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樂《乒乓協奏曲》&香港中大合唱團《伍卓賢合唱作品選》觀後小記

#1
【演出資訊】
演出節目:太古輕鬆樂聚《乒乓協奏曲》
演出單位:香港管弦樂團
演出人員:余隆(指揮)、李婣受(Kristin Lee,小提琴)、高士達(David Cossin,打擊)、邢延華(Ariel Hsing,乒乓球)、蘭達斯(Michael Landers,乒乓球)
本文依據:公元2017年6月10日下午20時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觀後小記】

一、安排香港行程時,發現港樂及其首席客席指揮將演兩場《乒乓協奏曲》,之前久聞此作盛名,原粗淺感覺應是噱頭,但總希望眼見為憑,又時間許可,故購票一探究竟。

二、很神奇的是,港樂將音樂會包裝成親子節目,現場很多家長攜幼童觀演,又觀察大多數觀眾應不具有固定觀演習慣,所以每樂章結束後都鼓掌。

三、音樂會很短,兩部曲目不到一小時,未設中場休息。

四、開場的是柴可夫斯基《弦樂小夜曲》,中規中矩,似乎樂隊開啟了忽略指揮的全自動模式。然而余隆到第二、四樂章時,仍試圖繼續拉抬音樂聲勢,弄得很激動(余式招牌指揮法:揮手挖挖挖挖挖),指揮棒一直敲到譜架,清脆聲明顯可見。

五、由ANDY AKAIHO作曲的《乒乓協奏曲》,原名是「《彈跳》:乒乓、敲擊樂及管弦樂團三重協奏曲」,除了兩位乒乓球員以外,還有一位小提琴獨奏、一位打擊獨奏,但為了凸顯主題趣味,一般都以《乒乓協奏曲》稱之。其實《乒乓》是有很深的政治寓意的,見曲解才知,此曲引用中(共)美「乒乓外交」典故,舞臺上的表現(演)也有政治角力的意味。不得不說,作曲家很有創意,使《乒乓》除噱頭以外,還能營造很不錯的音響效果(當代風格),但仍具可聽性,且能在其中表達較有哲理的意境,並在視覺上有所發揮。(所以說,以錄影錄音是不能還原本曲趣味的,必須現場看。)

六、獨奏家跟運動員,也是之前上海、北京、廣州《乒乓》的演出陣容,所以默契不錯。獨奏及乒乓應該加了擴音,覺得聲音很平衡。小提琴很有爆發力,擊樂鬆弛有度,但最困難的應該還是兩位運動員了,拿各種奇怪的道具(如鼓、高腳酒杯)打球,還要配合拍點,特技感十足。

七、在《乒乓》演出之前,劇場分別以粵語及英語告知觀眾,演出時有球會飛出,請大家留意,這時觀眾就興奮了。然而等到球真的飛出之後,很多前排的幼童急著去撿,甚至曲終時,指揮、小提琴家及擊樂家,把三筐乒乓球倒出在臺上,散落一地,第一排幼童就失控了,還有一小男孩直接跳上臺撿球,把余隆嚇了一跳。

八、音樂會後,時間還早,港樂在大堂安排親子互動時間,邀幼童體驗擊樂及乒乓活動。把原本深具政治意義的嚴肅作品,弄成闔家歡娛樂節目,港樂這招也夠絕的!(但票房好啊不然要怎麼辦……)

註:票房大致接近八成,但音樂廳舞臺後方六區不開放售票。

#2
【演出資訊】
演出節目:《伍卓賢合唱作品選》
演出單位: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
演出人員:朱振威(指揮)、黃歷琛(鋼琴伴奏)、陳演日(鋼琴伴奏)
本文依據:公元2017年6月11日下午20時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觀後小記】

一、本場節目是最早決定觀演的。原因是先找到合適的廉航機票,發現正好符合中大合唱團演出時間,又與中大合唱團及朱總友誼甚久,卻一直沒機會親赴演出現場膜拜,挺遺憾的。恰逢天賜良機,說什麼也得來捧場。跟朋友買了早鳥票,坐在四排正中的好位子(傳說中的絕佳風衣位)。

