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歌舞劇院交響音樂會 《永遠跟黨走》觀後感

【節目資訊】
演出節目:江西藝術中心市民音樂會《永遠跟黨走——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8週年 江西省歌舞劇院交響音樂會》
演出單位:江西省歌舞劇院、江西應用科技學院青雲合唱團
演出人員:鍾昕(指揮)、元杰(鋼琴)、鄔成香(院長、藝術總監、女高音)、杜歡(副院長、男高音)、席文靜(女高音)、朱嘉(男高音)、王僖(女高音)、王小平(女高音)、林姝雅(二胡)
本文依據:公元2019年6月29日下午19時45分於江西藝術中心音樂廳

  自從到九江學院工作後,前幾年近乎每週一次觀演的奢侈小資情調是不可能維持了,就算看了什麼節目,也難以像往常一下長篇累牘留下評論。原因很簡單,我在江西雖然偶爾還能看到些表演節目,但大多是學校師生的實踐演出,或者近似晚會性質的活動,這些節目除了每到結束後都要邀請各級領導上臺逐一與演員握手以外,更還有發出惱人噪音的LED背板、有莫扎特曲目的「義大利藝術歌曲音樂會」、加MIC擴音又五音不全的美聲、號稱「中國蕭邦」演奏家的亂砸鋼琴……一方面實在很破壞我對於「表演藝術」的認知,沒什麼必要寫啥評論,另一方面諸多政治性質的晚會活動,也不需要我多說什麼吧。

當我在九江學院的第一個學期結束之際,把各班考卷改好、提交成績時,我在微信看到來自江西藝術中心公眾號的一篇推送,原來在六月二十九日晚間,江西省歌舞劇院交響樂團將以建黨九十八週年的名義,演出市民音樂會。早在四月底,我曾獲江西應用科技學院音樂學院院長、該校青雲合唱團指導者楊力教授邀請,觀看由省歌舞劇院樂團與青雲合唱團表演的《江山多嬌》節目,即便該場節目也具有政治晚會性質,但許久未聽管弦樂現場表演的我已能滿足;可惜也是由於政治決策緣故,節目臨時改期,我沒能依預訂行程觀演,只能看看綵排。

而江西藝術中心廣告的市民音樂會《永遠跟黨走》,則讓我認為這是一檔「正常」的音樂會。(與內容無關,而是在製作、經營、行銷方面,與一般音樂會無異。)而江西藝術中心的微信公眾號也同時進行一項活動,只要徵集三位友人「點讚」,就可以免費獲票一張(總共限額三百張),於是我趕緊找來朋友助力,順利得了張票券,並立即安排南昌觀演行程。(可是微信公眾號卻未告知如何付費購買,這方面問題後文再提。)

巧的是,原來楊力教授指導的江西應用科技學院青雲合唱團,也應省歌舞劇院邀請參與演出,部分曲目與前次《江山多嬌》一致,於是我又能獲得應科院師生們熱情的接待了。可江西藝術中心微信公眾號上,無論是第一次的廣告,還是演出前的再一次廣告,都未出現應科院青雲合唱團的名銜,不免覺得行銷文案的製作欠缺嚴謹。(但又怎麼樣呢?一檔演出在五天前才廣告,能碰巧看到,已經是萬幸了!)

也是託楊院長及應科院師生的福氣,我在演出前一天觀看了排練。雖說江西省歌舞劇院交響樂團聲稱其是全省唯一職業樂團,但若嚴謹一點講,從人員編制、經費、演奏技術來說,可能還不能達到樂界對「職業樂團」的定義。主要是省歌舞劇院自從公司法人化後,經費縮減、人員不足,實際在編的樂師甚少,多數樂師席位必須外聘。這就造成一個現實的問題:樂團欠缺磨合,難以形成一個「團」的風格。(不確定目測準不準確,但這次看到的小號手,貌似與上一次看到的就不相同。)

