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現代舞劇《白毛女》觀後感

【演出資訊】
表演團體:上海芭蕾舞團。
演出節目:革命現代舞劇《白毛女》。
演  員:李晨晨/帖佳欣(飾喜兒)、范曉楓/周嘉雯(飾白毛女)、吳虎生/張文君(飾王大春)、郜頡(飾黃世仁)、李洋(飾穆仁智)、雷新鳴(飾楊白勞)、徐紋潔(飾張二嬸)、姜勇(飾趙大叔)。
本文依據:公元2015年4月25日下午7時15分於上海大劇院。
《白毛女》場刊
↑《白毛女》場刊。

【八分之三】

真是有趣!以前接觸、研究文革「樣板戲」,只能通過各種渠道,找來音質不佳、畫質不清的影音檔案,略窺大概,且那都是已經被拍成藝術電影的版本,無法瞭解實際在劇場舞臺上的效果。而自從前年四月在北京觀看《紅色娘子軍》以來,這學期到復旦,又觀賞了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緊接著又有機會見上海芭蕾舞劇團演非常經典《白毛女》,八大樣板戲已品其三,挺有成就感的。

這次與我同行的,原先有一位是已經陪我看過很多雜七雜八演出、知道我淚點極低(她認為我毫無淚點可言)的聲樂專業同學,不過意外的是,有一位曾經學過舞蹈的臺生,竟然說也想觀看此劇!於是我打開淘寶,找來之前購票的店家,追購一張,或許那店家會覺得奇怪吧,這樣「主旋律」演出的票我還一買再買,到底是有多「忠黨愛國」?

這次我與朋友們,買的是人民幣120的票券,卻能坐到堂座後段,視野極佳,可到了劇院,發現票房不盡理想,堂座的上座率並不高,我旁邊還留有好多空位,而且到場的都是中年以上的人群。這不經讓我想到,北京《紅色娘子軍》靠許多贈票才有滿座光景,《智取威虎山》票房更差,《白毛女》稍好一些,這是不是大環境已對這樣富含政治印記的作品真的不感興趣了呢?可惜啊,其實戲裡的藝術價值、舞臺技術,還是很有看頭的。

我決定繼續以「革命現代舞劇」一名,取代場刊上標示的「芭蕾舞劇」,作為此劇的劇種名稱,那是希望更突顯作品的特殊意義,並作為見證歷史末端的一點點追憶。

《白毛女》觀眾席
↑《白毛女》觀眾席。

【上海人還是會編劇】

《白毛女》的劇情很簡單:衝突、仇恨、報仇。報仇的手法很粗糙,就是八路軍開進來鬥倒地主,全劇重心還是放在「仇恨」的生成上。

以往若只聽音樂,沒有畫面,會覺得第四場〈荒山野林〉頗為冗長,但想不到這一段的藝術價值才真是高明得很!這一段舞蹈,喜兒受盡風霜,要逐漸使衣服顏色變淺、髮形變亂,再來衣服全排、頭髮全白,從節目表上當然知道是由兩位演員共同呈現,但其舞蹈步伐設計的精巧奇妙,彷彿川劇變臉,連連讓觀眾發出「啊」的讚嘆聲,直呼精彩。而且與《紅色娘子軍》的大陣仗不同,《白毛女》有很大的篇幅,全靠喜兒/白毛女一人獨舞,並融合京劇把式的寫意表演,完成一臺大戲,這樣的藝術境節,還是比較高的。

反面人物、丑角的運用也很到位!第三場狗腿子穆仁智與家丁緊追喜兒,那樣的舞蹈既滑稽又逗趣,十足有「戲味兒」!這次演出的黃世仁,除了顯得有點年輕(與英俊)以外,對於調戲喜兒、挨批受鬥的情節也詮釋得很不錯。反面人物出現的時間,也較其他樣板戲多,綠葉襯出了紅花,整體的戲劇效果是很值得學習的!

