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香港、上海、珠海,五場音樂會聽後感

今年九月,走了一趟很特殊的行程,足跡踏遍兩岸四地,連聽五場演出,其中有三次《黃河大合唱》、兩次《黃河鋼琴協奏曲》,還插播一場風格迥異的當代作品演出。看來,以前「雙拼」的模式已經不夠看了,現在一次五拼,把這五場演出的感想,簡單地記錄於此。為什麼要簡單呢?廢話!五場演出我可寫不出太詳細的心得啊!哪來那麼多時間與精力呢?隨便提些意見,或演出中特殊的亮點,留下些資訊就好了吧。


#1

【演出資訊】
演出節目:2015向大師致敬——慶祝抗戰勝利70週年音樂會
表演團體:東吳校友合唱團、新節慶合唱團、大愛之聲合唱團、永和愛樂合唱團
指  揮:陳雲紅、江邦彥、彭孟賢
鋼琴伴奏:陳滔毅、張舒涵、殷必忠
本文依據:公元2015年9月16日下午7時30分於(臺北)中山堂中正廳

【聽後小記】

一、會欣賞這場演出,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捧場。新節慶與陳雲紅老師,參與了五月原版《黃河》首演,早在滬城時,新節慶的朋友們就向我透露此次演出訊息,在時間允許情況下,當然要支持了!也順便與新節慶朋友再次相聚,遞交視頻光盤。

二、雖然參演的都是社會團,但東吳校友與新節慶的音色還是不錯的。大愛之聲成員年齡偏高,音色音準略有瑕疵,在所難免。但看得出來,大家挺投入,對合唱有熱情,整體表演的氛圍頗佳。同行的朋友讚歎道:「感受得到他們是用生命在歌唱。」

三、對每個合唱團及作品的說明,有投影片補充介紹,不過或許可加入一些音樂或旁白,則顯得不會那麼乾、冷場。

四、我還是覺得名義上一首作品、實際上是許多歌曲的串聯,顯得有些冗長突兀,尤其是《熱情四十組曲》。

五、新節慶演唱的〈城南送別〉與〈松花江上〉頗為感人,略戳我淚點,也聽到現場有老榮民啜泣。

六、《江南三部曲》的演出,很有文獻價值!大合唱的氣勢也頗好,既表現出這部作品的力道,也展示出一定的細膩情感。

七、《黃河》頗有趣:單鋼琴伴奏,合唱樂章以中央樂團版為主,獨唱樂章唱瞿維版,〈黃河之水天上來〉用了我所移植的1941年交響合唱版的鋼琴伴奏譜,再由伴奏自行改編詮釋。大致來說還算完整,但瞿維版的獨唱伴奏效果不大好。此外,朗誦有點急,也聽得出來鋼琴伴奏臨場加了不少花。

八、返場曲〈龍的傳人〉,令演出劃下壯麗的休止符。


#2

【演出資訊】
演出節目:和平禮贊——香港中樂團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暨第39樂季開幕音樂會
表演團體:香港中樂團、臺灣國樂團、HKCO聯合合唱團、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香港大學利銘澤堂合唱團、香港歌劇社合唱團、音樂事務處青年合唱團、高山成韻合唱團、綠韻、香港童聲合唱團
指  揮:閻惠昌
表演人員:馬金泉(男中音)、黃華豐(男高音)、黃賜全(男高音)、葉葆菁(女高音)、詹聰(朗誦)、朱振威(合唱指導)
本文依據:公元2015年9月18日下午8時整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聽後小記】

一、事實上,會來看這齣音樂會,某種意義也是為了捧場。其一,朱振威君與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同樣參與了參與了五月原版《黃河》首演,又香港中樂團這齣音樂會的導賞文章,亦是小弟拙作。正好有赴大陸開會行程,途經香港,也算順路,就留港看演出再前行吧!(也讓我有了人生第二次夜宿香港國際機場的體驗。)

二、開幕挺有意思,領導們隨樂團演奏,敲響大鑼,頗有儀式感。只是領導們好像還是真不瞭解哪時該敲鑼啊!敲的力道也有些客氣。(主要音量仍靠樂團。)

三、上座率不是很好,後來也聽說了一些香港中樂團賣票的八卦。而文化中心音樂廳的音響不好,真是見識到了!(上一次赴該地,碰巧做上音響算好的地方,故一直沒有真實的感受。)高音突出,且聲音不斷從右耳灌入,有很嚴重的偏音,聆賞體驗不佳。

