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四日錄音小記

音樂史研究,必然離不了音樂作品本體,不僅僅是文字與樂譜的閱讀,倘若沒利用聽覺感官聆賞,勢必無法體察其中妙趣。七月,我草擬了〈雕琢「劍聲」的歷程──陳田鶴抗戰歌曲、軍樂及室內樂作品選粹錄音計畫〉,希望能夠集結一些資源,將陳田鶴尚未流傳或發表的作品,以最節約成本、取得略好效果的方式,留存音響資料,至少能作為樂譜文獻的對照之用。況且,陳田鶴身為黃自四大弟子之一,在上海音樂院、福建音專都任職過,可謂現今臺灣音樂界甚至全中國音樂界大老們的前輩(臺灣的音樂教育人才,大多自上音、福建音專二校引入,尤以後者為多),同時也是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領軍人物,明年就是他的逝世六十週年紀念,若能趁此機會留下些什麼,想必也是功德一件。
…詳全文(共2811字)

冼星海與上海

上海,是一處好地方。
我在同濟交流的那一學期,深刻體驗到上海充滿的生機與活力,與「什麼事都有可能」的氛圍。去(2013)年六月,我有幸經友人牽線,能與上海愛樂樂團接洽,策辦 2015 年演出冼星海原始交響版本的〈黃河大合唱〉,一香港友人立即在噗浪上回應:「太好了~~上海人夠膽……!」(按:為保持社會和諧,原話後半段指涉的人士,姑且隱藏。)而就在近日,上海愛樂樂團發佈了2014-2015新樂季的訊息,更加確定了冼星海最滿意、最著名的作品,其原始面貌,即將在東方明珠隆重呈現。
…詳全文(共4482字)

想從陰影走出去──試評論交響大合唱〈金陵祭〉

↑人民音樂出版社發行之〈金陵祭〉鋼琴縮譜與總譜封面。
(按:本文原擬投稿上海音樂學院當代音樂週之樂評比賽,未入選。〈金陵祭〉乃筆者目前較易取得、聆聽,且聽了還喜歡的當代音樂作品,故有心以文字寫出一些感想,雖無緣參加比賽盛會,但本文所提的一些觀點與時事頗有巧合,當下因「釣魚臺事件」所引發的反日風潮,正是我們仍以過時的集體意識形態思維、夾雜的暴戾之氣而生,既不能實際解決問題,也惹得自己一身腥。請諸君想想看,能不能客觀正視歷史、妥善當下、打造未來,將自己的身段格調放得高明些。)
…詳全文(共4833字)

電影《南京!南京!》觀後感

觀賞的同時,實在發不出任何話語,只是靜靜地盯著那晃動不堪的黑白畫面,看著演員及佈景呈現的真實歷史,卻發現時至今日的我們,頂多唱唱抗戰歌曲(事實上很多人不唱了)、喊喊抗戰口號(現在有人會喊?),實在難以體會當時的南京市民、中國人民,或全世界被軸心國侵略的東南亞諸國、猶太人們、已亡國的法國人們,是多麼悽慘、多麼苦痛。
…詳全文(共102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