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資訊】
演出節目:《碧血丹心‧永續和平——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音樂劇》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國防部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國防部政治作戰局
表演團體:國防部心理作戰大隊第五中隊、國防部示範樂隊、國防部軍事新聞通訊社、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應用藝術系、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復興崗合唱團、國防大學管理學院崇廉合唱團、國防大學理工學院風嶺合唱團、國防醫學院源遠合唱團、陸軍軍官學校黃浦合唱團、海軍軍官學校海韻合唱團、空軍軍官學校筧橋合唱團、陸軍專科學校勇士之聲合唱團、精靈幻舞舞團
本文依據:公元2015年8月17日下午7時整於(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惠蓀堂
↑《碧血丹心‧永續和平——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音樂劇》節目單。
【索票專線】
上週,進校時先去銀行提款,路過軍訓室見到公告欄上貼出《碧血丹心‧永續和平——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音樂會》的海報,見上面載明「索票專線」,貌似免費入場,又此主題與類型的演出正是我長期觀察與研究的對象,且這類主題的作品也是我所喜愛聆聽的。於是,我就掏出手機,撥打所謂的「索票專線」。
原來我這一通電話,打到了政治作戰局的一處單位,承辦的女軍官很客氣,叫我留下姓名、電話,待演出日時到節目現場大堂取票即可。
我猜這位女軍官一定很疑惑吧!竟然會有人打電話說主動要來看樣的演出,估計她的心情,與華師大聽到我想看《江姐》、北京清華知道我想看《紅色娘子軍》的接待人員大致一樣。
↑大堂的抗戰海報佈展。
【連場務都做不好,還能去打仗?】
本日在臺中的演出,共有午、晚兩場,我到達中興大學時,剛好是午場結束,成批的人群正從校門走出,看得出有不少從軍營裡換上便裝、拉來充數的「觀眾」們,準備收假回營。
我走進惠蓀堂大堂,隨便問了一位軍官:「我是打電話到政治作戰局索票的,請問票到哪裡取?」這位軍官愣了,因為今天來的所有觀眾,基本上都是組織動員而來,有學校、軍隊、村里辦公室、退伍軍人協會……從沒聽過有散客呀!於是我得到一個很妙的回應:「請你六點半時再過來,到時我們有人會帶你進去,一定有位置。」
多誠實的軍官啊!還告訴我這樣的演出是坐不滿人的,愛坐哪就坐哪裡。
(插播一句:大堂雖然報到分區很複雜,但氣氛佈置還是挺好的,用了許多老抗戰宣傳海報的圖像輸出,也算是政治作戰局的一次成績回顧吧。)
後來,從示範樂隊退役的同學聯繫上一位朋友,請他幫我們安排了兩個座位,孰料,場內的諸多軍官們,可真是身處狀況之外呀!因為不同來源的觀眾有不同區域的座位,而這些區域又分別給相應從屬單位的軍官負責引導,所以,A區的軍官永遠不知道其它區的位置該坐什麼人,B區亦然,當有觀眾進場,得知不應坐在這一區時,這些軍官也不知要怎麼把他們引導到正確的地方。所以,同學的朋友把我們帶進場後,裡頭的軍官一度不曉得該使我們坐於何位,後來只好隨便了。
只聽著現場指揮官拿著麥克風大喊:「請同仁趕緊將來賓『誘導』到正確的位子上!」顯而易見,「誘導」是戰術名詞,抗戰氛圍從這裡就開始建立了。(後來指揮官才發現口誤,改成「引導」。)我心想:連這麼簡單的場務工作都做不好,還能去打仗嗎?到了戰場上,你打你的、他打他的,彼此不知道對方在幹什麼,打死了也不用負責。
(多簡單呢?就是印票呀!然後把成綑的票就交給組織來看的單位,現場再留一些散客或招待用的票券,一人一票、對號入座,省時省力。)
還有,七點開演的節目,一直到六點四十分都還在調適音響與電子背景、投影,且指揮官拿著麥克風下令「誘導」觀眾,現場一點都沒有劇場的氣氛,這對於這類演出的「儀式感」來說,是大打折扣的。(且開場播放的《威風凜凜進行曲》及散場的搖滾版軍歌,很莫名其妙又LOW得可怕呀!)
