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立大功──中山市愛樂青少年樂團之《春之聲》音樂會觀後感

本文選段刊登在《中山日報》2012年1月30日A7版,點此處觀看該版PDF檔案

【演出資訊】
表演團體:中山市愛樂青少年樂團。
演出節目:香山情韻系列──《春之聲》新春音樂會。
表演人員:林友聲指揮、楊清女中音獨唱、林揚鋼琴演奏。
本文依據:公元2012年1月18日晚間8時整,於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小劇場。

【前言】

在學校的政策及各種機遇下,我有幸到上海同濟大學交流一個學期,除本身的功課之外,也深刻體驗大陸各地文化事業的現狀。在一個學期內,我以極高密度的安排,觀看了十四場文藝演出,包括民族管弦樂、民族歌劇、交響樂、京劇、搖滾樂、紅歌演唱、芭蕾舞、現代舞、當代音樂……。每一次的欣賞都是全新體驗,有的令我不敢再次恭維、也有能使我觀賞同時感動落淚的精品。

我所觀賞的第十四場演出,從技術上看,絕對無法攀比上海、北京大城市的職業交響樂團,曲目安排也並不特別吸引我。但在整體觀演過程中,給我留下了極大印象!那便是在廣東省中山市,於市文化藝術中心內欣賞「中山市愛樂青少年樂團」的演出。

也是一次巧合!好幾年前曾隨同學去過這處偉人故里,由於行程不同,所見盡是工業發展、經濟製造,似乎與其他沿海各城的混亂沒什麼兩樣,甚至覺得這輩子可能只會到中山僅此一回。但經由網路上認識的愛樂同好關栩翀引介,我在返臺路程趁閒又去了一趟中山,驚覺原來這座城市,早已深耕音樂文化多年,成為一座高氣質、高品味的愛樂之鄉。

【貴在欣賞】

拎著一學期攢下的五十公斤行李,從香港乘客輪到中山,精神比較疲憊,我很不進入狀況,但經栩翀介紹,才知道中山市愛樂青少年樂團晚上有一演出,名為「《春之聲》新春音樂會」,由上海歌劇院指揮林友聲執導。林友聲在多年前尋根問祖,來到嶺南寶地,與中山樂界結下不解之緣,便每年抽時間赴粵為當地藝團指導上課,貢獻己力、回饋鄉里。而今年我恭逢其盛,林友聲偕妻兒一同登臺,全家獻藝,使演出更加精彩。

短暫休息後,我手持票券,步入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找尋進入小劇場的門口。這座多功能的中心,建築實用漂亮,既功能完備又不顯鋪張浪費,不但有大小劇場,還跟流行影院、美食廣場相結合,可謂雅俗共賞,使得人們不會因「高雅」的距離感望之卻步,反而能經常到此散步、休閒,接受各種藝文氣息。踏進小劇場,服務人員親切專業又自然的招乎,讓我輕鬆地找到座位,且看著他們嚴格落實劇場規範,於演出時盡可能阻止任何干擾舉動,實在專業!難怪該中心的劇場管理獲得國際ISO認證,有這麼精彩的表現。想到我在上海、北京觀賞演出時,不少服務人員非但沒有這麼細心,且視劇場規則於無物,只顧票房而放任觀眾脫序,實在令人無語。


↑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招牌。

在演出過程中,我本有心理準備,因為有過在上海、北京的經驗,使我認為應該有不少觀眾大睡打呼嚕、說話喧嘩、放聲吵鬧,或使裝零食的塑料袋沙沙作響,我曾在上海大劇院觀看《江姐》時,因臨座觀眾不斷聊天,忍無可忍下轟走他們,很是惱火!但在中山聆聽音樂,竟然可以專心在節目本身,不必受旁人打擾,場內觀眾顯得相當有素質!雖然可知一些觀眾不全明白演出的內容,也不一定喜歡節目本身,但大多觀眾都是抱持著尊重、安靜的心態觀演,這很了不起!此狀深刻表示,中山市的愛樂觀眾已經培養成功,形成一股藝術風氣,懂得如何「欣賞」,這才是發揚經典音樂最需要的。

很多細節,充份體現中山人的品味:他們不見得去聽最高擋、經商業炒作的演出,寧可捧自己子弟兵的場,讓下一輩學習音樂、自己聆聽音樂,並多數人能遵守演出前的劇場規則廣播(使用普通話、粵語循環播出,一遍又一遍地提醒,是我所見過最長又密集的劇場規則廣播)。不諱言地說,在上海我觀賞某知名交響樂團的演出時,連樂手都未注意劇場規則廣播的聲音,自顧自地調音拉琴,使壯觀華麗的劇場內頻頻出現喧嘩吵鬧的「交響」,縱使樂音繞樑、琴聲悠美,又怎麼能真正提升愛樂人口呢?