聆賞綵排時,亦深刻感受到上一次觀摩《江山多嬌》排練時相同的問題,雖然各聲部的基礎功力還可以,但彼此之間的音量平衡欠缺細緻,銅管有力但一味追求大聲,打擊樂就會跟著興奮,最後把弦樂壓得十分辛苦,然後聲樂獨唱及合唱就得拼命喊,或加上擴音。但聲樂獨唱一加擴音,造成巨大的聲響,又讓樂團各聲部往音量的極限上逼,有時會讓聽覺造成很大負擔。說回樂團,弦樂組還能有些柔和、溫暖的音色,木管比較四平八穩、偶爾過於突出。而銅管不但有音量、力度控制的問題,有時還有音準方面的難處,記得排練時聽了兩次《燃燒激情的歲月》開頭,圓號始終音不準,很讓人擔心。另外綵排時,我也觀察到擴音不佳的問題,除了獨唱擴音過大、有時讓樂團及合唱音糊成一片以外,我也發現江西藝術中心音樂廳的PA系統過於凸顯高音頻,擴音欠飽和感。另外,藝術中心竟然只提供了一架我從未聽過的「博蘭斯勒(Blüthner)」品牌演奏琴,由於琴的音色音量都不如人意,在獨奏者元杰的要求下,也只好加了擴音。(恕我孤陋寡聞,我第一次看到鋼琴要加擴音的協奏曲演出。)

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我終於等到了演出時刻。入場前,看到無論是大劇院還是音樂廳的大門,都有未撕去的工程保護膜,一副像是沒有完工的樣子。而在門外等候時,突然有一位老先生很客氣、禮貌地詢問我是否有多的票,他說很想進場觀賞,但得知這場票「不賣」!咦?不是「市民音樂會」嗎?竟然是不賣票的?有些老人家不會用微信又該怎麼辦呢?見此情況,感到實在很可惜啊!但此番問題,我也無能為力幫助了。(入場一看,果真大多數人是持贈票觀演的。)

觀眾不少,約坐滿九成多,但太多小孩,甚至是讀幼兒園的稚童列席,場內嘈雜吵鬧不堪,家長又不大管理,非常惱人。(且有不少觀眾遲到。)許多觀眾持手機拍照、攝影,我可以理解平常少見管弦樂演出之人對此類節目的好奇,但有必要一錄完馬上就播放出來嗎?(對,一邊演別的曲目,一邊手機上放剛演過的曲目。)突然才想到,演出前只播放了預報鈴聲,可是沒有劇場規則廣播啊!我第一次見到專業劇場是不播放劇場規則廣播的!場務人員雖然從不主動幫觀眾開門,但也很盡責地用紅光雷射筆提示觀眾別拍照攝影,可由於觀眾們的任性,使得場內紅光閃閃,十分符合演出主題(超大誤)。

另一個干擾觀眾欣賞的亂源,其實來自於主辦單位聘請的攝影師,用著高級相機連按快門,又時不時擋在觀眾視線前,很不專業。劇場攝影其實應有很多規範,現在亦有不少科技產品可以遮去快門聲響,且表演藝術應該以觀眾欣賞權益為重,不能為了留存現場資料檔案,肆意破壞觀演氣氛。

以下就演出曲目順序,分別談談我的感想:

一、管弦樂曲《燃燒激情的歲月》,關峽著名曲目,節目單及投影畫面均誤植作《激情燃燒的歲月》。本場只演了一小段,難得的是,起始的圓號竟然非常完美的奏出,不走音不跑調,使節目有了好的開始。但到樂曲中後段,管樂過強的音量似乎使弦樂處於弱勢。

二、《黨旗更鮮豔》,席文靜演唱,據說是一首滿有年份的主旋律紅歌,民族聲樂風格。一開始的銅管號角聲似乎沒那麼堅定,音準有些瑕疵。但從此段開始,發現獨唱的擴音沒有綵排時下得那麼重,比較合理,雖然有時獨唱聲音偏小一點,但聽覺感受還是比較舒適的。

三、《映山紅》,由朱嘉、王僖演唱,但此《映山紅》非彼《映山紅》,是由秦庚云作詞、劉安華作曲的曲目。合唱第一個「映」字不大好唱,女高音、男高音一開始就在高音G,綵排時也經常音不準,但幸好正式演出時也克服困難。這首曲目配器可能有點問題,副歌第二段銅管與合唱都在主旋律上,使合唱難以表現。

四、《十送紅軍隨想曲》,由樂團指揮鍾昕編曲,由林姝雅擔任二胡獨奏。早在《江山多嬌》排練時聆聽,便覺得此曲編得頗有趣味,用了較為時尚、流行的風格,重新包裝一首著名紅歌。(曲調源自江西民歌《送郎調》。)二胡的擴音也正常些了,柔合舒適,但演奏表情欠缺一點大方。而在整場都是「濃墨重彩」的情況下,有這首優美抒情的曲調過渡,我覺得是十分動人的。尤其合唱段落(雖然是齊唱)出現時,整體情緒相當好,也使人們聆聽到不一樣的「主旋律」。

