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SO在經過平淡無奇、沒有太多亮點的四、五月後,一口氣在六月推出四檔重磅節目:普契尼《波希米亞人》《托斯卡》的歌劇音樂會,理查.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以及布魯克納第六號交響曲。而NTSO為了兩齣歌劇音樂會,甚至在年初成立了NTSO合唱團,就算高雄春天藝術節在同個檔期推初全製作版的《波希米亞人》,都很難撼動我對NTSO這個音樂會版製作的好奇心。
本來想寫完整的觀後感文章,但近日接連雨天,實在提不起興緻認真寫文。(咦?)還是寫點小記吧。
—
#1
【節目資訊】
演出節目:無悔的愛——《波希米亞人》歌劇音樂會
演出單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合唱、臺中市惠文國民小學合唱團
演出人員:水藍(指揮)、陳思照(導演)、林曜(合唱指導)、林依潔(合唱指導)、高毓馨(合唱指導)、湯慧茹(聲韻詮釋指導)、Stefan Pop(飾Rodolfo)、Georgia Jarman(飾Mimi)、周正中(飾Marcello)、黃莉錦(飾Musetta)、巫白玉璽(飾Schaunard)、曾文奕(飾Colline)
本文依據:公元2018年6月15日下午19時30分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在水藍帶動樂團奏出的第一個音符開始,有點令人難以相信,舞臺上的樂團是NTSO!整場聽下來,樂團活力十足、精神充沛,沒有硬傷,聲音均衡飽滿,已經可以用「聽得舒服」來形容了。比起過往較近期的NTSO歌劇音樂會來說(如《戲如人生》、浦契尼《瑪儂雷斯考》),今時今日的NTSO表現高到不知哪裡去了。
歌手也了不起,雖然Stefan Pop穿著太緊的運動外套顯得有點拙(理工宅?),但歌聲實在太好聽了。Georgia Jarman的穿透力也驚人,第一幕著名的詠歎調相當感動觀眾。而來自大陸的周正中亦令我驚豔,實力完全跟西方歌手不相上下,咬字也頗清楚。更難得的是,本場的所有獨唱歌手都不看譜,帶著一點戲劇身段演出,讓觀眾更能沉浸在原劇情節中。
NTSO合唱團及惠文國小合唱團的妝點也是很合宜的,顯見NTSO花了不少心力在培訓這組合唱團上,尤其惠文的小孩子們大方投入,以及清亮得體的嗓音,為演出增添不少生氣。
比較奇怪的,是第一幕演出時,觀眾席的燈似乎沒有全滅,到第二幕才滅掉。節目手冊中只有摘自世界文物出版社出版品的人物、劇情介紹,並沒有作曲者、作品介紹。更搞不明白的,是為什麼謝幕時不見合唱團員縱影?合唱團表現不錯啊,竟然無法謝幕……
—
#2
【節目資訊】
演出節目:無畏的愛——《托斯卡》歌劇音樂會
演出單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合唱、臺中市惠文國民小學合唱團
演出人員:水藍(指揮)、陳思照(導演)、林曜(合唱指導)、林依潔(合唱指導)、高毓馨(合唱指導)、湯慧茹(聲韻詮釋指導)、Gun-Brit Barkmin(飾Tosca)、Andrea Caré(飾Cavaradossi)、Morgan Smith(飾Scarpia)、Zoltan Nagy(飾Angelotti、IL Sagrestano)、簡崇元(飾Spoletta)、曾文奕(飾Sciarrone)
本文依據:公元2018年6月17日下午19時30分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平心而論,這場節目的水準也不錯,但相較於《波希米亞人》給予強力震撼,《托斯卡》就顯得有點淡。樂團可能是太累,所以沒前一場那麼有精神,但整體表現還是挺優秀。
較可惜的還有本場歌手幾乎都需要看樂譜演唱,因此就喪失了透過簡單身段傳達劇情的功能。只有一開始身兼二角的Zoltan Nagy,在變裝、姿態上有下功夫,接下來幾乎是正經的「音樂會」了。而相較於《波希米亞人》多位歌手的強強結合,造成深刻美好的印象,本場《托斯卡》的歌手們聲音穿透力稍遜一籌,給我一種扁平的印象,僅由Gun-Brit Barkmin飾演的女主角在劇末撐起高潮,顯得全劇觀賞起來沒那麼「爽」。
第二幕有點小問題,幕後合唱節奏有點亂,導致全部音樂節奏不穩,是比較大的遺憾。但整體來說,NTSO合唱團及惠文國小合唱團,在《托斯卡》的演出仍是值得稱許的,尤其惠文的小孩子們連演兩場,還能保持很好的精神狀態,加上有一位小孩擔綱獨唱,舉止自然不怯場,都是難得可貴的事情。
謝幕時,合唱團員悉數出場,總算能把掌聲獻給所有樂師、歌手了。不過節目冊仍然單薄,有點遺憾,其實不妨把兩場演出做成一本,省去同樣的樂團、指揮、合唱指導、演職員名單等介紹,增加普契尼的介紹文字,賣到一本50元,或許更有蒐藏價值。場燈明滅正常,但在第一次中場休息時,有一位著名的人仕(與NTSO關係很好)不滿為何觀眾仍在鼓掌時,通知中場休息的廣播就已播放,這樣觀眾便聽不清廣播云云,於是對樓座場務人員用著不算斯文、頗為大聲的語氣投訴。何必呢?NTSO的演出也不是場場完美嘛,有話好好說,豈不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