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冬,如何化作音符?

(本文刊登於《橄欖古典音樂》雜誌總第四期,2017 年 1 月。)


↑《馬路天使》劇照。

節氣時令,是人們記錄生活痕跡的標籤,伴隨氣候變化,心情當有不同狀態。「四季」,正是古今中外文藝創作者,甚常迸發的靈感來源。《文心雕龍•物色》便有言:「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鬱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沈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

好似維瓦爾第《四季》之〈冬〉,雖末以快板象徵歡樂冬景,但起初總要「北風呼嘯」才是。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又更專注於對孤寂、心死、幻象的探索,果真「慮深」。

問中國音樂作品,表現之冬又是如何?貌似「國產冬音」鮮見典型,與標準四季分明相異,未一致著墨在萬物靜止的淒淒戚戚,反而許多中國作曲家,寫在譜紙上跳躍的中國之冬,聽來還能有些小興奮呢!畢竟,華夏南北各有乖互,即便特定時節,又怎僅現一種聲音呢?

※民歌的冬

由袁牧之編劇暨導演,周璇、趙慧深、趙丹主演的黑白電影《馬路天使》,敘說一對從東北逃難到上海的姐妹,在家破人亡、身無分文的窘境下,委屈失足,飽受市井險惡。劇中,妹妹小紅天生好嗓如黃鶯出穀,演唱的兩首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至今仍膾炙人口。

兩首插曲,均由田漢作詞、賀綠汀作曲。《四季歌》的結構,如傳統民間歌謠的單旋律重複結構,歌詞主要是以小紅第一人稱自敘,鋪陳悲慘身世:「春季到來綠滿窗,大姑娘窗下繡鴛鴦;忽然一陣無情棒,打得鴛鴦各一方。夏季到來柳絲長,大姑娘漂泊到長江;江南江北風光好,怎及青紗起高粱。秋季到來荷花香,大姑娘夜夜夢家鄉;醒來不見爹娘面,只見窗前明月光。冬季到來雪茫茫,寒衣做好送情郎;血肉築出長城來,願作當年小孟姜。」

為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號召愛國,小紅唱〈四季歌〉到了「冬」段,畫風轉為政治宣示,置入田漢兩年前寫的〈義勇軍進行曲〉歌詞意境,卻又換作柔軟姿態呈現。也可能要表現電影腳色的遭遇,以及喚起觀眾的同情心,賀綠汀編寫的曲調,較為沉著緩慢,似乎無論春夏秋冬,生活均不如意。


↑鄧雨賢。

幾乎同時,日本殖民的臺北,流行樂作家鄧雨賢與文化人李臨秋,合作閩南語歌曲〈四季紅〉,由臺北城當時名氣甚高的兩位女歌手──純純、豔豔首唱,全曲仿傳統情歌對唱形式,依照時令順序把男女戀愛情愫逐漸展開,曲調輕快流暢。不論呼應四季的歌詞文句怎麼發揮,各段末句都是以歡樂開心的「紅」收尾,象徵感情堅牢。

〈四季紅〉中的四季敘述,分別是:「春天花、當清香,雙人心頭齊震動」「夏天風、正輕鬆,雙人坐船要遊江」「秋天月、照紗窗,雙人相好有所望」「冬天風、真難當,雙人相好不驚凍」。但這麼一條可愛的小曲,卻在1945年臺灣光復後,被有關部門認為曲中「紅」字「政治不正確」,下令改名為〈四季謠〉,直至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才獲恢復。

※生活的冬

在細緻觀察下,作曲家總可挖掘出中國人民的冬季生活趣味!其中一例,即劉錫津創作的月琴與民族樂隊作品《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其第四樂章──《冬獵》。

劉錫津乃哈爾濱人,早年在哈爾濱歌劇院、黑龍江省歌劇院學習及工作,直至1977年,方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黃飛立。1980年,應瀋陽音樂節之邀,劉錫津決定赴老家少數民族聚落采風考察,將體驗靈感與蒐集素材,創作成具有東北氣質的全新作品──《北方民族生活素描》。作品分四樂章:先是描寫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賽馬〉,其次是鄂溫克族的〈馴鹿〉,再為刻劃赫哲族的〈漁歌〉,末是描寫「中國最後的狩獵民族」──鄂倫春族的〈冬獵〉。


↑《北方民族生活素描》第四樂章〈冬獵〉總譜書影。

鄂倫春人每逢冬季,便身穿獸皮衣、頭戴角帽,背上土槍,在陽光稀疏的深山老林中狩獵。〈冬獵〉如實擬真地表現還原場景:引子略顯自信,後以自由的節奏象徵林中祕境,又以低音組的滑奏模仿虎嘯聲,在高亢笛鳴及弦樂震音後,音樂就發展成緊張匆促的急板強奏,透過音階的上下行,表現狩獵時的刺激與驚險。從技法上來說,獨奏樂器粗獷地炫技主旋律、搭配樂隊齊鳴及功能和聲烘托,稱不上新潮進步,但此曲係作者在學期間編創,又某種程度保留少數民族的音樂特徵,頗具完成度,仍屬不易。

