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夏季大陸四城遊後感-02]臺中人自己都不熟悉的臺中航空站

  談大陸的旅程之前,先來說說臺灣的建設。

  臺灣人有一個很有趣的心理,那就是「別人有的、我也要有」,甚至我把這種心理放大成為想要搞「獨立」的原因之一。例如臺北有故宮、那麼南部就要蓋座分院;臺北有戲劇院、臺中就要蓋座大都會歌劇院(雖然臺中實際看歌劇的人口並不很多);臺北、高雄有捷運,那麼臺中、臺南也想搞捷運(即使公車運量不怎麼樣);又桃園、高雄有國際機場,那麼最好機場要遍地開花,每個縣市都要有座機場。那麼當別人是個國家,搞出憲法、首都、國旗、國歌,有些激進的人就會認為「臺灣也要這樣」!

  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幼稚的、無聊的,曾經有過「一鄉鎮一演藝廳」(或「一鄉鎮一圖書館」)的政策,但質量好的廳館有多少?又這些廳館產生的效益有多高?臺中本來有座水湳機場,後來因應某朝政權的競選支票,「升格」成為國際航空站,隨之搬遷到從市區開車要三、四十分鐘的清泉崗,在那兒起了一座比統聯客運候車廳還寒酸的「航站樓」,因應著「國內外航班業務」。

  其實這一次旅遊是我第二次在清泉崗搭飛機,上一回是隨團到金門旅遊,由於清泉崗機場為軍民合用機場,不能停大飛機、又不能夜航,且軍機優先,我們一大早登了飛機卻在上頭等了二十分鐘,讓軍機優先起飛,才能展開「愉快的旅程」。這一次還好,沒碰上這倒楣事兒,但總覺得這種機場實在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既不像是有規模的國際機場,卻又老老實實、辛辛苦苦地負載那麼龐大的運載業務。

  由於提早到機場,有很多時間可以到處「逛逛」。其實也不用預留太多時間,估計提早半小時到,幾乎就可以全盤瞭解這座機場的航站樓了。但小歸小,安檢可不馬虎,我幾乎都掏光了身上的零碎物件,就差沒脫衣服了,但通過安檢門時仍是轟然作響。只見安檢官一臉嚴肅地不斷提醒我「繳械」,然後拿著探側器左晃右搖,這才放我前去登機。


↑清泉崗「臺中航空站」的「航站樓」外部。


↑清泉崗「臺中航空站」的「航站樓」內部。


↑這樣的願景很美,又很適合升格後的「大臺中市」,但願景不能只有說說而已。


↑我們在此報到,換登機牌,踏出家門。


↑清泉崗停的都是小飛機,了不起是中型飛機。


↑是因為改為「國際航空站」才掛國旗嗎?以前沒注意看,一直以為只有桃園國際機場有。不過,這樣規模的航站樓,掛上政治圖騰,倒頗像北韓平壤國際機場。

  這麼小的機場、搭這麼小的飛機,是不用空橋的,咱們可以像國家領導人一樣,登著臺階上飛機。又由於臺中飛金門屬於「國內線」,不可能有什麼飲料零嘴的,最多就一人給一杯水,連報紙都是公用的。(我明明記得,以前飛金門時還能吃到一包小花生米。)

  雖然簡樸了一些,但一小時就到了金門尚義機場,途中還看到了澎湖島,也算是相當「快捷方便」。而且這一小時,是包含飛機滑行到停機坪上,開啟艙門讓我們下機的時間。誰還能說臺灣人沒有效率呢?


↑五臟俱全的客機。


↑俯瞰澎湖島。


↑抵達金門、邁出客艙。

  從清泉崗出發,還真是滋味難言,它明明那麼小、那麼破、那麼寒酸,但也是載運我們往來東西,不負使命。這就讓我不明白,是大伙兒的期望太低了,還是我們的期望高到清泉崗機場無法達成?又這究竟是哲學問題,還是城市規劃管理者及交通部門有關當局的政策設計問題呢?

查太元

2 則留言

  1. 清泉崗我搭過兩次
    松山搭過數次
    只能說
    臺灣機場除了桃園機場勉強及格外
    沒有其他的可以端上檯面…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