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以下新聞:
桃機改善小組 仿ACI問卷模式
【記者蔡明樺/台北報導】
桃園機場目前在國際機場協會(ACI)排名第二十七,改善小組將針對「出境」的國內外旅客,在機場管制區發放問卷,並結合機場員工意見,作為提升設施滿意度的改善優先次序參考,問卷調查報告最晚八月中前完成。
ACI每年針對全球各機場進行旅客滿意度調查,每季發放三五0份問卷,抽樣母體以實際入出境的旅客為主,調查結果的信度高,成為全球機場評比的主要參考指標之一。
「桃園機場的問卷調查格式仿效ACI,並因地制宜增加航廈漏水、聯外道路指標清晰度兩個項目。」桃園機場改善小組召集人張有恆說,問卷調查對象以出境旅客為主,國內外旅客的比重約六比四,六百份都會在機場管制區內發放,給實際使用機場設施的旅客勾選。
張有恆說,問卷調查結果只是透過科學方法找出病因,機場服務品質提升的關鍵還是在執行面,「韓國仁川機場在ACI最新評比排名第一,可作為桃園機場效法的標竿。」
(詳見: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14/128/297ch.html)
關於機場的事情,已經吵好多年了。那座位處桃園大園,以前叫做「中正」、現在叫做「臺灣桃園」,代號仍叫「TPE」的「國際機場」,從改名前到改名後,都有人對它不滿。無論是建築外觀、內部動線,甚至是裝潢、餐飲,都達不到臺灣人對一座「國際機場」的期待。
或許是社會太進步了。小的時候與家人出國旅遊,最期待的就是到「中正國際機場」,因為那兒不是隨便去的地方,是「有錢出國」的象徵,也是「十大建設之一」,總不會對這麼一座偉大、雄壯的建築有什麼怨言的。但到了大學時期開始到大陸自助旅行,一個人走在已改名的機場裡時,會發現這座建築不再「偉大」,反而感覺身處在一座極為普通、沒特色的交通轉運站,就像咱們平常去搭統聯、和欣一樣,只是為了要搭乘而前往,不再有任何期待。甚至,就連臺北的松山機場,也出現了這樣的狀況。
這幾年也去過一些機場,包括臺中清泉崗機場、香港赤鱲角國際機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天津濱海機場、上海浦東機場等。其中,清泉崗根本不稱作「國際機場」,充其量就是個鄉間的候車亭。去天津機場時正逢改建,當時的觀感只比松山機場來得大一些,但條件不好,或許現在也是一座「高大強」的嶄新航站,另外北京首都機場的第三航站樓我也還沒機會看到。而眾多機場最讓我感到窩心的,是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機場建築新穎、設備完善,已是眾人皆知,但其營運得宜,才是機場成功關鍵。曾因自助旅行安排有誤差,所以整整在香港機場過了一夜,雖然不大好睡,但卻不會讓人感到無聊,因為有太多有趣的景象可以觀察了。首先看到各國的旅客安然的在大廳席位休息,相當放心,也有幾家咖啡廳營業到半夜,提供了一點人氣,時間一到,則關閉部分燈光,保留必須用燈,使整座機場呈現「已休息但充滿生機」的樣貌,不會髒亂、也不會難堪,十足的過客味。
走來走去,有機場內的7-11提供微波食物,是只要搭得起飛機就一定吃得起的食物,既能溫飽,又不花太多錢,真不愧是「好鄰居」。真要累了,在席位上小憩仍是安全的,因為航站內的警員數量充足,治安良好。
一晃眼到隔日早上八點,辦了登機牌,先到禁區裡候機。(實際上搭乘下午一點的飛機。)吃完速食早餐後,就到各處去閒逛,香港機場活像是個百貨公司,各類商品眾多,光看就能過癮了。但重點是,有位穿著套裝的香港女士向我走來。
交談之後,才發現她是某個航站評鑑機構的人,不屬於機場,而是要透過實地訪察、諮詢旅客,以獲得機場改進的方針。她很親切且熱情地跟我解說這項計畫,並拿出一本約六頁的問卷讓我填寫,問卷設計相當專業,整個調查卻不會太冗長,因為評鑑人員是要一邊訪談對話的,要從多方角度瞭解旅客需求。我向她表示了一些香港機場的好處(如:環境好)及待改善意見(如:部分餐飲售價過貴),評鑑人員也很能體會我的表述,並且將這份意見視為重要資料,詳細地筆記下來,成為報告的一小部份元素。
這樣想來,機場不但獲得最真實的意見,顧客也能有參與感(彷彿香港機場的進步有我一份心力),這是一件極具互動感的計畫,也是相當貼近人性的計畫。
花費時間填問卷、聊機場,獲得什麼好處嗎?短視下我獲得一隻印有「香港國際機場」圖文的原子筆(我用這隻筆填問卷),長遠看來,往後我入境香港將可能更加便利,不是挺好嗎?
希望臺灣也能亡羊補牢、猶未晚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