五、《我的共和國》,王小平演唱,通俗聲樂風格。王小平的表演氣場頗強,很有張力,與合唱搭配的默契也不錯。但其實我並不喜歡這首曲子的歌詞,不斷重複「我的共和國」五字,教條感遠大於文學感。

六、《再一次出發》,省歌舞劇院副院長杜歡演唱,介於美聲與通俗風格之間。坦白說本來我對本曲的簡單形式也沒什麼感覺,但聽了一兩次後,發現旋律十分洗腦。杜歡運用到通俗風格的明亮嗓音確實很能表現此曲的情緒,與合唱搭配也頗合適(一散一聚,一獨一合),但似乎獨唱與樂隊各有一、二次的搶拍,稍微打亂了本曲沉穩行進的節奏感,稍嫌可惜。(綵排時節奏感較好,但獨唱擴音太大了,又是另一個問題。)

七、《期待》,省歌舞劇院院長鄔成香演唱,民聲風格。其實這首我覺得比較可惜,鄔院長正式演出的狀態似乎有些不穩定,開頭起始的聲音有些飄忽,但漸入佳境,在情緒帶動方面還是滿有成效的。

八、鋼琴協奏曲《黃河》,由元杰擔任獨奏者。作為本場演出的重磅曲目,尤其又是器樂曲目,且又是我最為熟悉的作品,自然頗有想法心得。雖然鋼琴加了擴音,但幸好不會在聽覺上有突兀感,元杰收放自如的演奏,看得出如刨丁解牛、游刃有餘,既能滿足原曲相當有「年代特色」的快速節奏,又不會予人提心吊膽的感受。樂團在此曲表現也甚佳,原本銅管的弱勢反成優勢,無論是《黃河船夫曲》或《保衛黃河》的前奏,那帶有些粗糙、暴力的聲音,卻巧合地向一九七0年代的《黃河》風格致敬,聽起來十分過癮、刺激。比較奇怪的,是樂隊加入了西洋大鼓(原編制無),而琵琶只在《保衛黃河》處演奏(雖然演奏音色不大明顯),《黃河船夫曲》及《黃河憤》原有琵琶段落卻無端省略。另外讓我稍微不習慣的,是《黃河憤》的兩處間隔氣口,以及《保衛黃河》當中一段沉穩行進段落,指揮與獨奏者似未依原譜要求,而是按自己的想法詮釋。但不恭維地說,這場《黃河》很有可能是我看過的最佳現場演奏,不但有速度、力量,也很有完整感,這是我這趟觀演行程中,始料未及的一大收獲!

九、演出在眾人高奏(唱)《歌唱祖國》樂聲中結束,其實作為謝幕曲沒什麼好講的,但仍覺得正式演出狀態比綵排好太多,且銅管過響的音量仍帶有一點「時代感」,或許也符合此曲的特色吧。

而朋友楊力院長麾下的江西應用科技學院青雲合唱團,雖然受限於本場曲目形式,多是伴唱、加強人聲的作用,沒有單獨出鋒頭的表現機會,但於公於私,我還是想贊美一下他們的敬業精神。該團無論是人數規模、音色、音質等方面,都有相當不錯的表現,尤其在學生們已返家放假時,還能湊齊一批隊伍參演,以穩定的表演品質襯託是次節目,的確不大容易。雖然在細節處難免有些問題(如前文提及的個別音準),以及往往被樂隊強大的音量壓制,難以施展拳腳,但整體聽下來,合唱的表現是適當、合宜、有效的,值得嘉勉。

也稍微提一下江西藝術中心的情況:中心內有大劇院、音樂廳、天幕電影院及江西省美術館,音樂廳無管風琴,觀眾席位不多,全屬堂座,大約八百席,可神奇的是,中間第五排設置了桌子,顯然是「領導專座」,每逢政治性質演出(如之前的《江山多嬌》及此次《永遠跟黨走》),桌上整齊擺好飲用水及節目單,就像是開會應酬一樣。我不確定其他地方有無這種設計的劇場,至少江西藝術中心音樂廳這種特殊的設計,我是第一次見到。場內的音響還不錯,對聲樂友好,但十分凸顯銅管,又壓制弦樂(讓樂團先天的問題更加暴露),殘響是中等偏濕。我曾在綵排時滿場移動試聽,觀演時坐在後左側,認為觀眾席後方音響比前方好。後方左右側有空調出風口,安靜時可聽到些微底噪,但當觀眾不守秩序喧嘩吵鬧時,底噪可以忽略,可這又喪失坐後方聆聽自然殘響的意義了。(通常如果觀眾吵,我會比較想坐前排,至少比較能注重音樂聲響。)

