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資訊】
表演團體:實踐大學音樂學系交響樂團及合唱團、宇宙光臺北愛心合唱團、美國大地合唱團、國防管理學院崇廉合唱團及眾指揮家、聲樂家。
演出節目:《二零零六華人之聲合唱音樂會:黃河》。
本文依據:民國九十五年三月十六日下午七時卅分於臺北市真理堂。
【前言】
有人不大了解我為何喜愛《黃河大合唱》,不少人認為我是「著了迷」或「入了魔」。一位同學打趣的說我「都能默寫總譜了」!其實,聽《黃河》是滿「划算」的,組曲式的節目,包括了器樂、獨唱、合唱,有快有慢,有強有弱,既豐富又具有時代意義,更何況還是國人創作,應當給予支持。
而《黃河》重啟了我通往古典音樂的道路,打破了幼時的墮性及通暢了遲頓的悟性,又因本身的「愛國情懷」向來強烈,因此每回聽到《黃河》樂章,總是感動落淚;即便未身處當時的抗戰亂世,還是能從一字一句、一音一樂之間感受到壯闊、澎湃的民族氣息!
從去年底就聽聞實踐大學將於丙戊年三月間演唱《黃河大合唱》,並且由該校交響樂團伴奏,我可是期待許久;又因有親人在該系替我打探消息,因此還獲得不少「幕後花絮」,增添我特地北上前往觀賞的動機。
【與眾不同】
除了實踐大學音樂系外,此次音樂會的主力之一乃是宗教組織「宇宙光」,該組織自組合唱團,除了宗教音樂外,也經常演唱著名合唱作品,是我所見過最具廣度的宗教合唱團。而該組織歷年來演出《黃河大合唱》經常邀請知名藝人孫越先生朗誦,此次亦不例外,使得聽慣「革命式朗誦法」的我,對此次演出產生了高度的興趣。
至此說句題外話。我在瀏覽該組織的網站時,意外地發現過往所錄製的《黃河大合唱》存檔,而此版本亦是由孫越朗誦,以單鋼琴伴奏,版本即是各大音樂書局均售的「瞿維編配版」;此版本向來是「只見書譜不見曲」,如今可藉由該組織的演出,讓我對這個特殊的版本有一了解。
但此次於真理堂演出的,依然是嚴良堃於文革期間編配的「中央樂團版」。許多人覺得《黃河大合唱》聽起來不對味、像共產黨,原因就在於現今所流行、使用的版本均是「中央版」,而非冼星海所創作的原曲。基本上,除了抗戰時的簡易版,冼星海於蘇聯另以大型樂隊編配了交響樂伴奏版,氣勢澎湃、配器創新,可惜鮮少機會得以展現,甚至冼星海之徒李煥之根據交響版整理、刪定的「上海樂團版」也被四人幫的壓制之下,消失於中國樂壇中了。於是,「中央版」便乘著時勢之利,一炮而紅!只是在刪改、修定的過程中,不但略取大部份段落,甚至將伴奏改得簡易、通俗,以致於有些人對《黃河大合唱》產生錯誤的印象。
即便如此,透過「中央版」的《黃河大合唱》,還是可以從中窺得一二,獲得一些冼星海想留下的意念。
【真神與音樂同在】
演出地點選於臺北市真理堂,我可是頭一次去。此地根本不是劇場,而是佈道大會堂,空間較小、音響較乾,並非舉辦如此大型音樂會的首要選擇。據內線消息表示原本打算借用某民間知名劇場,該館館方本已同意,但後得知有大陸團體要來,便以「大陸團體易破壞場地清潔」為由反悔。但是,個案與通例能否劃上等號?是否大陸團體就如此不守規矩?曾經有某國立大學附中音樂班到母校清水高中演出,該校學生吃了餐盒後垃圾淨往後臺扔,那是否清中校方要阻止該校學生來訪演出呢?我想那間劇場的管理人是多慮了。
好吧!醒目的大紅十字架引領著我們走入音樂的殿堂,還算別有一番風味。大會堂在大樓的二、三樓,有兩層觀眾席,但一樓的席位是排放摺疊椅的,也無斜度設計,故後座觀眾視線受到些許阻礙,以致下半場開演前,我偕同學溜至前排空位坐下。但又因舞臺大小之故,樂隊離觀眾是相當近的,我幾乎快成為銅管聲部的一員了!也有一些觀眾被近在咫尺的定音鼓嚇得往後跑。
比較麻煩的是團員視線不佳,有些合唱團員似乎無法看到指揮,而部份打擊樂器挪至二樓,也無法與樂團、指揮合為一體,較為不利。但畢竟演出的是《黃河大合唱》這種抗戰歌曲,用打仗的方式演奏,也是共體時艱。
【「華人之聲」的定義?】
在我的認知當中,《黃河大合唱》都是在「特定時節」才會搬出公演的。而此次用了個「華人之聲」主題,似乎也名正言順。但在上半場的十三首合唱曲中,就有七首是洋文,我想此次的「華人之聲」可能指得是「演唱者」是華人吧!
