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地壯盛樂聲——澳門樂團2019-2020樂季開幕音樂會觀後感

(本文刊登於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網站「四海聲評」欄目,2019年9月23日。)

演出節目:澳門樂團2019-2020樂季開幕音樂會——傑哈特與澳門樂團
演出單位:澳門樂團
演出人員:呂嘉(指揮)、Alban Gerhardt(大提琴)
本文依據:公元2019年8月31日下午20時於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場

  時屆暑假結束之際,我有幸趁著轉機訪友的空檔,觀賞到澳門樂團2019-2020樂季開幕音樂會──由呂嘉指揮的《傑哈特與澳門樂團》節目。回想過去曾在臺中看過澳門樂團的交響音樂會,也在澳門文化中心觀賞過該樂團演出的歌劇《愛情靈藥》,但在澳門樂團的主場觀賞純粹的交響音樂會,還是頭一回。可喜的是,雖然接觸次數不多,但這幾年所觀賞到的澳門樂團演出(包含此次新樂季開幕音樂會),都能令我感到愉悅、享受。

在音樂會開始前,先由呂嘉在文化中心會議室向觀眾導聆,講解演出曲目,其生動、誠懇且富有情感的語言,很緊湊地表達作品背景、風格、鑑賞方向等信息,我雖沒完整聆聽,但粗略觀察下來,仍覺得呂嘉的導聆內容確實是對觀眾有所助益的,不會侷限觀眾聆賞音樂時的想像力。隨後,樂團在文化中心大堂舉辦了簡單但隆重的樂季開幕儀式,由樂團主管及各界重要人士共同剪彩,場面十分熱鬧。

音樂會開場的德沃夏克(Dvorak)《狂歡節》序曲,為音樂會打下了堅實可靠的基礎,整齊鏗鏘的音色,讓我掃去過往對於澳門樂團小巧玲瓏的刻板印象,當時所感受到的樂聲,猶如陣仗龐大、軍容壯盛的隊伍,健康且相當有朝氣。各聲部之間的平衡掌握合宜,打擊部的鈴鼓弱聲音響之點綴恰到好處,不卑不亢,很能激活現場觀眾對於作品每一處細節的追求。慢板處的弦樂則柔美優雅,穿插的木管旋律也起到很好的搭配作用,伴隨著低音聲部的開拓,樂團展示出穩定且有內涵的作風,最後在狂歡主題再現時,又是一番熱烈刺激,除了有個別處稍有些許節拍欠嚴絲合縫以外,整體聽來還是一次亟富動感的理想詮釋。

接著,是由享譽國際的大提琴家阿爾班•傑哈特(Alban Gerhardt)與澳門樂團聯手,上演蕭斯塔科維奇的《第一大提琴協奏曲》。蕭氏此作帶有鮮名的個人色彩及反抗情緒,而貫穿全作、反覆出現的「DSCH動機」成為其作為自由人登高發聲吶喊的記號。在當今世界時局多處動蕩的情況下,音樂會選演此齣具有個體對抗強權的作品,或是一種別有意味的巧合。

第一樂章欲表達的氣氛,向來眾說紛紜,既有衝動又似徬徨,像是輕快亦顯誨澀,而傑哈特與澳門樂團表達出來的作品樣貌,倒讓我有種「不知為誰而忙」的感覺,尤其獨奏大提琴的音樂進行,讓我不禁聯想到當今廣受議論的「九九六」群體,東奔西走翻來覆去後產生著大量疲倦感,而樂團部分單調機械的和聲節奏,又像是某種無形力量,鞭策著主人公(獨奏)在無奈現實中繼續前行一般。

到第二樂章,獨奏大提琴的表現更能被施展開來,慢速悠揚稍有悲涼的旋律,便有些懊悔、反思、洗淨的情緒暗藏其中。隨後銜接的第三樂章華彩段,可謂蕭氏天才的設計,把音樂的高亮焦點集中在獨奏大提琴上,孤單但有力地呼喊嘯叫,最後才進入到第四樂章的快板高潮,在逐漸逼近的陣陣步伐中,把音樂推向強力的終結。

雖然傑哈特與澳門樂團對蕭氏《第一大提琴協奏曲》的表演沒什麼出格的大錯誤,依然流暢完整,但我認為與《狂歡節》體驗到的震憾印象相比,確要稍微遜色一些,稍嫌平庸清淡,如飲白開水,這當中可能有場館聲響效果的問題(聲音偏乾,對該作品的表現較為不利),也或許與樂團沒有完全放開手腳施展有關,整體演奏缺少蕭氏及蘇聯音樂那種野性、爆炸感,像是三好學生面臨考試一樣地謹慎小心,有些乖巧、不夠叛逆了。

但觀眾還是相當滿意傑哈特的獨奏,尤其協奏曲中華彩段的炫技,頻頻喝彩鼓掌。應觀眾要求,傑哈特二度返場,分別演奏羅斯卓可維奇(Rostropovich)的《中板》,以及巴赫(Bach)《G大調第一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前奏曲」,而前者曲目帶有炫技感,以展示獨奏者實力,又我覺得傑哈特在返賞時的演奏似乎更加灑脫一點,比較自在。

下半場曲目,是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據稱此作亦是澳門樂團的保留曲目。確實,從第一樂章單簧管深沉的音色發出開始,覺得樂團的狀態沒有上半場協奏曲那麼小心翼翼了,而是比較自然、有渲染力,隨後溫暖的弦樂組音色更是強化了這樣的效果,直至樂團共同把音樂推向澎湃處,那種純厚的俄派味道是很令我著迷的。

但頗為可惜的,是第二樂章的慢板,前段的雙簧管獨奏有一處很明顯的走音失誤,中段的低音管也發生類似情況,又可能是因接連兩次失誤,樂團表現狀態似乎沒那麼集中了,以致於該樂章給我的印象打了很多折扣。幸好在第三樂章的圓舞曲中,樂團逐漸把狀態拉回來,無論是旋律的表現,或是和聲、對位的搭配,都比較自在愉快。

第四樂章的起始主題大調再現,則又能讓人感官為之一亮,頗多驚豔,樂團聲音精神飽滿,似乎整裝後再一次踏上通往勝利的征途。而此樂章表演時有個小插曲,樂曲將畢未完、中板之前的小高潮停頓處,原本是讓眾人稍留一步再進入開闊的視野,卻未料那一停頓竟然引起一位觀眾急忙鼓掌,這當然可能是該名觀眾對樂曲不熟悉、未掌握演出禮儀犯下的舉措,但轉念一想,或許是他覺得表演已經十分精彩了吧?確實,樂團在第四樂章沉著堅毅、軟硬適中的詮釋,不負觀眾對於「保留曲目」的期待。

綜觀全場音樂會,即便不是毫無錯誤、完美無暇,但我仍認為獲得一次相當舒服、美好的體驗,尤其樂師們的積極性強,能主動根據需要作出細節上的表現,且能因時制宜、不搞喧賓奪主,樂團首席也稱職地起到關照、整合作用,則使指揮下達的指示比較有效地能夠執行,這對於一個樂團來說,是相當必要但難得的事兒。倘若樂團能在更適應不同風格曲目,例如對蕭斯塔科維奇作品再表現得更加有「個性」,那澳門樂團應該可排上華人地區頂尖樂團之列了。

總的來說,《傑哈特與澳門樂團》音樂會,為澳門樂團新樂季建立尚稱圓滿成功的開局,相信澳門樂團在接下來的諸多演出中,能繼續提供高質量的音樂表演,以豐富大眾的精神食糧。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