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賓‧梅塔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臺中場)觀後小記

【節目資訊】
演出節目:《祖賓‧梅塔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臺中場)
演出單位: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演出人員:Zubin Mehta(指揮)
本文依據:公元2018年11月16日下午19時30分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因為有著以左藍為首的「蔥絲」長期安利,2016年楊頌斯攜BRSO來臺演出時,我就分別在臺中、臺北各看一場,對當時的馬勒第九留下極好的印象。而當聽說今年楊頌斯又要攜BRSO來訪,自然提起了興趣,想湊個熱鬧。更何況,曲目除了《英雄的生涯》以外,還有《春之祭》等,這種安排還是挺能吸引人的。於是,我買下臺中及臺北兩場,共計三場次的票券。

孰料,楊大師身體微恙,來不了亞洲了,在演出開始的一個月前,樂團及主辦方發佈節目異動通知,指揮換成祖賓‧梅塔,曲目也有不少更動。以臺中場為例,拿掉了《春之祭》,上半場換成莫扎特第四十一號交響曲,幸好下半場《英雄的生涯》不變。而臺北場則加入了舒伯特的作品,總之顯得較為中規中矩,打安全牌了。

其實,我認為在突發的意外狀況下,還能找到祖賓‧梅塔代打,保持一定精彩的曲目量,也是很值得一看了。但就在月初我從上海返臺時,才深覺近日精神狀況過於疲倦,以及工作事務太多,終於決定只保留觀賞臺中場次,而取消前往觀賞臺北雙場次的計畫。

說到這兒,就想先插嘴聊一下臺灣音樂廳的鄙視鏈問題了。自從衛武營新館落成之後,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在臺北、臺中、高雄三大都市各有一個重要場館,2016年楊頌斯攜BRSO來訪,就是為臺中國家歌劇院造勢,而今年衛武營中心啟用,祖賓‧梅塔與BRSO則很夠意思的三館巡演。於是,不知從何時開始,網路上竟然出現了鄙視臺中國家歌劇院音響效果的言論。先不論劇院與音樂廳的音響能不能放在同一平臺上比較,但我認為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偏乾、偏真實的音響其實真沒什麼不好,至少在大編制或帶聲樂的曲目中,可以獲得很清楚、乾淨的聆賞體驗。如果真要說多殘響、化濃妝的音響才好,那只能說「寬油料理」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的。

臺中場的票房不錯,位置幾乎坐滿了。不知為何,節目延遲了五分鐘才開始,雖然票券上標明節目時長110分鐘,但實際上節目到晚間九點四十分才結束。小孩有點多,或許每當外國名團來訪演出時,都是家長帶小孩體驗文化氣氛的最佳時機。幸好,觀眾沒什麼喧嘩聊天的情事。只是在演出進行中,出現了幾次手機鈴響,為時不短,有點不應該。

祖賓‧梅塔其實也因健康狀況,在之前休養了好一陣子,直至近期才復出,因此他只能在助理的攙扶之下,杵著柺杖緩步上臺。演出過程中,全程背譜,精神很好,也跟樂團有良好的互動。一代大師如此敬業,光是目睹這情境,也足以感動,值回票價了。

上半場是莫扎特第四十一號交響曲,使用了較小的編制演出,但坦白說這樣小編制的交響曲,確實不適合在歌劇院環境表演,我在樓座的感覺是聲音比較悶,不夠清亮。但在第二樂章的末段,樂隊整體的弱奏,尤其銅管的微微氣息,再次讓我聯想到上次楊頌斯與BRSO馬勒九的結尾,那種彷彿游絲、似有若無的存在,讓人佩服贊歎。雖然我對莫扎特的作品提不了興趣,當天晚上又有些犯睏,但正是那一小點驚豔處,讓我回過神來。

相較於上半場的清淡開胃菜,下半場理察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無疑是重磅硬菜,全員上場,狂飆一曲。歌劇院挺適合這種大編制作品、清楚聆聽多聲部的需求,聲音的表現開始正常,尤其擊樂的豐富層次不斷湧現而出,木管及小提琴首席的表現畫龍點睛,也在大塊的音響中做出細緻的雕琢,既刺激且精彩。雖然,在樂曲的前三分之一處,可以發現各聲部間有細小的不默契,有點趕節奏,但總體的氣氛是相當滂礡壯麗的。看(聽)到這兒,也能佩服祖賓‧梅塔寶刀未老,與BRSO共同完成這場不俗的表演詮釋。

在觀眾的熱情呼喚下,祖賓‧梅塔乾脆不坐下了,站著指揮BRSO返場加演德弗扎客斯拉夫舞曲第八首,風味實在純正。演畢,祖賓‧梅塔向眾人揮揮手,猶如「不留一片雲彩」,倚仗走向後臺,結束當晚節目。想一想,這或許也是神奇的緣份吧。

這兩天,發現PTT竟然沒有任何人討論祖賓‧梅塔與BRSO臺中場演出,那我就隨便記一點心得吧。總體來說,這場演出還是很能讓人滿意的,可以獲得非凡的聽覺體驗,以及補充一種情懷。至於所謂音樂廳鄙視鏈的問題,只能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以玄學為基礎而成的優越感,也還是玄的,玄之又玄,是不可靠的。聽得爽,聽得高興,聽得舒服,有很多鋩角,而不是聽得玄。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