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資訊】
演出節目:沃格勒與水藍
演出單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演出人員:水藍(指揮)、Jan Vogler(大提琴)
本文依據:公元2017年3月11日下午19時30分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觀後小記】
一、票房依然不大好,樓座票面價 NTD$500 的幾乎沒人買,略空蕩。不過這次竟然將樂池區開放售票了,印象中前幾次在台中歌劇院演出的交響音樂會,都是把樂池升上做為舞臺的。倒是周遭的學生體驗區,確實有些學音樂的學生買票入場了。
二、上半場開場,是游昌發《蛇郎君》組曲,根據同名「原住民舞劇」音樂改編而來。其實,NTSO配上游昌發,對我而言有過很差的一次印象,然而這次,並沒有把這個印象完全扭轉開。(XD)雖然說在水藍的指揮下,樂團的音色有比較好一些,但作品本身問題太多,「瑜不掩瑕」!銅管太多大跳,不易演奏,加上NTSO的銅管本來就呵呵,弄起來就悲劇了。而一下傳統一下當代的風格,美其名呈現多元文化,實際上是無所謂的刻意矯情。最末樂章〈公主之慟〉,一大段只有八度音在各聲部跳來跳去,節目冊特意提到此點,顯見作曲家頗為得意,但聽起來很是彆扭,一口氣憋得快升天了還沒搞定。曲子的終結也很累贅,疊床架屋地想要開展些什麼,但終究逃不出原本零碎破裂的本質。今晚游昌發也到場觀演了。
三、接著,是Britten作的《為大提琴與管弦樂團所寫的交響曲》(作品第68號),特邀Jan Vogler擔綱大提琴獨奏。雖然Jan Vogler演奏得頗細膩,情感豐沛,但我對這首曲子不大能產生共鳴……上半場結束前,Jan Vogler還返場了Bach第三大提琴組曲第四曲(也是其曾錄製之專輯曲目)。之所以對Britten這部作品共鳴不強,或許與樂團的一些老問題有關:NTSO是不擅長演當代風格作品的,節奏經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且銅管的毛噪使得聲音不大好聽,弦樂的撥弦很不整齊,總之在現場聽得有點辛苦。
四、下半場,是Tchaikovsky第四號交響曲。有點奇怪,Tchaikovsky在臺灣一般翻譯作「柴可夫斯基」,怎麼NTSO開始用起「柴科夫斯基」的譯法了?前兩個樂章,樂團稍稍進入狀況,有點意思,但還是很多地方讓人惋惜,像一開始的信號曲,為什麼法國號就不能堅持到底、一定要破一兩個音才高興呢?(小號也是呀……!)有一處急速段落,隱約看到第一小提琴的弓法快要亂了。
五、一直到第三樂章,弦樂的撥弦總算整整齊齊,且依照指揮的提示把聲音動態抓得不錯。第四樂章,有點要超出NTSO平時的水準了,且信號曲的再現竟然順利通過,沒有破音!在壯觀盛大的結尾下,總算為樂團挽回一點顏面。演完後有某位觀眾狂喊「ENCORE!」不過樂團並未返場,我想也好,難得出現佳跡,就好好地存在腦海裡吧!然後,盼忘之後的其它演出,好好演,不要又使人失望了。
題外話:NTSO的紀念品總算有不同樣式了!這次拿到一份自黏便條紙,挺實用,設計也雅緻。若再送鉛筆,我恐怕要崩潰的!實在太多了……
哈哈,毕竟现在用铅笔的场合不多啊!
用倒是用,但沒用那麼多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