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接受一位學妹採訪,問我來往大陸那麼多次,最喜歡哪座城市?我想了想,覺得還是喜歡上海。又問我為什麼,我認為,上海的文化魅力,是許多地方無法取代的。而我所認知的文化魅力,不僅只是衡山路的幾幢舊時法租界建築、路旁人行道的梧桐,還有幾句「文化底蘊」口號湊數,上海的文化魅力,正是她經常發生的藝文動態,豐富多元,包羅萬象。
若要一言以敝之,我更認為「星期廣播音樂會」,就是這種文化魅力的代表之一。
我曾以為「廣播音樂會」是歷史名詞了。爬梳文獻,我曾聽說過去因為各種目的需求,大陸經常會以廣播節目方式,放送由樂師們精心演奏的音樂實況,無論是交響、獨奏、重奏、聲樂或民樂,既達到宣傳之用,也著實留下許多文化資產。但現在資訊發達、多媒體泛濫,依靠大氣電波這樣的老方法,究竟能吸引多少知音呢?臺灣的古典音樂電臺,也多是放放唱片錄音,由主持人做些介紹而已,順便再賣幾張自己主辦的音樂會票券,很少有常態、帶狀的現場演出直播。
直到去年十一月來滬開會,才發現自己真是孤陋寡聞!走經地鐵站,看到好幾塊廣告燈箱,大字寫著「星期廣播音樂會十週年」,吸引住我的目光,原來就在申城,竟然還維持著這樣有意思的文藝活動。回到賓館後,我搜尋網絡一瞧,發現當週日,有一場由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演奏的星廣會,曲目是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的經典作品,票價不貴,十分誘人!可當我到音樂廳票房問詢,才知票券早早售罊,連門口黃牛手上也沒票,使我有些失望。
週日早上,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我還是到了上海音樂廳,想不到其中有幾名票販子,手上仍有星廣會的票券。經不起推銷,與自己想一探究竟的衝動,我仍以高出原價許多的金額,購得一券。也就是那次開始,我首次與星廣會相遇。
開演前,觀眾有些浮燥,我觀察到許多來聽星廣會的人們,阿公、阿婆佔數不少,或家長帶著小孩全家出動,有些家長帶著小孩認識臺上的樂器,或者看看上海音樂廳的穹頂,拍攝幾張照片,十足地有觀光旅行的味道。突然,燈光變化,開播音樂響起,這是與一般音樂會最大的差異,那彷彿暗示著劇場內封閉的環境,煞時間就向全宇宙開放了。主持人王勇老師上臺,向著場內觀眾、場外聽眾問候,並且語帶幽默、深入淺出地,講解演出曲目的歷史背景、作者軼事,時而受益良多,時而開懷大笑,這樣的氣氛,是極為放鬆的。
坦白說,那場演出若以技術而論,並不出彩、四平八穩,但就忘不了坐我左斜前方,有一位穿粉紅洋裝的女童,拉長脖子想看臺上的樂師們如何演奏樂器,並在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的著名舞曲片段響起時,露出燦爛的笑容,享受其中。雖然,很多小孩進了劇場,為本應靜謐的音樂演出增添許多噪音變數,但看到能有幼小花朵受到經典旋律感染,表現如此快樂,我想很是值得。
這學期來復旦交流,更有時間欣賞星廣會了,而且逐漸找到參加星廣會的「生活節奏」。想一想,把音樂會辦在週末早晨,是挺別緻的一件事!城市中,大多的戲劇、音樂演出都在晚間,甚至有些節目晚八點才開始,白天忙碌一日,擠上公交地鐵、匆忙吃晚飯,看兩三小時的演出,回程還深怕錯過末班車,回到住處有時都能癱了。但星廣會,就在週末一早,睡飽梳洗後,夾一份報紙就能晃到音樂廳,啜杯咖啡,準時入場,接受一場九十分鐘精神洗禮後,再到劇場週邊飽餐一頓,港式小點、滬上名吃、西餐美饌,身心滿足,豈不快哉?
星廣會時常也會有驚喜!最近幾次聆聽由上海愛樂樂團出演的星廣會,先是聽到由黃胤靈、孫梅庭合作的拉赫曼尼諾夫作品,詮釋符合「激情」題旨,卻不落俗套,能媲美樂團樂季之正式演出,令人驚豔,再一次又聽到「春暖花開意盎然」主題專場中,竟出現《春之祭》這樣的大部頭先鋒曲目,其中大量的不諧和音響與動感節奏,與龐大銅管,都顛覆人們對星廣會只是普及通俗的刻板印象。
這麼說來,內容如此海納百川的星廣會,作為上海文化魅力的代表,當之無愧。所以我贊嘆:有星廣會的上海早晨,格外美好。
哈!早先我也非常喜歡星廣會,票便宜,我家坐地鐵過去也才五六站地,也常能聽到喜歡的曲目。現在聽音樂會比較多了,會覺得星廣會現場略吵鬧,曲目和演奏也顯得水準比較有限。但是偶爾還是會去聽一場,找找驚喜。另外,週日早上對我這個經常在週六夜裡看足球比賽直播的人來說,略有點難度,真是羞愧!於是有時候也會在家里打開廣播聽直播。
v( ̄︶ ̄)y 里總很有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