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資訊】
表演團體:逢甲大學第二屆外文系。
演出劇碼:《芝加哥》。
本文依據:民國九十六年五月三日下午七時於逢甲大學育樂館。
—
【前言】
我寫這篇劇評,鐵定是不客觀的!因為敝系在明年也打算推一臺音樂劇,這麼說來彼此成了「競爭關係」,既是競爭,怎能客觀呢?不過許多現象並不是單找咱們友系的碴,而是筆者歷經高中時期英語話劇之經驗後,累積之今所觀察的心得。況且,學生就是在學習,求進步的,怎能和專業、專職的團隊比擬呢?我還是盡量就事論事,淺談心中的感想。
早在去年,我就看過友系第一屆的畢業公演了;但那是話劇,改編自電影,並且在一處中型禮堂發表。這回可不一樣了,雖然也是改編自電影、既有歌舞劇,但打著《芝加哥》的名號,就知道這一定是炫麗奪目、五彩繽紛,熱熱鬧鬧的大型表演了。
這次友系演了兩場,指導的老師、負責的團隊與去年有所不同,想當然風格、方式也都不大一樣了;但相同的是,全臺灣不論各級學校、各個單位,所搞出來的「英語戲劇表演」,都有著異曲同工的特點;說特點也好,說毛病也罷,總之我看著就有話想說,且聽我片面論之。【先從文化談起】
很奇特的是,臺灣不知從哪一年吹起了「英語戲劇」熱(或說「英語話劇」,不過這不重要,現在很多學校也都是又唱又跳的)。仔細去看,要嘛就是穿上早期歐洲的蓬蓬裙、大禮服,要嘛就是弄著很豔麗的濃妝,或者是穿得極為暴露,讓女性同胞使性感、誘惑人……這都還是其次,但更重要的是,均是以大量的燈光、特效、音響、機關,來「滿足」觀眾的「獨特口味」。
後來我跟高中老師討論出來了!想當然爾,中國人怎能了解外國的深層文化呢?咱們學人家,總是學到皮毛,從錄像帶、影碟、畫冊、相本,看個三五回,就以為外國人是那麼一回事了!這不是我們的錯,也不是洋鬼子的錯,因為老外在演《杜蘭朵公主》時,不也是把《茉莉花》變成了皇帝斬人頭的「戰歌」嗎?
顯然,這最基礎的文化認知問題,造就出許多麻煩。
就戲劇思維來說吧!西洋的戲劇是極寫實的,無論是景、行為、道具、燈光,都強調極真路線;反觀中國呢?完全是寫意的。京劇戲臺上,只有「守舊」與一桌二椅,哪來的道具、佈景呢?但是讓中國人演外國戲,或讓外國人演中國戲,肯定綁手綁腳的!我們在思維上根深蒂固些「寫意」的概念,除非是老外導演、忠於原劇本,不然在修改、二度創作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有些「意像式」的處理,這樣看起來,就會覺得怪了。
再者說,很多人連中國戲劇的內涵也是一知半解,甚難完全發揮劇作的思想性,又怎能完全發揮外國劇呢?因此,許多「英語戲劇」弄得沒什麼思想、主題,劇情空泛;這時,就必須多靠外在力量支撐了。
這股外在力量,就是花錢請技術高超的調燈師,打出七彩的燈光,最好再來幾盞搖頭燈(電腦燈),轉呀轉的,令人感覺格外熱鬧。
因此,這樣的通病,就不難理解為何長期存在於臺灣校園中了。
【評歌舞劇本身】
我之所以為《芝加哥》「正名」為「歌舞劇」,就是為了區別它與「音樂劇」的差異。這一點很多人會搞混,確實也沒有很明確的定義,但就本質上而言,熱鬧的歌舞劇具有較多的綜藝性質,與音樂劇還是有差的。
這次友系演《芝加哥》,在臺前設了個小樂隊,編制不大,約四人,負責過場及部份歌曲的伴奏;而大多數的歌曲伴奏,有賴伴唱帶,令我比較不解的是,這次未能全劇現場演唱,有部份是全放音樂帶的,這是較為可惜之處。
既是歌舞,就得針對音樂及舞蹈上評論了。在全劇部份的唱段中,有些地方演員表現較為吃力,恐怕是未經正確發聲訓練之後果,對於高音的地方有些粗糙,是有待改進之處。而男主角的臺風穩重、歌聲厚實,算得上是賣點之一,且表演力十足,值得嘉獎。
舞蹈方面,就是集體的流行熱舞了,加上過份暴露的舞孃打扮,套用文革文藝標準的專用術語,就是「賣弄性感」,根本就是「封、資、修」及「帝國主義」的餘毒(話說太重了……)!好吧,美帝的芝加哥確實有這麼一套賣弄性感的歌舞,舞孃確實也是穿得如此露,但一人趕多角的情況下,讓剛才扮舞孃的演員,現在扮了一票「穿著性感吊帶襪」的記者,這些細節是較大的瑕疵。另外,如果舞蹈的動作再確實一些,或許情緒更能傳達出來。
戲劇結構而言,我想友系在改編的過程中,將原著做了很大幅度的省略,我想這是基於演出時間及現實問題而考量的,不過有些地方簡略過頭,以致於劇情連慣不起來,是比較可惜的地方;不過大致上還能依前後段聯想得出來故事為何,不算太大問題。只是場與場之間有些鬆散,在觀看時有些吃力,無法集中。
至於舞臺技術,則也可算是此劇的重點了,我想由於校內首度由學生演出歌舞劇,難免有些不適應,在技術層面也不那麼熟練,是必然的現象;就此點,筆者提出淺見,供未來演出參考,也給自己敲上警鐘。
燈光上,外租的設備當然豐富了,不過若都是閃、晃、搖,恐怕在視覺上不是那麼怡人;幸好,這樣的風格挺適合於歌舞劇的表演,因此仍說得過去。美中不足的,是缺乏正面光源,讓演員有些暗沉,僅靠追縱燈又顯得突兀,這一點是值得研究思考的。
特效的機器上,用最多的是煙霧機了,甫入禮堂,就是濃煙密佈,似乎用得有些過頭!而最後的全體歌舞,用了彩帶機與爆破機,似乎是一大賣點,但顯不出用的價值及原因,只覺得「炫」而已。
令人較為遺憾的是字幕了。既然字幕是給人方便,就應該以方便之思維架設,此次演出的字幕投影太低,後排觀眾難以看到,我坐得不後面,都覺得難以應付;另外,理論上字幕是左右都要有,對稱播映,才不會讓視覺距離太大,顯得困難。
【結語】
高中英文老師做為我的導師,就認為我對「英語戲劇」存有偏見。沒錯!我的確存有很大的偏見,但我想是藝術思維認知上的問題;且從高中就在相關社團出入過一段時間,也觀摩了不少單位類似的演出,總覺得這在藝術上、技術上、教育目的上存有很大的議論空間。例如:外語演出就一定要演外國人嗎?演外國人就一定要賣弄性感嗎?賣弄性感就一定要五彩眩目嗎?這都是令我懷疑的。
此篇評論,不在批鬥友系,相反地,友系是次畢業公演,十足地展現了極高的團隊精神及創意,已較我所見過的演出成熟許多,且他們的心思是不容三言二語抹煞的;筆者僅就現有知識及經驗,針對細微之處稍加議論,希望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最後,仍恭喜友系《芝加哥》劇組,完成了一項龐大、熱鬧的演出,也能帶著難忘的表演經驗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