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愛樂樂團國際兒童節音樂會」、「北德廣播交響樂團音樂會」雙拼聽後小記

真是賊幸運!這一週看了好幾場不用錢的演出,都是來自於老師、同學、友人的慷慨贊助。雖說部分節目,行程在意料之外,因各種情況乃臨時安排,但後來發現收獲還是挺大的!我想,還是隨手小記數言,為這充實的精神生活,留下些什麼吧。

【演出資訊】
表演團體:上海愛樂樂團
演出節目:交響音畫的童話故事──國際兒童節音樂會
指  揮:張亮
本文依據:公元2015年5月31日下午3時30分於上海音樂廳

一、雖說因為前一陣子與愛樂合作節目,頗有私交,也願意充當志工多加支持愛樂,但一開始我還真沒想來聽兒童節專場。首先,臺灣一般不過國際兒童節,而是另於四月初訂定婦幼節,所以這個節日對我來說沒什麼感情(加上我也不是兒童好些年了)。其次,兒童節專場,想必兒童不少,那麼我怎麼會忍得住吵鬧聲咧?沒想到,下午準備做功課時,上音的娟同學不斷發微信給我,詢問電腦與投影機的連接事宜,怎麼弄都弄不好,原本打算放棄,最後才說乾脆請我去一趟,順便看演出。這時我才驚覺,原來好友也充當愛樂的志工了!驚奇的是,等我跳上車,卻傳來技術問題解決,投影畫面正常了!只能說這或許是冼星海顯靈吧,半個月前幫他辦了專場,所以這時把我引過去,聽他老師Paul Dukas的作品……沒幫到什麼忙,蹭了場演出,怪不好意思的。(但後來還是稍微技術支援,把投影環境優化一下。)

二、兒童確實來得很多,但秩序沒有想像中的吵!至少在一開始的曲目是很安靜的。而且據我觀察,越後面越鬧,是因為小朋友投入音樂情境、故事當中了,所以會有重複哼唱旋律、拍打大腿的聲響。既然是兒童節專場嘛,我覺得兒童最大,讓他們有機會接觸西洋管弦樂,並且樂在其中,手舞足蹈,美事一件。

三、音樂會請來上海電視臺一級廣播員陳燕華(燕子姐姐)作情景解說。實在佩服燕子姐姐的聲音,真的太動人了!在開篇黃安倫《賣火柴的小女孩》,處處戳人淚點,要不是自己礙於兒童節專場感覺哭一把面子掛不住,我可能就會被這故事之中的音樂及故事聲弄得落淚。《彼德與狼》及《魔法師的學徒》,燕子姐姐也很稱職地將故事搭配其中,使幼童易於接受、瞭解,並且投入其中,這是很好的設計。(只是,《賣火柴的小女孩》把時序改成了舊曆新年,卻又提到耶誕樹,感覺頗怪。另外在節目手冊中的文字,《彼得與狼》的彼德,竟然有了「少先隊員」的身份,其實我有點懷疑是否真有那麼一回事……)

註:經友人查詢,告知彼德真的是少先隊員!可能是過去臺灣演出或播放此曲時,從未(也不敢)提起這一細節,所以我才毫無印象。

四、似乎這場節目的排練比較匆忙,我抵達音樂廳處理投影設備時,樂團還在排練個別細節。但是到了實際演出,感覺精神還是很集中,尤其弦樂的表現越來越好(反之銅管還可以再更精緻一些,今天聽起來有些粗)。《賣火柴的小女孩》很有俄式風味,《魔法師的學徒》的動態也頗豐滿,實力發揮尚充份。雖然《彼得與狼》因為牽就故事敘述,音樂的停頓間隔較明顯,顯得有些零碎,但因為表現方式設計緣故,也只得有所取捨。

五、最後,以一個小粉絲的心理,讚美一下指揮張亮:最後謝幕時,他與小孩們揮手道別的樣子,實在太迷人了!我也想到,開演前好多小孩在舞臺上認出了自己的老師,興奮地打招呼,演出時也認真觀賞(雖然不是完全寧靜),最後又猛力歡呼!我想這些小小觀眾,將來就是支持樂團乃至整個音樂文化事業的動力呀!得好好栽培才是。

插曲:燕子姐姐最後將指揮介紹為「張亮叔叔」了!(我還以為是「張亮哥哥」。)開演前,有小朋友找禮賓人員問事情,一開口就說:「阿姨,請問……」禮賓人員立即打斷:「叫我姐姐。」