另外令我感到驚豔的,是「投景幻燈」這項技術重出江湖!以往都是在書上看過有這項技術,但從未見過實際運用,甚至有些人告訴我:「投景幻燈」因為亮度不夠,早就被數碼投影與LED顯示屏取代了。非也!「投景幻燈」的效果,是現代科技無法比擬的!LED顯示屏因為像素明顯、亮度刺眼,顯得很不真實,數碼投影也是存在顏色過於鮮豔、無法與實景融入一體的缺陷,且投影成本很高。「投景幻燈」亮度適中,色彩柔和,「喀嚓」一下就能切換,可以給觀眾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我原本一直以為天幕是用手繪布幕,直到影像切換時,才在心中吶喊「AMAZING」!

劇中的雪景、狂風景,也都是用機械燈光達到效果,第六場白毛女與黃世仁、穆仁智「對決」時,天幕的細絲閃電與全劇場的雷擊,更是震憾在場觀眾。想想,這可是1960年代的戲啊!至今都覺得表現不俗了,若擺在當時,那可是多麼炫麗的高科技呀!光就這一點,就值回票價了。

《白毛女》全劇,主要有二處戳中我淚點,那就是此劇中的核心觀點:「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在第一場〈楊白勞家〉,黃世仁欺壓楊家,打死楊白勞、強佔喜兒情節,搭配音樂,十分慘烈。而到了第七場〈山洞〉,白毛女被眾人發現,村女們主動安撫,喜兒緩緩蹲下、讓村女戴上頭巾,那就是「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一項「儀式」,神聖莊嚴,搭配「太陽出來了」的歌聲,燈光變化,劇場出現暖色,暗示新社會的來臨,太有效果!

從場面看來,《白毛女》並不複雜,但效果很好,也體現出上海人藝文領域的獨到品味。(《白毛女》係八大樣板戲中,上海作品的代表。上海樣板戲另外還有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可惜後者未再復排演出。)

《白毛女》第二場
↑《白毛女》第二場。

《白毛女》第四場
↑《白毛女》第四場。

【不理想的聲音效果】

但是,這次《白毛女》演出,有個很大的遺憾是我耿耿於懷的,那就是全劇音樂未使用樂隊演奏。

《白毛女》的音樂,雖然是嚴金萱等人自歌劇移植出來的,當年有造反派認為他「抄襲」,還使嚴挨了不少鬥,但若細讀總譜,會發現它比《紅色娘子軍》更多變化、更加耐聽,配器寫作技法還是很理想。更何況,一臺好的演出,就應該考慮綜合層次,怎麼可以忽略聽覺感受呢?雖然,請一隊交響樂團需大幅增加成本,可是劇碼的精緻程度是天壤之別!更何況當年指揮《白毛女》的權威陳燮陽,至今活躍於樂界,沒有道理播放錄音了事。

就算要播放錄音,花一次費用、請樂隊錄個好的版本總行吧?想不到從第一個音符開始,我就認出那是從文革時期留下來的錄音。為什麼我熟悉呢?因我下午才以這個版本「溫習」過一次!那音平單薄、高音突出的特徵,也很難讓人認不出來。我更懷疑,播放的錄音還沒有刻意挑選母片,是用較差的唱片版本,弦樂大量失真。好好的上海大劇院,卻弄得像農村高音喇叭傳送最高指示,難不成連音質都要回到文革嗎?

