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資訊】
表演團體:國立國光劇團。
演出劇碼:新編京劇《胡雪巖》。
本文依據:民國九十五年十一月廿五日下午二時卅分於臺中中山堂。
主要演員:唐文華、劉琢瑜、朱勝麗、劉海苑、劉稀榮、汪勝光、孫麗鴻……等。
【前言】
真巧!每回年底都看一齣京劇。上一次在國家劇院欣賞《春草闖堂》,也是年末之事,如今再觀臺式京劇,頗有一番風味。
在我看來,國光劇團推出的劇碼,一直讓我覺得很兩極,不是極好、就是極差!之前在港區藝術中心看《李世民與魏徵》,印象不錯,但看了《廖添丁》、《鄭成功與臺灣》的影像光碟,卻讓我不敢茍同!只因《廖添丁》描寫日本人時,老是用「標籤式」的手法安插日本小調,而《鄭成功與臺灣》的劇本又空是政令宣導、臺式樣板,令我失望。
不過這麼說並不公平,我認為的那幾部較差的劇碼,屬早期之作,最近的公演質量上大為提升,並與大陸名家合作,大幅提升水準,國光的劇作仍是值得一看。加上同學有管道,能取得半價優惠票,更加深了觀看的欲望。(這也是行銷招術吧!當天不少人是持團體票入場的。)
【一個技術問題】
京劇是戲曲藝術,自然在音樂上佔了很大的成份;之前看國光舊作的影碟,老覺得音樂上有些乏力,許多地方拖得太兇,不流暢。為何「樣板戲」至今仍有藝術價值呢?重點就在於音樂了。許多樣板戲的著名唱段,都是以音樂生動、深刻為名,至今很多人都會選唱其中名段。反觀如《廖添丁》等劇,似乎沒能給人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這次的《胡雪巖》的唱腔、音樂成份,有明顯的進步!雖然在規模上沒有上回《李世民與魏徵》來得大(樂隊縮小了,也取消合唱隊,合唱段落可能跟編劇有關),但《胡》劇中竟也出現了西式的對位法,如西洋歌劇一般,同時交錯唱出腔調,是一個挺大膽的嘗試。我不敢把握過去是否有類似作法,但至少我認為這樣的西化,也有助於豐富京劇的成份,使之多元、有趣。
不過樂隊方面尚屬保守;中共搞樣板戲時,講求「京劇交響化」,在我看來,這個方向是絕對可行的!像《海港》、《龍江頌》、《智取威虎山》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臺灣方面,一直在「改革」與「維護傳統」中矛盾不定,不敢大膽嘗試,只用了小量非傳統樂器,如電子琴、低音提琴……,這些作用只在於填充低音聲部,但缺乏了音色的色彩,是挺可惜的。
音響上尚屬良好,只是聲部之間有些不平衡,打擊的聲部往往快超過旋律樂器,而樂隊又差點蓋過人聲,或許在音控方面還需要有些調整。但整體聽來,這樣的樂隊編制仍呈現了完整的音響,比老式「八大件」豐富許多了!
舞臺設計方面,倒也新鮮!頭一回見著京劇用了高低舞臺方式演出,增加了空間感,也讓畫面是多重展現的。透過黑隔幕的活動,也造就了不同時空的概念,是一項可行且生動的作法。
而此劇的燈光也打得好!早期的燈光,要嘛全亮、要不全暗,再靠幾支追光鎖定主角,顏色不美。這次的追光就用得少了,畫面也完整、不會被切得支離破碎。透過良好的燈光設計,也能展現出劇中的情緒、氣氛,因此大量的藍光,彷彿有著「思考」的特質;而奸人要整胡雪巖時,突然出現了「綠」光,不知燈光設計是否參考了近期的「政治色彩學」?
由於劇團特設專屬編劇人員,因此劇本已經進步很多了!至少比起《鄭成功與臺灣》的空洞內容,《胡雪巖》是有不少意涵在裡頭。且此次劇本分段分場也挺特別,依我看來不論場也不論幕,改論「段」,一大段又有幾小段,時空跳耀的特快,挺符合傳統京劇的思維。
不過,整齣戲演下來三個小時,也是挺久的。有幾個段落稍嫌太長,上下半場也不夠平均,似乎可以再有些刪改,讓劇情更加緊湊。我認為,京劇的節奏就是快的(反而崑曲是慢速節奏),許多優秀的京劇作品都是省略冗長之情節,讓節奏更密集,不致七零八落。此次《胡雪巖》一作,雖已是佳作,但若能再動些部份,相信會更好!