↑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劇場主體建築。

【人小志高】

首先登場的,分別是中山市愛樂青少年樂團的二團及齊奏團,成員都是年紀較小、資歷較淺的學員,尤其是齊奏團,算得上是「娃娃兵」。他們所選的曲目也比較簡單,二團演奏的有貝多芬《小步舞曲》、巴托克《獻給孩子們》組曲,齊奏團則表演巴哈《小步舞曲》、貝多芬《歡樂頌》。

畢竟成員年齡小,學得不是太久,所以技術上不能太要求他們了,演奏的音準、節拍或感情,還有很多的進步空間。(但又怎麼忍心苛責呢?這麼小的孩子對於音準的辨別能力有限,調音也只是形式,所以各把樂器的音準不佳,可以理解。)但讓我注意的,是有好多小朋友在拉琴時表現出得意、滿意、愜意的「三意」表情!一個小女孩隨其他成員上臺時,手端著小提琴,面露天真無邪的神態,還能從笑容間看到她缺少一兩顆牙齒,極「萌」無比!全員拉奏時,小朋友們又是那麼專心、投入、認真,完成一首首曲目。

我本來很反感讓幼童學那麼多才藝,尤其是練習樂器,我從小學過一陣子鋼琴,知道那很枯燥、乏味,且歷史上有不少案例是家長逼著小孩學琴,使得小孩肉體或心靈受創,只為追求技術而失去快樂,是很不值的。但中山市獨特的環境,除了有好的硬體設施,更有這樣一個藝文團隊招兵買馬,使這些學琴的孩子能有一個在大雅之堂表現的機會,臺下並不全是攀比的家長而是給予鼓勵的市民觀眾,這大幅增長小孩學習音樂的動力。畢竟,興趣打小培養,即便成不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獨奏家,也能自娛娛人、陶冶性情,實為好處。


↑中山市愛樂青少年樂團齊奏團演出。

【家人同臺】

上海歌劇院指揮林友聲因其祖籍,經常到中山指導學生,本是單槍匹馬,今年卻有心帶著妻兒一同獻藝,將更美好的樂音獻給家鄉民眾,而其夫人同時亦是著名女中音楊清女士、其子林揚(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學生),更樂於表現,一展才華,使得音樂會蓬蓽生輝。

林揚學的是指揮,專業是歌劇指導,故鋼琴、聲樂、作曲、讀總譜幾乎全能,他在音樂會上為觀眾帶來鋼琴獨奏勃拉姆斯的《鋼琴小品四首》(Op. 119)。我私底下觀察林揚,是個沉默寡言,卻又條理分明的人,作為朋友可能會嫌他無趣,但聽他彈琴卻挺享受。我自己有個毛病,雖然自詡為愛樂人士,但聽鋼琴獨奏時很容易打起瞌睡,又讓我欣賞如郎朗一類的誇張派演出又會嫌棄難受。而林揚彈奏《鋼琴小品》時,觸感極佳,火侯恰到好處,不急不徐,顯然他在文藝青年與理性思維間,尋得很好的平衡。

緊接著,則是由楊清女士獻上三首耳熟能詳的女中音歌曲,並由其子林揚擔任鋼琴伴奏,曲目分別是〈哈巴涅拉舞曲〉(選自比才歌劇《卡門》)、〈孤獨的牧羊人〉(選自羅杰斯音樂劇《音樂之聲》,又譯為《真善美》)、打起手鼓唱起歌(施光南作曲)。這樣的曲目安排頗為有趣,前兩首雖然通俗亦是外國經典,而第三首則是國人名作,這照顧了古典樂迷及尚在摸索音樂奧妙的各類觀眾族群。楊女士不愧是著名歌劇演員,她在扮演卡門時,那種風情萬種的姿態實在唯妙唯肖,有一個啞音使在場觀眾痴迷了!周圍連連發出讚嘆之聲。又在〈打起手鼓唱起歌〉那一段,充份展現女中音的實力,以歡快的節奏帶動現場的氣氛,看到好多觀眾似乎想隨節奏拍手、又怕破壞音樂及劇場規則,又深深感到這場音樂會的可愛之處。

【《四季》宜人】

音樂會下半場,則是一波高潮,由林友聲執棒指揮、中山市愛樂青少年樂團共同演出維瓦爾第名作《四季》,並特意從團員中選了四位獨奏加以磨練,獨奏者依四季之序分別是陳子聰、吳子晴、汪見曦、蔣凱楊,他們年紀也都不大,最長者不過才初中,但在指揮的悉心調教之下,齊心協力完成演出。