受演出條件限制之故,《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採用15人左右小樂隊編制,是富民族韻味且小巧玲瓏的月琴協奏曲,並由同是黑龍江籍的月琴演奏家馮少先擔綱首演獨奏。本作品又經移植為柳琴協奏曲,據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林琬婷碩士的研究,作品何時何人移植或不可考,但據筆者導師李時銘先生所言,《北方民族生活素描》首度移植成柳琴獨奏版本,係1989年由李時銘指揮臺灣實驗國樂團、樂團柳琴首席劉寶琇擔任獨奏,於臺北「兩廳院」音樂廳演出,從此本作品成為柳琴著名曲目之一。


↑2016年10月22日,李時銘指揮逢甲大學雅風校友國樂團,演出《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漁歌〉〈冬獵〉,劉寶琇獨奏。

※感懷的冬

文革結束後,由廣州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策劃,瞿琮作詞、鄭秋楓作曲的聲樂套曲《祖國四季》,便是藉四季風情寄託對國家美好願景的優例。

《祖國四季》是為新中國成立三十週年獻禮的重點文藝作品,廣州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特意成立創作小組,成員赴京、新、閩、瓊等地采風,在先詞後曲的順序下,作品逐漸成型。原作品擬名《四季》,因覺攏統而作罷;後又提議《中國四季‧1977》,似過分強調政治意味而感不妥。後來,小組認為作品四首歌曲集結中國各地風情特徵,決定使用《祖國四季》一名發表,作品由鄧韻獨唱首演。

作品共有四樂章:〈春──祖國的春天〉,表現文革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如沐;〈夏──海鷗飛來了〉,期盼國土統一及展示收復臺灣的決心;〈秋──帕米爾,我的家鄉多麼美〉,刻劃邊防穩定、生活富饒之景;〈冬──啊!我的祖國〉,歌頌天安門廣場莊嚴肅穆、各地傳來改革開放喜迅捷報。在各章完成後,鄭秋楓還在〈秋〉〈冬〉之間,增添一段純演奏的歌間曲〈在紀念碑前〉,作為過渡。


↑《祖國四季》鋼琴伴奏譜封面。

無論創作小組成員的軍方背景或原先創作動機,《祖國四季》本有「政治文藝」定位。〈夏〉歌詞提及:「夏日的東海波濤翻滾,隔海遙望祖國的臺灣」,〈秋〉也出現「塔合曼、聯防哨,冰大板、巡邏隊;千里邊防線築起鐵堡壘……」字句。但因為旋律動聽,如〈秋──帕米爾,我的家鄉多麼美〉一曲至今經常被單獨演唱,曾在「青歌賽」中頻繁出現,歌詞甚至已修改成中性字句。(如上述同段歌詞,現多改為「塔合曼、明月朗,雪松林、情人會;水是幸福酒、山是白玉杯……」)甚至筆者見過一場演出節目單之說明文字,略去〈帕米爾,我的家鄉多麼美〉詞曲創作者姓名,標示為「新疆民歌」。

《祖國四季》歌間曲〈在紀念碑前〉,即顯冬意,而〈冬──啊!我的祖國〉開篇歌詞:「瑞雪漫天飄,紅梅花枝俏。英雄碑前望祖國,啊──江山多妖嬈!」被視作緬懷周恩來、平反「四五事件」的強烈呼聲!回顧歷史,1976年1月8日,周恩來亦於冬日早晨逝世。短暫地緩慢前奏後,〈冬〉開啟輕鬆的小快板,以悠揚旋律擘劃重建後的榮景,且徵引毛澤東詩句化為歌詞「紅妝素裹分外嬌、一代風流看今朝」,力現新時期振作的信心!

另外,原籍福建永定、後移民至香港及臺灣,著名的民族管弦樂作曲家盧亮輝,曾在香港中樂團任職時,分別於1979、1980、1982及1984年,完成名喚《春》《夏》《秋》《冬》之四部民族管弦樂曲,各章均有不俗魅力,尤其《春》因旋律優美通俗,備受港、臺等地樂團喜愛,曾作為臺灣學生音樂比賽指定曲,是臺灣各民族管弦樂團常演曲目。

四部樂曲雖各自獨立,但又可成套品味。《春》毫無懸念地出現笛音仿鳥鳴,表現出「春晨」「春遊」「春頌」意像。但有趣的是,《夏》的音樂表現焦慮不安、煩燥難耐的氣氛,刻劃華南夏日暴雨人們內心的轉變;而《秋》的節奏更是放慢,西風瑟瑟、千愁萬緒。就風格上而言,《夏》《秋》兩曲,反而還更顯得凋敝些。

而《冬》的音樂,打破既有刻板印象,一起手便堂皇華麗,音階騰飛跳躍,後銜接節奏鮮明的「冬日進行曲」!展開部稍慢,對寒冬下的大地表示崇敬、讚美之情,新的生命蓄勢待發。直到再現部,進行曲再次登場,且更發歡樂、欣喜,似乎在休息之後,美好一年劃下圓滿句號、並期待來年有更多成長進步!