其實也無妨,聽歌嘛!這次的曲目選得相當合宜,雅俗共賞,給人心曠神怡的感受。只是開頭的前幾首可能適應度不夠,在音準上出了些小問題,幸好並無大礙!觀眾中也有位演出人員的「救星」──「專業喝采者」!每逢樂曲唱畢,某位男士大聲叫好,相當熱情!這場音樂會的互動是相當高的!
樂曲詮釋方面都相當穩健,如《掀起你的蓋頭來》,我只看過人民音樂出版社發行的樂譜,並無聽過演出,而此次演唱完全依照譜上的要求,實在踏實。而一些音樂劇樂曲,也有依稀的戲味傳出。這樣的演出品質,頗為佳作!
較不習慣的是由蕭泰然作的《臺灣是寶島》,竟然改用普通話演唱!小學時參加合唱團,教授選了不少蕭泰然的曲子,後來才發現他的作品大多都是如此「愛臺灣」,因此憑良心說我並不喜歡這麼具有「某種色彩」的創作。但是,即便立場在強,把使用語言一改,就感到怪異,且「直譯法」也較不能表現出原詞的動力,更何況牽涉到語言的平仄、韻律問題。真是怕哪天有人把《黃河大合唱》改成閩南語演出,那可真是天下大亂了!
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實踐大學音樂系合唱團」的演出。以女聲居主要位置的演唱,水準自然比前些段落強多了!而《A La Nanita Nana》(墨西哥民謠)及《永遠的故鄉》(也是蕭泰然寫的)更是小學參加合唱團時所選唱的曲子;聽該團演唱,自然感到親切無比,亦勾起回憶。有如飲酒一般,產生一種無形的催化作用!
【特殊的《黃河》】
好友之所以說我「譜都能默寫」,大概就是指我對於《黃河大合唱》的熟悉度高的異於常人,哪邊該有什麼音、該用什麼表情記號都記得一清二楚,要有一個錯音或詮釋不對的地方馬上會有所反應。而自從蒐集到全套《冼星海全集》及相關書籍、資料之後,對於《黃河大合唱》認知度越來越高,因此可以較為大膽的評析一次這次《黃河大合唱》的演出。
前文說過,此次演出的是文革時期改編的「中央版」,並且八個樂章完整的呈現於觀眾面前。或許是自身離銅管組太近,因此在一開始的強奏,聽不大清楚弦樂的音階。在這一部份,各家錄音向來是兩種詮釋方式,一是強調弦樂組的下行音階,二是強調銅管樂組的「嘿呦」弦律,故各有其說。
孫越先生的嗓音雖然沙啞,但感情用得恰當,完全符合作曲者與譜上記下的「一字一句打動聽眾」。且孫先生與指揮合作得好,節拍段落的結合相當成功;過去有位朗誦者看不懂指揮,也不懂樂譜,因此經常與樂團脫拍,導致時間接觸的不好。而如今毫無這些問題,顯然事先的演練及用心的程度是相當重要的!
而合唱部的「嘿呦」,指揮歐陽慧剛先生也刻意營造了延長音的詮釋法。原譜應無延長記號,但團員們第二次所唱的「嘿呦」卻比平時久了許多。而「划呦,衝上前」一段又比較慢,是異於一般所見的詮釋方法!
關於速度部份,其實冼星海原譜正是如此速度,並不太快。但由於「中央版」的文革氣息頗重,以強而有力的快速演唱會增添此曲的「革命氣氛」,若改以慢速演唱,會略感鬆散。而指揮領略、契合了作曲者的原意,只是版本上有些差異,若改以冼星海原作的「蘇聯版」或李煥之編寫的版本作演出,效果應是極佳的!
而兩百人的合唱團位於八百席的場地中,聲音響亮而大,因此在弱聲方面較難掌控。「我們看見了河岸……」一段似乎過於大聲,但放鬆的感覺仍有達到。
邁入第二樂章時,獨唱者似乎無法得知應該進場,可能與場地設計有關。等待的期間,有位小男童被定音鼓的力道給嚇到了,直嚷著要回家,引起部份觀眾(包括我)的不滿。而男童母親極力安撫仍無效用,直至三、四曲之時才在指揮的眼神及觀眾的噓聲下哄出會場,這足以顯示劇場規矩的重要!主般單位應規定觀眾年齡,而家長在引導孩童欣賞音樂的同時,也應顧慮到他人的感受!
演唱第二樂章《黃河頌》的是知名聲樂家巫白玉璽先生,之前在小巨蛋的千人《黃河大合唱》即是他演唱此曲,如今更近距離欣賞,不但看到他那激動的臉龐及有力的手臂,更能聽到他那高亢響亮的歌聲,真是一種享受!
