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橄欖古典音樂」微信公眾號 2017 年 2 月 11 日推送內容。)
明人唐寅〈元宵〉詩云:「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傳統農曆春節,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才告結束,而這新年首個月圓日,是先民賞月、祭月、祀「太一」的重要日子,也被道教視為天官大帝誕辰。過好元宵節,象徵春天正式到來,盼望一年豐收平安。
那麼,除了賞月、觀燈、猜謎,吃湯圓、餃子以外,過元宵時還能再來點什麼音樂助興?
【從傳統到現代的民樂】
傳統各地鼓吹民樂,多有〈鬧元宵〉曲調,呈現歡快愉悅氣息,後經眾多音樂工作者的整理、改編,終成民族樂界的保留曲目。如1950年代,曹東扶編成箏曲〈鬧元宵〉,即有華北地區吹打樂的影子在。又以臺灣為例,馬駿英、楊大成編配的兩種版本〈鬧元宵〉,經常於民樂音樂會上演。
馬駿英編創的〈鬧元宵〉,以北方民歌素材為基調,在鑼鼓喧鬧之後,是輕快的河北小調旋律,隨後銜接悠美的女高音獨唱──以山西梆子風格,唱出:「正月裡來是新春,家家戶戶掛紅燈,一年一度元宵夜,男女老少喜盈盈。」擊樂過度後,返回主題,熱烈作結。
而楊大成根據山西民歌編寫的〈鬧元宵〉,則較質樸、單純,透過梆笛、板胡、二胡的主奏,以及高音嗩吶的穿插,營造一種真誠的趣味。同一條民歌旋律,在鮑元愷的加工美化、改為管弦樂配器後,亦成為《炎黃風情》第六組曲「太行春秋」的第二曲〈鬧元宵〉。
此外,著名民樂指揮家、作曲家彭修文,曾編寫大型套曲《十二月》,是其「民樂交響化」的實踐佳作,作品開篇即為〈正月元宵〉。彭修文在譜中,摘抄宋代朱淑真〈元宵〉詩句:「火燭銀花觸目紅,揭天吹鼓鬧春風」為題記,呼應在〈正月元宵〉奏響的明快音符。
【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
「觀燈」是元宵必有節目,其源流可溯及先民燃火,避邪除凶。各位或許還記得:1954年李煥之開始創作《春節組曲》,除最有名的〈序曲──大秧歌〉之外,還有〈情歌〉〈盤歌〉,以及〈終曲──燈會〉。其中,蘊藏陝北〈大擺隊〉〈摘南瓜〉〈跑旱船〉等素材作成的〈燈會〉,即是刻劃延安人民過春節、元宵觀燈之景。
1979年首演的〈鬧花燈〉,是作曲家盧亮輝早期的民族管弦樂作品,他選用廣東音樂作為基調,層層發展,既有進行曲似的壯闊,也有互相對答的趣味,而中段慢板有歌詠式的抒情,也可聽得嶺南戲韻調式。
畫風一轉,從嶺南躍至東北。民樂吹管演奏家劉英,曾根據東北「二人臺」小戲元素,創作出嗩吶與樂隊曲〈正月十五鬧雪燈〉,這首短小的作品,充滿粗獷高亢的喇叭鳴響,佐以華麗的技巧,描寫百姓爭相出門、上街看花燈情況,但也不乏北方高腔細膩深沉的揉音、滑音,透露出北國雪飄冰封的印象。
【從〈夫妻觀燈〉到「革命觀燈」】
說到「觀燈」,或許不少人會想到黃梅戲有一折經典之作──〈夫妻觀燈〉。這部作品講述的是:在元宵佳節時,安慶王小六夫妻隨眾鄰居上街參加燈會,遊人如織、燈色繁華,王小六夫妻邊逛邊玩、一問一答,形塑鄉俚間的幽默風趣。
典型的夫妻(男女)小調對唱,透過調情嬉鬧式的互動娛樂觀眾,隨著對話越來越快:「這班燈觀過了身,那廂又來一班燈。觀長的──」「是龍燈!」「觀短的──」「是蝦燈!」「獅子燈!」「蝦子燈!」……音樂漸入高潮,節目最終在一片歡騰中結束。