↑雨果唱片「中國民族管絃樂及小品」《春夏秋冬(盧亮輝民樂作品)》專輯封面。

※紅色革命的冬

與冬關係最深且數量較多的,竟是被稱作「紅色經典」的革命作品。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後,延安文藝工作者便大力開展貼近工農兵大眾、反映中共理念的文藝作品創作。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魯迅藝術學院內的賀敬之、丁毅執筆編劇,馬可、張魯、瞿維、李煥之、向隅、陳紫、劉熾共同作曲(最新管弦樂版總譜由瞿維整理),創作出歌劇《白毛女》,開拓革命民族歌劇先河。而《白毛女》第一幕,情境設定在1934年冬季,舊曆年除夕。由喜兒唱出的第二曲〈北風吹〉,描述父親出外躲債、盼能盡快團圓的心情,深植人心。巧合的是,歌劇《白毛女》的劇本初稿,正是完成在1944年冬季。


↑上海芭蕾舞團演出《白毛女》(陳燮陽指揮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謝幕。

冬,使人聯想到苦難、肌餓、壓迫,俟革命勝利便能春回大地,如此思路,沿用到後續的革命作品中。受日本松山芭蕾舞團演出影響,1965年,上海舞蹈學校將歌劇《白毛女》移植成舞劇,由嚴金萱等人改編舞劇音樂。作品基本沿用歌劇結構,甚至保留〈北風吹〉聲樂曲目,但為凸顯無產勞動階級不是「白白受苦」,舞劇中的楊白勞,從原先的賣女羞愧、飲滷水自盡,改成抄起扁擔反抗,後被黃世仁開槍擊斃。如此更動,當時評論稱「打出了貧下中農的志氣,打出了貧下中農的威風」!《白毛女》之冬,也從原本單純的人倫慘劇,轉變成鋼鐵鬥志。


↑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劇照。

同屬文革樣板戲的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故事設定在1946年冬季,定稿腳本中第一場〈乘勝追擊〉開篇提示:「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追剿隊全副武裝,紅旗前導,急馳上。戰士們迎風踏雪,作行軍於山路的舞蹈。」第四場〈定計〉,參謀長(少劍波,代號二0三)對東北戰場的冬景,則有如下唱段描繪及感懷:「朔風吹林濤吼峽谷震盪,望飛雪漫天舞,巍巍叢山披銀裝,好一派北國風光。山河壯麗,萬千氣象,怎容忍虎去狼來再受創傷!……」第九場〈急速出兵〉,李勇奇帶路、追勦隊及民兵滑雪前往戰場時,文武場在管弦樂的烘托下,奏出令人驚豔的滑雪音樂。後來,《智取威虎山》經上海樂團移植為「革命交響音樂」時,第六樂章〈發動群眾〉出現「這些兵急人難」的京劇無伴奏男聲合唱,特例絕無僅有!而第八樂章〈滑雪戰鬥〉則保留原劇滑雪音樂,且更擴展完善,利於管弦樂隊表現。


↑革命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劇照。

經人譜曲之毛澤東詩詞,也有個別篇章與冬相關。最著名者,即前述《祖國四季》徵引的〈沁園春‧雪〉。1936年毛澤東準備率領紅軍抗日先鋒隊,從陝北出征時,欲東渡黃河,見天落大雪,有感而發,遂作〈沁園春‧雪〉一闋,就連蔣介石文膽陳布雷,亦評該詞「氣勢磅礴、氣吞山河,可稱蓋世之精品。」田豐於1970年代任職中央樂團時,結合戲曲及藝術歌曲特質,為其譜曲,作為《毛主席詩詞五首大合唱》首曲,成為現時大眾耳熟能詳的男中音領唱搭配合唱版本,是文革時期音樂佳作,也是流行至今的紅色歌曲代表。

