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的不過只是書」──觀中國國家話劇院《伏生》後感

【演出資訊】
表演團體:中國國家話劇院
演出節目:話劇《伏生》
編  劇:孟冰、馮必烈
導  演:王曉膺
表演人員:侯岩松(飾伏生)、涂松岩(飾李斯)、徐筠(飾羲娥)、佘南南(飾閩姜)、王力夫(飾子勃)、鄒一正(飾隱兮)、陳強(飾秦始皇)、方海蒙、周傳捷、王咪佳、吳紫彤、郎玲、劉子郁、馮瑞睿、盧業達、吳芃芃(聯合飾儒生、兵士、大臣、奴隸等)
本文依據:公元2014年4月12日下午7時30分於(北京)國家大劇院戲劇場

國家大劇院外觀
↑國家大劇院外觀。

【與國家話劇院的巧合】

這是我第二次觀看國家話劇院的演出,而這兩次觀演,恰恰都是巧合。

  回想我2006年第一次到北京(也是到大陸)自助旅行,受人推薦,住在東方廣場百貨附樓的青年旅館,而就在同一幢樓的其他層,是國家話劇院所屬的「東方先鋒劇場」,在票房櫃檯展示著一場演出,是由查明哲導演的薩特劇作《死無葬身之地》,經過三個方向考慮,便買票觀演:其一,票價不大貴,印象中學生票人民幣五十元(而且那時兌臺幣才四點三);其二,演出日期我來得及看,和我在京日程相符;其三,導演也姓查,自以為一定很好看。

果真,這齣《死無葬身之地》,深刻地震憾著我。

時隔八年,我在大陸的生活越來越怡然自得了,甲午春季的杭滬京港四城行,唯獨在北京期間比較沒有太多正經行程,於是略微休閒。原本知道,國家大劇院舉辦的歌劇節,正好上演大劇院版的《茶花女》,可是低價票銷售一空,於是我想到京之日再去找黃牛碰碰運氣。孰料,黃牛說:「現在哪裡還有便宜票?都要加價!」開口就是五百到七百人民幣,這我可無福消受了。

但我還是來到票房,換取早已買好的週三中國交響樂團音樂會票,突有一位北京大姐湊過來問:「先生是來買票看戲的?你要不要看看《伏生》?很好看的!」

原來是這位大姐,早已買好兩張VIP票,可是臨時有事,又不想白白低價賣給黃牛再讓他賺一手,於是特意來到票房前,尋找有緣人轉讓。雖然,國家話劇院這齣戲是新推出,那句「很好看的」純屬是老王賣瓜,但我思索了幾分鐘,想既然沒事兒,又不想花過份貴的價格看「啊啊啊」的歌劇,就這樣,與那位大姐愉快成交,取得一張話劇戲票。

後來發現,我這個決定是對的!

【大劇院初體驗】

國家大劇院內部
↑國家大劇院內部。

其實在國家大劇院落成後,我也到過幾次北京,可就是一直沒機會進大劇院觀賞演出。這次觀看話劇,及過幾日即將要欣賞國交演出,正好能一探劇院中其中兩個場地的真面目。

雖然這顆水煮蛋(也有人稱之為「墳頭」),在亮相之時飽受爭議,認為在古老的北京城、保守的核心地帶放入這麼個前衛作品,是一件格格不入的事兒,但實地走走逛逛,卻也覺得並不會過份突兀,反而有種對比互補的差異之美,可能是水煮蛋的圓滑表面,及地平線的水池所造就的功能吧。

在大陸許多公共場所,一向有麻煩的安檢,而在國家大劇院,除了任何瓶裝飲料不能帶入劇場(即使放在包裡),甚至不能帶相機進場,所以行李在過X光機前,若有相機或瓶裝飲料,必須要存放於衣帽間。好處是可以「無事一身輕」的姿態,優雅地輕盈地無負擔地步入劇場,可對我這種強迫症患者而言,包不在身邊,總是有點擔心的。更何況,手機是允許被觀眾帶入劇場的,而現在大部分手機都能拍照錄影,加上確實有很多觀眾利用手機拍照錄影,這樣看來,不能帶相機的規定,似乎有些沒必要。

劇場功能完善,公共區域很寬敞,使得身在其中不會有人滿為患之感。商舖則有天天藝術書店、唱片行、紀念品店,還有兩處咖啡廳,由於沒時間好好逛逛,也沒太瞭解這些商業空間的價格定位,究竟是以何為標準。

國家大劇院內部
↑國家大劇院內部。

國家大劇院內部
↑國家大劇院內部。

【咳嗽有點多】

北京終究是北京,永遠不知道觀眾席中有哪些「大咖」出現,於是持贈票入席的人肯定不在少見了,所以劇場中的觀眾席,也上演著許多人際關係相連繫的戲碼,開演前的談話聲音有點大,甚至直到燈滅開演幾分鐘後,觀眾席才全面靜音。

演出進行中,觀眾偷用手機拍照也不在少見,而劇場方對應的方法,與大部分劇場一樣,便是以雷射光照射該名觀眾手部或機器,以為提醒。不過大劇院用的紅雷射筆似乎功率較高,可以在暗黑中看到明顯的紅線,偶爾也干擾到視覺畫面。

一整場演出下來,我發現觀眾的咳嗽實在太多了!不知道這樣的情況,在音樂演出是否還出現?或許過幾日我再去求證。但是,既在北京,似乎也不能對這種現象嚴加批評了!北京的空氣差已是舉世聞名,每位市民都充當「人肉吸塵器」腳色,加以今日整座古城柳絮紛飛(飛得很可怕),連我的鼻子也不是很舒服,更何況是長住於此的居民呢?

