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唱歌,少說話

  臺灣的政治人物,本是一家,不分藍綠,因為沒有政見,只有意識型態,但為了選票,所有理想原則皆可拋。可嘆!可嘆!

  昔日的「政治明星」馬英九,當上總統後,磕磕拌拌、跌跌撞撞,也算是政權轉移、全球政經問題不斷的情況之下,必然的結果;至於在野黨著成天漫罵叫嘯,也屬必然,哪有同意執政黨的在野黨呢?

  但是,3月7日翻開報紙,驚聞馬英九認為部分軍歌歌詞「男女不平等」,應該要改,這真是標準的意識型態作遂,也讓我不得不承認馬英九最近出了點問題。

  攤開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舉凡歌曲作品需改詞的,多是意識型態問題。例如聶耳〈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黃河大合唱》,二位「人民作曲家」的知名作品都曾因「左右路線問題」被多次改詞,甚至傳入臺灣亦遭修改。但是,隨著時代開放,我們還會因為這些小問題改詞嗎?或者,我曾經針對一些優秀聲樂作品,由於其詞的歌頌性太強,不利於臺灣演出,便試著根據其平仄押韻微調其詞,但一定維護原詞意境與美感。

  在此,「改詞」又分成兩種困難,其一為意識型態的存留,其二為文學技術問題。

  先談文學技術。例如陳水扁時代曾將〈黃埔軍校校歌〉的「怒潮澎湃,黨旗飛舞」,改成「怒潮澎湃,國旗飛舞」,意義改了,但普通話平仄不一樣,旋律唱起來便顯得彆扭。改詞除了要「政治正確」,也應該考慮整體發音美感。

  再說意識型態,也是最嚴重的一點。所謂軍歌,必然是軍旅生活中創作出來的歌曲,或此歌曲流傳於軍隊之中,有激厲士氣之用,具政治作戰之功能。不過國軍軍歌多為早期創作,罕見近作,而早期的軍隊難道常見女性嗎?或早期的國軍女性是多數嗎?在那樣的氛圍下,尤其當時也沒有所謂「平權」概念,怎會產生「具女兵意識」的歌詞呢?而「男兒」、「兄弟」等辭彙在軍事文學上更是履見不鮮,為何到了馬英九身上就成了「男女不平權」呢?難不成,以後都得唱〈黃埔女兒最豪壯〉才是平等?

  要不然就像解放軍吧!中共的文藝政策真是徹底,解放軍每年都產生大量的軍旅作品,有抒情、有激昂,甚至有配合各種軍別、層級的歌曲問市。我就看過在解放軍的晚會上,有歌手演唱〈女兵謠〉、〈青春萬歲〉等既具年輕氣息又符合不同領域的優秀軍歌。至於傳統的革命歌曲,仍然被大眾喜愛啊,可沒聽說過啥「男女不平等」問題。

  與其字字斟酌,不如認認真真學唱這些軍歌,不如想想國軍多少年沒有新的優秀軍歌出現了!從各種藝文訊息得知,咱們的國軍樂隊成天演奏洋人曲目,慶典時的音樂永遠是歐美著作,僅在返場時隨意奏一首〈桃花過渡〉就應付了事了。悲哀啊!這可比喪權辱國還悲哀。

  寫得很雜,只因忙了一整天寫關於國軍的「有趣論文」,實難再縝密創作,謹以此雜文一表心中感嘆!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