC刻意搞分化、利於統治,越亂,對CPC越有利,那麼《十年》造成的爭鳴,是否自落於這個坑裡呢?

  在網上發現,爾冬陞接受媒體採訪,講了許多頗能引人省思的話,我能認同。不過到了《自由時報》截取引用,就變了味。

  寫到這,我都不知怎麼結尾了,其實我甚至不知道,以上的話究竟該不該寫……想起赴日旅遊之前,在家看了一部德國電影《希特勒回來了》,劇情、製作皆屬佳品,內容反思當代德國社會。與《十年》不同的,《希》片更著重反思「自己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講外來因素。

  或許,十年以後再檢驗,才可靠吧。但是,為什麼要「檢驗」一部電影作品呢?呵呵。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