這或許也是表演藝術中,不可避免掉的一項變數,這便是該座城市觀眾的生活條件、健康狀況。

國家大劇院戲劇場一景
↑國家大劇院戲劇場一景。

國家大劇院戲劇場一景
↑國家大劇院戲劇場一景。

【無意聯想】

《伏生》這齣戲,便是以秦朝焚書坑儒的背景,講述伏生保護儒家典籍的故事,其實很簡單,但編劇很出色、導演與舞美也值得嘉獎!這不得不讓我思考,這幾年已經看了好一陣子沒有對話、只有拼貼的舞臺劇,但北京那樣成熟完整的話劇系統,使用亟富文學感的語言對白,是更能兼顧主旨思想與大眾審美的。

但或許是觀演前途經人民大會堂與天安門廣場,又不知為何,這兩處地方今日戒備森嚴、武警與便衣到處都是,且真槍實彈,似乎有什麼任務。這就讓我在觀戲時,無意間有了過多的聯想。

這齣戲首先是以「秦」與「儒學」為背景,這與我國某朝曾經「批孔揚秦」,而今又大談孔教,似乎在純粹的話劇藝術上,又有著弦外之音。

「儒生」們在不同時期,眾口一致喊著呼聲向「秦王」抗議,這讓我感到幾十年前、大劇院旁邊某處地方發生的某件事,或許是前幾週在臺北立法院發生的某些事。但很有意思的是,「儒生」們的表現,十足「集體」感,仔細看來只是跟著「意見領袖」在走,自己沒什麼獨立思考能力。這也符合我對於某些人的看法。

「隱兮」有一大段獨白,講「人不過就是狗」,甚至引起了觀眾的掌聲,雖然古今皆然,但也狠狠地拍了現在社會上許多人的巴掌!

其中一名「儒生」在秦亡時,大喊:「殘暴的天朝終於滅亡啦!」我實在不相信,編劇不知道當今某個朝代,在流行語彙中也被稱之為「天朝」。

最精彩的,莫過於是搬演秦朝「焚書坑儒」的段落!雖然,「焚書坑儒」有不同解釋,而此劇使用大眾較普遍的情節,但要在乾淨的舞臺上,演出雄雄烈火及厚土活埋,引起我極大的好奇心。結果,伏生在李斯面前喝酒之後燒書,舞臺上方墜下長長一匹紅布,淹過木車上的竹簡,時間足有數分鐘,既壯觀又富美感,且很有新意!而「儒生」們得知坑儒命令已下達,便全體倒向背後的紅光天幕,且整塊天幕落下,把「儒生」們蓋去。這樣的表現手法,乾淨、簡單,但完完全全能表現出氣勢與情緒,令人嘆為觀止。

只是,即便紅色是常見的肅殺顏色,可「紅布」淹沒經典古籍、「紅天幕」淹沒知識份子,這到底有沒有影射之意呢?恐怕是作者無心、觀者有意了。

話劇《伏生》票券及宣傳單
↑話劇《伏生》票券及宣傳單。

【第一次看話劇掉淚】

如果《伏生》一劇,只是為「批孔揚秦」翻案,為伏生搶救儒學按讚,或純粹地作為儒學的樣板戲,那則是十足失敗的。姑且不論劇中仍有一些陳腔濫調,包括對於「十二金人」的表述,但《伏生》生動且準確地,描繪出主人公的思想:社會不要只有一種聲音!

所以即便再不願意,伏生在李斯面前講了一句:「對啊!燒的不過是書!」這句話,才傳達出文化不應只是作為書籍紙本,以一種物質姿態存續而已,而是應像主人公伏生一樣,把那些書「吃到肚子裡」。倘若這些文化不能內融到個體自我,又有什麼用呢?劇末,伏生為李斯辯駁:「他也是個文化人。」李斯雖然表現一派法西斯作風,可很多文化的內涵早已成為個體血液一部分,這也是伏生仍然認可他的原因。

伏生在解開長年秘密時,背出《尚書》、《論語》、《周易》等經典,觀眾也回報熱烈掌聲。我有點擔心,觀眾是不是因為主角背的是古代經典,或實在是演員的聲調太吸引人,才如此表示贊同,可總有點淪入「儒生」的後塵。好在,編劇在劇終前,以漢朝「獨尊儒術」情節作結,引起伏生的擔心,擔心:「世界上只剩一種酒了!」又「年紀太大,背不了其它的書……」這便是此劇最有價值之所在!想想,某個天朝曾經一面倒地批判儒術,而又曾企圖在國家博物館前立孔子像表示要吸收儒學,這不也是歷史的輪迴嗎?而這樣的政治取向,到底有必要嗎?

不管此劇是否對現實有所嘲諷、批判,可劇中所言,卻是很深刻,很引人省思的。莫說天朝,東南小島不也一樣嗎?我們若只活在「一種酒」的世界(包括被那些自以為自由,實際表現卻很法西斯的「進步人士」們左右),是多麼的無聊,又多麼的令人怵目驚心。

話劇《伏生》謝幕
↑話劇《伏生》謝幕。(見謝幕時拍照,工作人員並不制止,於是我也補捉畫面,以茲紀念。)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