較為令我注意的,是在眾多文獻資料中,冼星海特別指出「我站在高山之巔」一句反而不能唱得太大聲、高昂,否則就成了「自我頌」與「高山頌」了!所以我經常特別注意此句的詮釋法。而巫白先生則相當特別,反將這句推上了一個小高潮,之後又更加響亮,算是一種「激動派」的詮釋方法。
目前市面上「中央版」《黃河大合唱》的錄音中,關於《黃河頌》的結尾存在高低音的差異,有人認為飆上高音會比較激昂,但低音忠於原譜。依我所見,「中央版」第二樂章的結尾是高昂的,飆個高音無所謂;但其實原曲的尾奏是較為漸弱、放慢,因此唱低音是較為貼近作者原意,也不致於整首曲子處於同一高度。
而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可是個相當困難的曲目,必須要由朗誦者、指揮、樂隊及琵琶獨奏者多元合一,密切結合,才得以完美呈現。孫越先生的嗓音特別,但聲音略小,偶爾會被樂隊蓋過,我認為透過音響系統的調整,應該可以做妥當的處理。而又孫先生的語氣相當感人,一位形象美好、熱心公益的老者,訴說著時代的故事,這個畫面是清楚可見的!
順道一提,「中央版」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已經與原曲相差甚遠,可說是後人補充的新創作。
而《黃水謠》的詮釋手法在樂界中也具有爭議。有人認為應該要以輕快的歌謠呈現,但另一派以為應以悲痛、慘慢的形式表達。此次實踐大學所呈現的正是輕快、愉悅的歌謠體,乃至後面「自從鬼子來」一段,有著相當大的反差與對比,明顯做出抗戰前後的人民心聲。
根據李煥之的研究,《黃水謠》應是《黃河大合唱》的主調(但要在冼星海編配的交響樂譜才看得出來,「中央版」已無此特色),因此《黃水謠》是《黃河大合唱》極為重要的樂章。在冼星海的論述中提到「我們不應再有悲傷的旋律」,因此《黃水謠》後段的「妻離子散天各一方」不代表一定要悲痛,也不代表《黃水謠》整曲要悲憤莫名。總而言之,此次實踐大學所呈現的《黃水謠》是穩重的,不另外添加雜亂之物的。
而《河邊對口曲》一段,可顯示出打擊組被搬到二樓的缺失了!此段運用了不少中西打擊樂器,因此在此樂章後段小快板的部份,打擊樂明顯的脫拍,雖然指揮動作提示欲挽救局面,但由於視線問題及音差問題,仍造成不少的「傷害」。不過兩位獨唱者相當有特色,口音極為自然,猛一看頗像「張老三」、「王老七」的現代翻版,極有意思!
《黃河怨》是一首描述「慰安婦」投河自盡的樂曲,女高音獨唱者相當有自我特色的把整首曲子推上一段高潮,並且搭配簡單的身段,讓氣氛凝聚在一個強而有力的焦點上!尤其獨唱者的眼神,表達出極高的情感,讓婦人的苦難頓時間爆發出來!好幾處聽得我熱淚盈眶,感動甚大!
我聽《黃河大合唱》的重點曲目即是第七樂章《保衛黃河》。雖然根據小道消息指出,有些學生團員對於其歌詞的「龍格」相當有意見,認為俗氣無比,但此曲仍是全曲的第二高潮,不應忽視!而冼星海善用中國民歌曲調入曲,如《中國狂想曲》、《生產運動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均是如此,「龍格」之唱法便出自於山西曲調,是極富民族性的樂聲。
而此次的《保衛黃河》也較慢,與雨果唱片的上海交響樂團及合唱團演唱的速度差不多。依我見,慢有慢的好處,此法有如加深了抗戰的決心、有種「步步向前」的感受!而嚴良堃的中央樂團及合唱團均是以快速取勝,可能與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影響有所關連。
終樂章《怒吼吧,黃河!》可算是《黃河大合唱》的一個總結。基本上此樂章詮釋的尚可,滿平穩的。只是由於視線問題,團員無法清楚見到指揮的提示,因此在開頭「向著全中國受難的人民發出戰鬥的警號」及後段「怒吼吧」兩處有些不整齊,但情況不嚴重。基本上此曲演奏時的速度也較慢,部份段落拖得有些長,但最終的「向著全中國受難的人民發出戰鬥警號!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出戰鬥的警號!」可是把所有氣力一吐而盡,發出最精彩的樂聲,帶向一個完美的高潮。
此次《黃河大合唱》的演出,有一小小缺點,即是銅管組在某些樂段上似乎不大熟練,因此有些錯誤產生。職是之故,靠近銅管組的觀眾還可看到不少指揮「關愛」的眼神,算是此區觀眾的一種「福利」吧!
【結語】
雖然不是最完美的演出,但仍令我印象深刻!況且,聽音樂會從來沒人在聽完美的,完美的演奏只有影音專輯的錄製產品才有,任何的現場演出都是會有狀況發生的,這才更增添了現場演出的獨特及價值!就如人一樣,人人不同,皆非完美,正好可應用在表演藝術上。
首次現場聽到由交響樂團伴奏的「中央版」《黃河大合唱》,算是值回票價!當然,希望未來也能夠聽到冼星海原曲的《黃河》,才能更進一步體會作曲者的用心。
我常覺得,在接觸藝術作品時要多、要廣,但一生中,徹底了解個幾部作品,就已經難得了。如今有幸能接觸、認識、研究這麼一部經典之作,還待未來多充實自身相關知識及文化素養,以期提升境界,並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