1984年上演、慶祝新中國成立三十五週年的文藝獻禮──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其中有一首男女聲領唱及混聲合唱曲〈觀燈〉,便是基於〈夫妻觀燈〉的內容形式衍生而成。〈觀燈〉由張士燮、喬羽作詞,舒鐵民作曲,是《中國革命之歌》第二場「北伐到井岡山會師」中,歌舞〈黃鶴樓下的提燈會〉主題曲。
李谷一、柳石明扮演夫妻,一樣逛街觀燈,但唱出的歌詞是「桂花飄香桔子紅,鐵軍直取武昌城;汀泗橋頭傳捷報,黃鶴樓下鬧花燈!」「農友扎了一個犁頭燈、工友們舞起一個斧頭燈……」歌頌國共合作、北伐勝利。雖為配合情節敘事,把時序挪至了汀泗橋戰役發生時的夏秋之交,但從觀燈情節、歡樂的對唱形式看來,〈觀燈〉尚可歸類成元宵年俗的「副產品」。而〈觀燈〉音樂未拘泥於傳統戲曲,而是以民族風味另外譜曲,輕快動聽!而這首歌曲,也是政治歷史議題與民間風格,成功揉雜的一篇佳例。
【《紅樓夢》中的元宵情景】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刻劃過三次不同的元宵場景:首次在開篇,甄士隱讓霍啟懷抱英蓮外出,觀賞元宵「社火燈節」,結果霍啟小解大意,英蓮慘被拐走。其次,是賈元春被封為「賢德妃」,元宵回家省親之時,那時賈府最為興盛,「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第三次則是「榮國府元宵開夜宴」,敘寫賈家府中過節情況,花燈考究炫目、煙火繽紛精巧依然。
中央電視臺自1984年開始錄製、1987年起公映的電視劇《紅樓夢》,其中由王立平創作的配樂,至今仍深植人心!電視劇播出後,王立平又將原劇配樂,改寫成民族管弦樂《紅樓夢》組曲,共有八樂章:〈嘆紅樓〉〈晴雯曲〉〈大出殯〉〈劉姥姥〉〈寶黛情〉〈上元節〉〈分骨肉〉及〈葬花吟〉。
其中,〈上元節〉以打擊搭配吹管樂的演奏,稍微誘出喜慶氛圍。但相較於前文提及各式元宵音樂,〈上元節〉則顯得較為冷靜、理性,似乎暗示著豪門背後的敗落前兆。
【猜謎能唱什麼調?】
《武林舊事》記載:「又有以絹燈翦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古人辦燈會,在燈上寫些趣味文句,能增添娛樂功能,又有些字詞,故意隱晦諧聲,背後另有其意,明白之後便會心一笑。後來,猜燈謎也就成為元宵餘興活動。
畢業於重慶國立音樂院的楊放,是第一位攻讀鋼琴學士學位的哈尼族人。楊放於1950年參加昆明市文工團演出時,無意間聽到一位勞動者隨口哼唱:「小乖乖唻小乖乖,我們說給你們猜……」覺得有趣,便與同事黃虹合力學唱採集,經整理後,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雲南民歌〈猜調〉。
這首以猜謎為題材的可愛問答小曲,於1979年經李谷一錄製專輯選唱後,聲名更噪。但在此前後,〈猜調〉即有不同面貌的改編形式:1959年,王建中以雲南民歌為素材,改編出鋼琴組曲《雲南民歌五首》,其中便包括〈猜調〉(更名為〈猜謎〉)。1983年,張以達將〈猜調〉改編成童聲合唱曲(後又分鋼琴伴奏及無伴奏版本),並以此作品獲1989年匈牙利柯達伊國際音樂協會「最佳民歌合唱改編獎」。
管弦樂方面,鮑元愷《炎黃風情》第二組曲「雲嶺素描」中,第四曲即是〈猜調〉,編曲者並添加雲南民歌〈安寧州〉以擴張篇幅,完成單管樂隊、弦樂隊兩種版本,並有他人移植之鋼琴、雙鋼琴、風琴演奏等版本。葛甘孺《六首五聲音階小品》中的第六曲,亦改編自〈猜調〉,聲音色彩更為豐富,很有創意、略顯前衛,替原曲增色不少!
羅列了那麼多與元宵相關的音樂作品,各位不妨猜猜:未來,還會不會有更新、更好、更美的,屬於元宵節慶的音樂問世呢?
延伸閱讀:
〈雜談春節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