就算要播放不理想的錄音,也應該注意音量。我曾聽說,古巴芭蕾舞團到長沙演出,因為觀眾太吵鬧,只好把伴奏調得無敵高,才能「鎮場」。雖然今晚《白毛女》觀演秩序也不是說十分安靜,但根本沒必要把音量調得那麼大聲,況且文革時期的音樂,許多段落是很「強」的,我直到回宿舍寢室,其實都還有點耳鳴,不大好受。再者說,如果有一隊樂團、合唱團,實際演出,觀眾還能吵嗎?我相信情況會比現狀好很多。

演出沒有為歌曲打字幕,是一項缺失。《白毛女》音樂中,獨唱及合唱的聲樂部份很多,又錄音版本採民族聲樂唱法,若沒有字幕,很多人都不明白到底唱什麼。或許劇團認為,觀眾都已對作品很熟悉,所以省略,但這是否就限制了觀眾群的拓展呢?我想是應當改進的。

《白毛女》第七場
↑《白毛女》第七場。

【閹割歷史】

正因為我下午對照著總譜,溫習過《白毛女》音樂,所以對演出中的兩處特別感到不適應,這兩處都出現在第八場〈廣場〉,也就是尾聲當中。

第一,是批鬥黃世仁一干人等後,八路軍要將他們就地正法,當人被拖下去、傳來槍響後,有合唱「啊」的壯闊音響,本來應該要出現極富文革色彩的口號呼喊:「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萬萬歲!」這一段全部被掐掉,直接跳入下一曲「迎太陽」。我們都能猜到,這是為了使作品不要那麼政治化,也不要那麼文革化。可是矛盾的問題來了:「迎太陽」這一曲,在八個小節的前奏後,就由合唱緩緩頌出「敬愛的毛主席,人民的大救星!」這因為是舞蹈音樂,是完全掐不掉的。都要讚美毛主席,為什麼掐前不掐後?沒有道理。

被省略掉的「毛主席萬歲!」口號
↑被省略掉的「毛主席萬歲!」口號。

其次,此次觀賞的《白毛女》,在我心目中是沒有演完的,因為最末一曲「百萬工農齊奮起」,只演到78小節,而從79小節之後有39小節的音樂,是描述「喜兒參軍」,分發槍枝、準備繼續解放全中國,此情節卻被硬生生地刪除。從音樂的角度來看,這也使得「終止」並不完整,情緒達不到高潮,令人不滿足。這樣的刪改也很奇怪,明明〈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音樂主題早就出現過了,結尾再出現一次,有何不可?

被省略掉的「喜兒參軍」音樂總譜片段
↑被省略掉的「喜兒參軍」音樂總譜片段。

其實何必呢?《白毛女》從頭到尾就是歌頌共產黨、歌頌毛主席,本來就是文革時期的八大樣板之一,既然要演,就完整如實的演出,東減一些、西刪一點,如此曖昧不明的作法,並不會為這齣戲增色多少,反而使它殘缺不全。這也突顯沒有樂隊演奏的重要性:如果有現場樂隊演奏,那麼還可以修訂樂譜,使作品的連慣性好一些。千萬不要小看那一句「萬萬歲!」的口號呼喊,從老唱片錄音中,可以聽出在那樣的激情之後,有大概一秒鐘的停頓,把情緒稍作收拾,然後再進入「迎太陽」的「發展敘事」,如今這些設計被粗爆修改,效果不見得好,真是可惜了。

【期待精進】

整體說來,這次看革命現代舞劇《白毛女》,是一次很好的體驗!獨舞舞者技巧佳,喜兒\白毛女的姿態美麗動人,舞臺美術效果令我大開眼界,已對作品面貌的還原達到很高的完成度!

如果改善聲音體驗,增加歌詞字幕,並且完整恢復劇情或另外略作微調(包含音樂),那將是使這齣「紅色經典」,真真正正地成為「經典」。再雞蛋裡挑個骨頭:我覺得謝幕音樂可以再斟酌,重複兩次結尾「百萬工農齊奮起」,會給人有聽覺疲勞之感,如果真要刪掉「喜兒參軍」一段,不如就把那段的音樂用作謝幕,效果也是不錯的。

順帶呼籲一聲:拜託哪個交響樂團及合唱團來接這個活兒吧!很有意義的!大上海自己的時代舞劇,竟然沒有好的音樂演繹及錄音?很難想像呀!

謝幕
↑謝幕。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