同樣的,由於成員年紀不大,也並非全部來自於科班,所以在音準、節奏方面還是有待加強的。例如〈春〉的速度明顯較慢,缺乏愉悅感,整體感覺較散亂一些,不大和諧,而樂團則是自〈夏〉開始漸入佳境,較具氣勢、頗為穩定,一直到〈秋〉、〈冬〉之時,更適切表現出對應情感,越演越好。指揮特意安排音樂演奏時,利用劇場的字幕機播放樂曲提示,使得觀眾能更容易理解樂曲內容,是普及經典的一項好作法。

不過或許是團員經驗問題,獨奏者、樂團與指揮間的三角關係,並不大緊密,有時會因為一些小細節沒注意,出現缺陷瑕疵,幸賴林指揮的妙手回春,使問題出得不大,在可控制範圍內。後來聽有關人員說,當天晚上出現疏忽的,反而是科班生,而業餘生在演奏中反而表現得更好些,可謂大意失足、驕兵易敗,幸虧是他們都在學習階段,經歷這些過程還是很有幫助的,至少在合作演出中,能累積一些反省、檢討,如未來有志於走專業演奏之路,不失為一項實踐學習。

無論如何,選擇《四季》這樣的經典作品,從形式、長度或內容而言,當然對青少年樂團是一項挑戰,各個段落分別是不同鮮明特徵的小提琴協奏曲,考驗著獨奏者與樂團的默契,且長度又相當於一部完整交響曲,情節突出,又此作具備高知名度,只要出現問題能立刻被聽者發現,要「完美」呈現這部古典風格的音樂作品,是很難的!但正是因為這重重考驗,可使孩子們獲得珍貴經驗,即使他們的技術達不到十全十美,但也在短時間的排練下,能有個樣子呈現出來,的確可大力嘉獎!


↑中山市愛樂青少年樂團演出《四季》。

【結語:小兵大功】

走過大江南北,只要是華人社會,送小孩學才藝是普遍可見的現象,我雖然半途而廢,但也是因為小時候的接觸,才讓自己現在走上中國音樂研究的學術之路。不過,更多地方是採取「變態」、「攀比」的手段,強逼小孩做不樂意又意義不大的事情,實在太慘烈。

此行到中山卻改變我的印象。雖然我無法知道每一位小朋友是否自願、甘心學音樂的,但在這場音樂會中,我發現他們有這麼寶貴的機會一登正式舞臺,接受專業訓練,強化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把成果展現給到場觀眾。而觀眾也能用極高的素質,去聆聽欣賞(而非炫耀或蔑視)這些「祖國花朵」的表現,這樣的一來一往,勢必比其他大城裡的「才藝展演」、「技術表現」顯得有意義多,學習音樂之餘,也能較好地養成青少年的人格個性。

演奏《四季.冬》的獨奏者,極為緊張,出場站定就掉了琴弓,而指揮卻已落下第一拍,只見蔣小弟不慌不忙地拾起弓,認真拉琴,大伙兒才發現他的琴藝還真不錯!各位試想,觀演過程中有什麼體會能比這更驚奇、更欣喜呢?重點是,這樣的體會,還顯得更可愛些。

另外,實在必須讚揚此場音樂會的靈魂人物──林友聲先生。我見過許多指揮家,不但有脾氣還有架子,把「指揮家」三字看得太重,身段老是放不下,甚至缺乏敬業精神,自己露臉排練的機會也不多。而林指揮卻能藉由血脈情感,每年到中山陪著這些小孩練習,即便所得到的音色不如上海歌劇院的交響樂團,但我相信那種快樂成就,應該是比演齣全本歌劇更多更大的,從教育的意義上,也是百年樹人的偉大事業。

中山市花了二十年時間培養出愛樂觀眾、再用了十年組織青少年樂團(今年恰逢中山市愛樂青少年樂團十週年),從以前必須驅車到廣州觀看表演、到現在能蹬輛自行車欣賞高山流水,這都不是一蹴可幾的速成建設,而是經年累月的實在「文化」。亟盼有司不要輕忽這寶貴的人民財富,萬別短視近利,應當持續發揚這樣的驚奇、欣喜、可愛,若有可能,應當鼓勵良性藝術發展及培育,甚至期待有朝一日能在中山出現專業樂團,使得文化的「青少年」,長大成人、發光發熱。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我認為在中山市定能有所成就!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