另外,毛澤東於1961年12月讀陸游詞後,以同牌同題寫成的〈卜算子‧詠梅〉,亦屬冬令應景。這闋詞曾被孫玄齡以京劇音樂編配成「京歌」(屬民族聲樂曲目),甚至擴張為戲曲女高音獨唱、混聲合唱及管弦樂伴奏編制,風味妙哉!曲首弦樂高音震音、低音及銅管連番奏出動機作前奏,京胡及鑼鼓的加入,以及「她在叢中笑」後奏響的輝煌銅管音色設計,都有著不俗表現。此曲後又被殷承宗改編為鋼琴伴奏獨唱曲。

強調冬在革命中具有考驗作用的作品,還有取自真實事跡的〈草原小姐妹〉。1964年2月,內蒙古有一對姐妹──龍梅和玉榮,放羊時不幸遇暴風雪,甚至暈倒凍傷,但即便如此,二人仍不畏艱險保護羊隻,此事後被傳揚作為革命勞動典範。同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便出品彩色動畫《草原英雄小姐妹》,並邀請巴‧布林貝赫作詞、吳應炬作曲〈草原贊歌〉。又1973年,吳祖強、王燕樵及劉德海,根據〈草原贊歌〉的旋律,衍生創作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作品屬單樂章體,略劃分成五個段落:「草原放牧」「與暴風雪搏鬥」「在寒夜中前進」「黨的關懷記心間」「千萬朵紅花遍地開」。〈草原小姐妹〉,至今成為民樂保留曲目,也是中西合璧樂作經典之一!

※交響的、及想像外國的冬

九旬有四的作曲家朱踐耳,從花甲之年開始交響曲創作,並於1997年受美國哈佛大學弗朗姆音樂基金會委約創作,提報第十交響曲創作計畫。其實,朱老早已展開第九交響曲之構思工作,但因覺窒礙而耽擱,便先行動筆譜寫第十交響曲,而這部作品恰與冬季相關,其名源自唐代柳宗元詩作──〈江雪〉。

據朱老自述:柳宗元被貶永州,未失意消極,反而橫眉冷對、創作〈江雪〉明意,是以詩作樂、以詩入樂的最大動機。這部單樂章交響曲,加入古琴及男聲吟唱,時古時今的潑墨寫意,既有音列排序,亦見中國古調式掠影,很具創意。古琴段落,略引〈梅花三弄〉片段,亦提點梅花「獨傲冰霜」品格。三段男聲吟唱,就「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二十言,分別以「義、勇、智」之情懷,將漢語聲調特性拓樸成具音樂美感的聲響,令聽者難忘。考量音響平衡與演出技術之限制,古琴彈奏與男聲吟唱預先錄製成磁帶,於樂隊演奏現場播放配合,也是一部兼融人文精神與科技新潮的大氣篇章。


↑龍音唱片《芭蕾舞劇──賣火柴的小女孩》專輯封面。

另外有部較為特殊的作品,是中國作曲家所寫,但敘述的場景卻是外國人的冬!1977年,張敦意將丹麥作家安徒生的著名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改編成舞劇腳本,由黃安倫編寫舞劇音樂(作品第24號),1978年由北京芭蕾舞學校及中央歌劇院樂團於北京首演,獲得好評如潮!舞劇首演後,黃安倫隨即將全劇音樂從原本的47分鐘,縮減成24分鐘的組曲,並配上解說詞,供音樂會演出或電臺廣播使用。

雖是國人創作,但樂曲風格流露出濃濃的北歐風情,起首木管音階效果頗似北風呼嘯,與弦樂交織的旋律,讓聽者聯想小女孩在大雪冬夜中的可憐無助。2015年5月31日,上海愛樂樂團在張亮的指揮下,於兒童節音樂會上演黃安倫〈賣火柴的小女孩〉組曲版,由燕子姐姐(陳燕華)擔綱故事講解,當情境來到小女孩劃下第三隻火柴時,講解者在音樂的烘托下,代小女孩口吻大喊一聲:「媽媽呀!」那撼動人心的呼聲,把在場觀演的筆者,逼出了淚水


↑2016年5月31日,張亮指揮上海愛樂樂團演出《賣火柴的小女孩》組曲(燕子姐姐講解)。

※不是終止,而是預備開始

至於華語流行歌曲,藉冬抒情的就更多了!齊秦〈大約在冬季〉,閩南語經典對唱〈雪中紅〉……不勝枚舉。只是在流行文化裡,冬季造成心情起伏的惆悵,更容易緊密地與「苦戀的愛情」綑綁成套。然而,從前文列舉的種種作品得知,中國人眼中冬的面貌百變,可作美景亦有期許、緊張刺激或堅毅不拔!偶爾還得標準地「矜肅慮深」。不見線性終止,多是轉念的預備或開始,也許是反映出中國人的適應能力,以及處事思維吧!

宋僧無門慧開有禪偈頌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中國冬之音樂,豐富多采且扣人心弦,傳達眾多積極正向精神,不也呼應偈語中「好時節」的態度嗎?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