【演員功夫】
挺可惜的,國光劇團的演員實在是太少了!咱們若攤開該團的團史,就可發現這幾年的大戲,都是由唐文華先生主演。當然了,不只京劇界如此,有些音樂劇場也都只讓幾個人輪流唱,少見新血出現。
這幾位演員雖然有把歲數了,但還是挺賣力地表現!不可否認,他們的功力是值得稱頌的。尤其演羅四妹的朱勝麗,嫵媚的樣子就逼真的誘人,飾左宗棠、李鴻章的劉琢瑜、劉稀榮,也是把老臣、大官兒的樣子表現的挺活!主角唐文華更不用說,演過那麼多齣大戲、且都擔任主角,對於這次的胡雪巖一角,更是人盡其才!
不過有些地方在唱時聽得有些悶,或許是劇場、音響的因素,總是沒有「亮」的感覺。記得在國家劇院欣賞中京院的《春草闖堂》,讓我最深刻的就是演員聲音都很「亮」,或許不同派別、不同時空、不同背景,也得出不同結果吧!
中場休息時,聽見有幾位老榮民發表意見了!認為新編戲都取消「大段唱」,改一小段一小段的,不過隱!確實,許多新編戲的唱腔是縮水了,甚至樣板戲只有西皮、二黃兩調,有時唱腔不及全劇三分之一。不過,新編戲的演出型式複雜了,加了道具、佈景、燈光,演員負擔加重許多,確實得做些調整。況且,咱們今場的演員頻頻拭汗,(或是劇情要求乎?)深怕演員難以承受這三小時的大戲演出。
戲中,有幾段是較活潑、生動的,那便是當舖、票號、絲房的伙計、女工群舞段落,場面挺大、身手挺好,也有點早期中共秧歌的「樣板味兒」。劇中不少地方深富韻律感,如李、左二方激辯出戰之事時,就有雙邊呼應、前後連貫的特性,是一個挺好的設計。當中的連結、速度,也都是令我感到佩服的。
【與時事相連】
劇中雖用了英文、時事做為丑角的笑點,但更重要的,是《胡雪巖》一劇給人的啟示。「報假帳」、「抽銀根」、「擠兌」,哪一件不是當今臺灣社會的「現在進行式」?咱們臺灣很多商家,辛辛苦苦白手起家,卻敗在那些子女們,坐吃山空、詭計多端,又不願意拉下臉來腳踏實地,可笑、可悲!
胡雪巖的好壞,劇中沒有斷定,也不可能被咱們斷定。就如李、左二人爭辯是否收復新疆,相信在座有很多觀眾一定會選擇「保衛臺灣」,但左宗棠之言又何嘗不是道理呢?相對的,胡雪巖的一生,受制太多,卻也掌握太多!抓了一大把,最後全部都得放掉,可真像咱們經常進出「博愛特區」的「上流份子」的真時寫照呀!
可以確定的,胡雪巖確實是做了大事,有些時候是做了好事,但就壞在他不懂「見好就收」,犯了從商的大忌!我進過澳門賭場,發現那兒的機器有個特點,便是投幾枚小額硬幣,很容易贏個數倍,但要是再投大額籌碼,很快就血本無歸!當今社會不也是這樣嗎?惹了太多是非,以為可以飛黃騰達;就算飛黃騰達,又能維持幾時呢?唉!這齣戲,真是挑明演著那些妄想操控大權(大錢)之人的最終下場。
【結語:值得鼓掌】
京劇的菁華,就在於其中所給予的道理、想法。我之所以認為《春草闖堂》、《李世民與魏徵》,及今日的《胡雪巖》是京劇佳作,那便是它們均給我了相當程度的啟發作用。
雖然《胡雪巖》一劇並未確認主角之歷史定位,但京劇的特色往往是將主角「高大化、英雄化」,但看見一個高大人格的角色,在最終獲得那麼悽苦的情節,也是挺給人濃厚的反省意味!於是乎,謝幕時我毫不考慮,起身給予最熱烈的掌聲,特叫了一聲喝彩──「好」!
希望未來國光劇團能稟持這次成功的果實,繼續搞出優秀的新編京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