↑開演前調適。
【不理想的音樂詮釋】
前文提到,我是見著「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音樂會」的節目海報,不過實際到場,卻發現節目體裁變成了「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音樂劇」。音樂會也好、音樂劇也罷,「音樂」總是最重要的吧!我也正是衝著抗戰主題的「音樂」表演,前來觀演。(加上一直未有機會現場聆聽示範樂隊及軍校合唱團的情況,趁此機會一併感受。)
可是,不得不說,這次演出的「音樂」,實在是太坑爹了!
戲可以編得爛、演奏可以不盡人意,嗓子破了我也不怪人,可是,夾雜的廉價MIDI及預錄對嘴,那就是澈底的欺騙觀眾了!更可笑的是,樂隊還會隨著預錄帶演奏,這樣的演奏還有意義嗎?還能出現什麼質感呢?
如果要對嘴,可以,樂隊進錄音室錄吧!如果要用MIDI,也行,好歹裝優秀一點的擬真音源吧!這次國軍用塑膠感十足的電子合成音效,就想唬嚨全場三千多人(還有數不完的梅花星星),說這是樂團、合唱團、聲樂家的傾情演出嗎?
我可以明確指出,至少〈長城謠〉、〈賣花〉、〈火線下之歌〉、〈抵抗〉、〈旗正飄飄〉這幾首歌曲,是貨真價實的對嘴。另外到了〈教我如何不想他〉及〈桂花巷〉兩首歌曲,根本連對嘴都懶了,直接播放現成唱片配舞蹈,這樣還算是「音樂劇」嗎?
但又不得不吐槽,國防部示範樂隊的功力真的不行,編制小、技術一般,弦樂很不好聽,像是口琴的聲音,也難怪要靠MIDI湊數了。〈製寒衣〉的兩位女高音聲樂家,狀態不理想,第一位的第一句就有些破音。
而最最最要吐槽的一段節目,是描述空軍情節的〈西子姑娘〉。要知道,〈西子姑娘〉是中國近代軍歌史上,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佳作!曲調優美純潔,歌詞譬喻得當,捨棄傳統的昂揚進行曲式,卻能把空軍抗戰的抱負理想展露出來。可這次國軍安排的演出,演員穿著高衩旗袍,騷首弄姿,像老上海百樂門那樣的樣態演唱,時不時還露個大腿,我都不曉得這個女歌手,腳色設定是賣藝還是賣身!?而且一旁的美國飛行員還跟女群眾演員跳起交際舞,把現場弄得像舊時清泉崗基地或左營軍港旁的美軍俱樂部,完完全全破壞了〈西子姑娘〉該有的堅貞意志!絕對差評!
(8/18補充:經查,〈西子姑娘〉一曲是在抗戰勝利後的隔年,也就是公元1946年創作的。而「劇」中,卻是在表現芷江機場空軍抗戰的情節,請歌女獻唱,這明顯是個大BUG呀!關於〈西子姑娘〉的介紹,可參考此網頁。)
↑大合唱《虎賁萬歲》。
【不是加了音樂就叫音樂劇】
我猜,本來大概是想做音樂會,但那些長官文化程度不夠,加了點戲劇元素才能看懂吧,音樂加戲劇,被理所當然、簡單通俗地認為是「音樂劇」了。
事實上,這次演出,「音樂」與「劇」還是兩碼子事,且「音樂」的成份不多,即便是有,也不盡人意。情節的安排也有些拖沓,場次安排不合理,哪有第三段的第三個節目結束才中場休息的?(總共四段)可想而知第四段有多麼冗長了。尤其是在徵引現成聲音〈教我如何不想他〉及〈桂花巷〉的《憶人故往》一段,花的時間太久,已有跑題跡象。直到〈鋼鐵的心〉歌曲一唱響,節目完全走味,根本不管題旨了。
為什麼?因為〈鋼鐵的心〉是為「八二三炮戰」寫的歌曲啊!跟抗戰有毛關係呀?這根本是國防部要針對「全民國防教育」及政令宣導,所作的置入性行銷吧。(但話說回來,我在大陸參加的抗戰紀念音樂會,也聽過〈九九豔陽天〉這樣描述「解放戰爭」的作品。)
節目中,「劇」的問題也是訴不清的。反正每段音樂,都有人在跳著動作浮誇的疑似現代舞但又很寫實的舞蹈,整場節目的情節不脫兒女之情,穿插幾段聽來尷尬的笑話,搞得像鄉土劇一樣(好處是會給人「溫馨」感),品味格調還是欠缺了些。我不認為這樣的批評苛刻,因為到YOUTUBE找出政治作戰局過往類似的演出,基本上都是按這樣的套路在前進的,而且老人「追憶」的篇幅一定是長篇累牘,究竟這樣的招式玩了那麼久,一點都不膩嗎?