【演出資訊】
表演團體:北德廣播交響樂團(NDR Sinfonie Orchestra)
演出節目:北德廣播交響樂團音樂會(一)
指  揮:Thomas Hengelbrock
鋼琴獨奏:張昊辰
本文依據:公元2015年5月31日下午8時於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一、能聽到這樣名團名曲,首先要感謝上大蔡同學,他幸運地抽中票券,可惜不克出席,我則幸運地與他結識,獲得贈票。然而到了現場,發現今晚的黃牛市場亂得可怕!似乎是因為前陣子NDR在北京演出頗獲好評,上海這邊的市場咻一下地就被炒熱了,現場黃牛票的價格不斷標漲,面值80的,一度在150、180,最後200都不一定買得到,直到所有黃牛都沒票……可是,入廳一看,其實空位還是有的,尤其堂座有兩排保留席,原本以為是有領導貴賓要來,還情有可原,可從頭到尾那兩排就是「空」著的!這種浪費資源的行徑我實在受不了。哪怕是達官顯要來附庸風雅也好啊,或者把票貴一點賣出去嘛!空在那邊,算什麼意思?(又,上交的管理問題,最近也在風口浪尖上,我暫不贅言,只是看到一堆人在寄包處那邊浪費時間,覺得無奈而已……)

二、第一次見到張昊辰。其實以前不認識他,後來在潮人談裡看到有一次訪談,才有所知曉,而且因為他長得一臉「小鮮肉」樣,所以吸引不少女粉絲。說實在,他的演奏還是挺有感情的,跟目前的明星鋼琴家只重包裝不重演奏,是很不一樣的!只是覺得他稍微年輕了些,似乎不夠沉穩,但他的演奏表現還是很有魅力的。聽說有很多女粉絲,到場只是為了看「昊辰哥哥」一眼,曲畢就閃人,我就覺得真是太詭異了……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的抒情柔美之後,張昊辰返場選擇演奏一首同樣是抒情的(?)──《瀏陽河》!我後面還有女觀眾竟然低語說:「啊!是《茉莉花》呀!」(內心翻起一百次白眼……)聽說最近有不少鋼琴獨奏會,返場曲都演《瀏陽河》,甚至外國演奏家蒞華演出亦如此,不知何故?

三、樂隊,真是好!得!厲!害!!坦白說,外國團我聽得很少,所以一直沒有建立比較正宗的西歐古典音樂音色印象,這次有幸聽到NDR,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樂師們在曲目進行時,是明顯跟著音樂在律動的,每位樂師都有重要的存在價值,很認真地對待自己演奏的每一粒音符。所以各聲部,乃至於全團,出來的音色那真叫一個精準!馬勒《巨人》交響曲,銅管的亮麗實在是好得想讓人大喊「感恩NDR、讚嘆NDR」或者是「NDR大法好」,而且在上交新廳殘響如此大的環境,聽起來還不至於疲憊,可見比起只顧吹得響、大、狂的某些團而言,功力檔次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四、《巨人》開篇,幕後的銅管很吸引聽感,演出用了監控攝像,輔助樂師見到指揮情況,這倒是很有意思的方案!(又經友人告知,這其實是世界上很流行的解決方案,看來我又被時代的進步甩開了……)

五、但其實我在思考,上交新廳的殘響設計比較好,是否也使得整體節目「聽起來」比較優秀呢?不過,NDR那種德式的嚴謹演奏風格,我想擺到哪裡都是很令人敬佩的。(微信上某群某人說,他的老師表示,NDR其實不輸柏林愛樂。)謝幕時,全團團員二度向觀眾鞠躬致意,這也是我以往從未看過的「誠懇」,散場時,樂師們與臨近的同事相互擁抱,共同祝賀演出成功,這也展現出樂團的文化與風格。這些細節,或許都是華人團隊應當努力學習的。(不是學形式、表面,而是要真正建立一個屬於「團隊」的氣息。)

六、最後,我真是很想再建議上海交響樂團,及音樂廳管理層,不要再把音樂會訂在晚上八點才開始了,每次演完都十點多,回到住處都不知幾點了呀!復旦的北區宿舍,晚上十一點半停止熱水供應,原本被音樂滿足的心理,都被時間的壓力毀滅……考量一下國情吧!不是把演出時間訂在八點,就叫做優秀樂團及音樂廳。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