二、本場節目,以香港全方位才子型音樂家伍卓賢的合唱作品選為主題,並以粵語合唱為副線,打造具有香港特色的合唱節目,製作頗為用心。節目僅開放堂座售票,目測大致有七成滿,票房應算不錯。

三、上半場的《香‧夭》合唱組曲版頗有創意,把一些很深沉的情緒,用柔美且不痛苦的方式呈現,能給人一些比較積極的力量,而不是無病呻吟。但或許是觀眾對作品不熟,第0首〈再見〉演唱時,我附近的觀眾(其實也包含我)急忙翻節目冊,但因為實際上此曲的歌詞只有「再見」二字,所以節目冊就不另外寫歌詞,但還是見不少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萬里花開〉與〈平安歌〉很好(尤其覺得後者聽得舒服),歌詞(周耀輝作)清新脫俗且真誠。曲終結束得很突兀,似是作曲家刻意營造之效果,倒是予人一種新奇的感受。

四、下半場則是以伍卓賢與游思行作詞之作品為主,部分作品為國語發音。本來在觀眾問卷上,我寫最喜愛的作品是上半場的〈萬里花開〉與下半場的〈春天的日記〉,但後來一想,下半場的〈飛向月光光〉或許也可列在第一、二名中,實在太有韻味了,把傳統的民歌與爵士融得那麼自在,而且歌詞故事性強,有深刻的想像力,老少咸宜。

五、〈春天的日記〉(國語歌詞)之所以也受我喜歡,是因佩服作詞者的文學功力!她把「環保」這個比較宏大的敘事議題,用很生活地、輕鬆地且自然地表達,完全沒有刻板教條,用了大量譬喻,這才是成熟文學筆法該用的表現。比起多年前聽過一首跟「環保」有關的曲目,歌詞中直白暴露地寫「保護環境、莫再摧殘」,相較起來,〈春天的日記〉段數高得多的多的多的多的多!

六、另一首國語作品(夾雜英文)是《HuXi》,一開場團員營造的呼吸氣息效果略不明顯,也似乎比較短促。這首曲目也很可愛,既有同呼吸共命運意旨,也有反映當下人類呼吸品質的觀點,但整體也呈現很樂觀的正能量。

七、壓軸的是中大合唱團委約新作,《耳在天堂》合唱組曲,由〈聲聲停〉〈演咒聽〉〈吾賞聽〉〈耳在天堂〉組成,也是頗有新意且不俗的曲目。〈聲聲停〉貌似唸經,但又慢慢地拉開樂曲探討人類「聲音」與人際關係的帷幕。〈演咒聽〉曲名諧音有趣,而歌詞用了大量的疊字與粵語感歎詞,音樂節奏的壓力包裹住音樂廳氣氛,很刺激。〈吾賞聽〉〈耳在天堂〉就是曲旨的展開與總結,整體流暢不矯情,應可作為保留推廣曲目。

八、印象最深的,除朱總那緊張僵硬的步伐(但他坦誠是真的緊張)、團員的自然表現以外,還有下半場伴奏邊彈邊開口的專注認真,顯然對樂譜十分熟悉。若要挑些毛病,就是男聲部整體偏弱,比較悶,所以聲音的厚度還有待加強,又全團聲音偏小(女聲有時好一點)。但在華人合唱界中,男聲偏弱已是常態,我便有言道「這種問題已經沒辦法當作問題了」……

九、現場還發現一些從大陸來的合唱界人士(至少附近就有三位),顯然中大合唱團的演出,已成為珠三角(或全華人圈?)合唱界的焦點,可喜可賀,值得再接再勵。推廣粵語合唱的心態也是對的,拿出特色,掌握文化話語權,才有可能立穩腳根,繼續向前。恭賀中大團及朱總,完成一場令觀眾反應頗好的精彩演出!

查太元

4 則留言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