還有,節目冊及現場投影,沒能顯示每首歌曲的作詞、作曲者,也是一大缺憾!為什麼不多尊重這些文藝作品的創作者呢?
↑《鋼鐵的心》手持電子蠟燭的合唱團員。
↑高唱三軍軍歌及《國旗歌》,心中有國旗、愛到最高點。
【電子背景還能再醜一點嗎?】
中共搞樣板戲時,開始使用投景幻燈,迅速切換場景畫面,效果很好。後來嫌棄幻燈的流明太低,近幾年採用大型LED螢幕,作為節目背景。但LED不是毫無缺點的:第一,它明度太亮,顯得不真實;第二,它的像素太大、顆粒狀明顯;第三,若要打滿整幅舞臺天幕,成本太高。上次看上芭演白毛女,依然使用投景幻燈,還是發現幻燈的呈現效果要好一點。
不過呢,幻燈是手工藝,要繪製及使之動態,還是太難了。LED頂多就是看來假了一點,但要怎樣的寫實動畫,電腦接上一點就有,方便許多,反正經常都假唱了,還在乎背景看起來顏色很假嗎?於是,大型LED螢幕還是在各種晚會,大行其道。不只大陸使用,北韓及臺灣的軍方,最近也很愛用。
可問題是,即便要使用大型LED屏幕,畫面做好看一點行不行啊?非常假的3D CG,配上難看的黑邊黃字,就像是開會時的枯燥簡報,且許多歌曲在演(JIA)唱時,背後就出現一幅幅老照片配上圖說,跟劇情一點關聯都沒有呀!應注意,無論是怎樣的背景,首要任務是先使觀眾融入劇情,再視情況做些改變、調整。
字幕的投影在劇場兩側,離舞臺頗遠(因劇場尺度很大),所以頭來來回回轉,觀賞節目時並不是很輕鬆。但我想這受限於場地原因,賬就不算在演出單位頭上了,但或許舞臺中央還能用別的方法打字幕,做些補償,也無不可。
↑很雷人像是簡報投影片的電子背景。
【幾個光年的差距】
有些大陸朋友打趣說:「論宣傳,KMT落後GCD可不是只有幾個光年呀!」確實,國軍在文藝宣傳方面的作品數量、技術花招,都太過落後了,也沒有個像樣的團隊,像樣的策劃。
但我猜想,可能國軍也打從心裡不想要有好的團隊與策劃在做這些事,反正,應付嘛!有誰會來看呢?除了兩個「主動」致電前往(其中一人還是被我拉去的),大多都是動員嘛,虛應故事,把預算花掉就是了。
節目進行到一半,臺上還演(JIA)唱著歌曲,觀眾席過道上出現許多軍官,對著觀眾叫喊:「各位來賓,現在請揮舞手中的國旗!」真奇怪,如果你的節目夠好,夠感動人,我自己就會揮呀!這樣打岔,非常影響我觀賞節目呀!喔,對了,在他們的眼中,或許我們的行徑不叫「觀賞」,臺上發生的也不叫「節目」,那究竟是什麼呢?或許大家都不知道。
我號稱懂點音樂史、瞭解一些表演藝術的觀念,看完整場演出,也無法很精準地說出究竟看了個什麼東西。
然後,很多本來好聽的歌曲,就被這樣唱砸了。
然後,很多本來值得大家記憶的文藝成就,就這樣被糟踏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觀眾席中許多星星與梅花。
附註:這節目不是一無是處,〈杜鵑花〉、〈製寒衣〉、〈旗正飄飄〉、〈國旗歌〉及三軍軍歌還是很感動我的,我甚至還跟著唱,但那純粹是作品感動了我,光靠這些經典的旋律與歌詞,依然能戳我淚點。
【延伸閱讀】
※短篇論文:論中共三齣「音樂舞蹈史詩」的儀式搬演特質
※該怎麼責備一個不會生產政治文藝的政府
※《朋友,你聽過黃河嗎?──紀念冼星海誕辰110週暨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音樂會》觀後感(兼解釋一些問題)
※從樂聲中,留下一些時代印痕──談《和平頌》《黃河大合唱》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