拉拉雜雜,隨手嘮叨了那麼多,除是補償近五個月未寫藝評的心理扭曲外,其實這個學期我一直在想,當我們在沿海各省市享受品質良好的表演藝術,試圖提昇品味跟氣質時,到底有沒有人能關注一些「非主流」地區的表演藝術發展,究竟是怎麼樣的情況?還是任由他自生自滅?對於藝團組織,要生存下去當然是一大考驗;而樂師、歌手們的志向也不可忽視,我曾見有小號樂師在排練空檔時吹奏《火鳥》或蕭五片段,說明樂師內心仍想征服浩翰宇宙。可是所處的環境、觀眾的思維、劇場的配套服務,可能短時間無法滿足各方面的需求。在某些人眼裡看來,江西現在的表演藝術情況,或我所看到的此場音樂會節目,可能是很「LOW」的事情,不屑一顧,可是有能力關注者不關注,現場觀眾似乎也搞不大懂要怎麼弄,這樣文化品質又該怎麼提昇呢?常識告訴我們:有比較、有批評,才會有進步吧。就我粗淺的觀察,江西的表演藝術發展可能確實不好,但也不是一無所有,好歹有一股微薄力量苦撐著,只是欠缺一個良性發展的思維、規劃及實踐而已。據說,江西省歌舞劇院交響樂團很有可能發展成江西省交響樂團,真正地成為江西省職業樂團,那麼希望在現有基礎上,有更高層次的提昇,並帶動、培養觀眾健康的觀演行為,那麼還是大有可為的。

喔對了,省歌舞劇院有個小細節做的不錯,就是投影字幕上,在演奏《黃河》鋼協時,會在樂章之間打出「請勿鼓掌」字樣,觀眾果然照辦。於是,即便愛聊天、愛玩手機、愛錄影後又播放的我們所謂「不專業觀眾」,竟然也懂得樂章之間不鼓掌,沒有讓我對節目的觀賞體驗一下崩潰。這說明,用點小心思,確實能做出正確的事兒。(倒是投影字幕中的歌詞與實際演唱有偏差,且字級、字體、配色排版仍有可斟酌調整之處。)

這就是我寫的第一篇江西表演節目觀後感。

查太元

5 則留言

  1. 博蘭斯勒(Blüthner)鋼琴:(維基百科)尤利乌斯·博兰斯勒鋼琴有限公司(Julius Blüthner Pianofortefabrik GmbH)是一家總部位於德國萊比錫的鋼琴生產商,常與貝希斯坦、施坦威、貝森朵夫並稱四大鋼琴產商。它由尤利乌斯·博兰斯勒在1853年創立于萊比錫。
    此品牌大型的琴,有多一條弦 Aliquot system,增加泛音。多時用於伴奏/室內樂。
    The Blüthner lends itself extremely well to song accompaniments and chamber music settings, as well as to pop songs and ballads where other concert grands sound too large and obtrusive.
    (以上皆取自網際網頁。)

    1. 謝謝補充,恕我孤陋寡聞。但一來經詢問樂界朋友,這品牌的琴其實名過其實;二來經我現場聆聽,確實感受不到這是一架好琴…

  2. 末段的思考其實挺有意思的。曾經看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2012年的《樂鳴東方——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七十周年》有一個西藏愛樂樂團的部分。但查了下資料發現這個樂團也祗是臨時拼凑出來的,平時各樂手都回歸原單位。而且在這種小地方/不甚發達的地方本身這種節目關注的人不多,常客估計更難講。如何發展也是需要頗費思量的一件事。

    另一方面,江西本身也有一些地方戲種,但是似乎也少有年輕觀衆。江西的藝術發展感覺也是任重道遠啊。

      1. 今年本來港樂要做貝多芬九首交響樂馬拉松的,結果沒了。寧波交響這幾天在b站反而做起這個來了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