四、《和平頌》我是第二次觀賞,與第一次在上海聆聽時比,香港中樂團的演奏技巧、及閻惠昌的詮釋,著實讓作品變得好聽一些。但作品本身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過於冗贅、缺乏發展、素材單調。我必須承認,導賞文章的作品介紹,有著不少美化,畢竟我拿了稿費嘛!(而且稿費太多,我怎麼能說作品不大行呢……)

五、陳能濟新作《和平禮贊》,大概是吐槽點最多的曲子吧,但問題不在音樂,在歌詞!身為中文系成員,真看不下去那種中英混雜,甚至「保護環境、莫再催殘」那樣的大白話。我後來在家聽了該曲的風衣錄音,由於沒看歌詞,聽不清究竟唱什麼,還發訊息對友人說:「咦,這首作品若在聽不清歌詞的情況下,還滿好聽的嘛!」

六、合唱音量略小,但基本上音色還算和諧成熟。友人對童聲合唱的唱法偏向中式略有意見(因香港童聲合唱傳統是英式音色),但我覺得就這些作品來說,中式童聲音色的使用或許也無不可。

七、《黃河大合唱》是這次節目的亮點!完成度高、流暢,看得出來是最為用心排練的節目,獨唱歌唱家亦實力雄厚。詹聰先生的朗誦很有氣勢,但太過強硬,加上動作,略有文革遺風,且在〈保衛黃河〉的朗誦詞慢了一些,控制欠妥。又,若想辦法使樂團中低頻音色再突出些,則更為理想。


#3

【演出資訊】
演出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暨中國風格鋼琴作品音樂會系列之二
鋼琴獨奏:孫穎迪
表演團體: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
指  揮:張國勇
本文依據:公元2015年9月19日下午7時30分於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音樂廳

【聽後小記】

一、這場演出,算是搭配著上海音樂學院「回到現場:歷史音像裡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學術年會的一個活動,也因為要演出鋼琴協奏曲《黃河》,上音錢仁平老師在七月時通知我寫一篇關於該作品的論文。當日早上,搭第一班飛機前往上海,蹭了磁浮列車轉地鐵,急忙到了市區,下午參會,晚上隨與會嘉賓一塊兒觀演。

二、節目很有意義,上半場是賀綠汀、陳洪、桑桐、羅忠鎔、陳銘志、丁善德等人創作的鋼琴作品,略有系統地展示中國鋼琴作品的代表,下半場則是鋼琴協奏曲《黃河》。時間不長,聽起來沒壓力,散場後還有空閒與朋友喝杯飲料,再回住處,挺舒服。

三、〈牧童短笛〉有創意,用了最新發現的歷史錄音,與現場演奏接力,頗有向大師致敬的味道。

四、桑桐〈序曲三首〉、羅忠鎔〈第二小奏鳴曲〉及陳銘志〈鋼琴小品八首〉,感覺得出來有些「先鋒」「古典」「中國風」「西洋底」,四種思路來回振盪、摸索的感覺。

五、鋼琴協奏曲《黃河》,孫穎迪的演奏真是精彩,錯音極少,華麗段炫亮無比,尤其是〈保衛黃河〉最後面下行的音階,實在太引人注意了!若他有灌錄此作的專輯出版,一定得蒐藏。

六、但樂隊是遺憾,尤其是銅管,很不給力呀!而且〈黃河頌〉前奏,聽得出來大提琴聲部音不大準,沒有底氣。


#4

【演出資訊】
演出節目:2015第八屆上海音樂學院當代音樂週開幕式音樂會
表演團體:上海愛樂樂團、上海歌劇院合唱團
指  揮:Gottfried Rabl
表演人員:沈洋(男中音)、鄭瑤(男高音)
本文依據:公元2015年9月20日下午7時30分於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聽後小記】

一、想我2011年在同濟交流時,被好友CR拉去參加當代音樂週,連看三天演出,整個人三觀都變了,對這類的作品接受度也日益提昇。這次赴滬,有上海朋友介紹是場演出,且是老朋友上海愛樂演奏,又時間有空,的確應當去觀賞。本來都已經買好票了,但因有朋友還想出席,便厚顏地再向樂團龐老師詢問票務,承蒙龐老師慷慨贊助票券,我也有機會「安利」了更多朋友一道入場。

二、不能確定是作品基調,還是自身接受力增高,感覺這次選演的作品,我都聽得下去。

三、「因為樂器問題」,所以取消演出Beat Furrer《奇怪的星座》(Strane Costellazioni),理由不大能服眾,也引起現場一陣小小騷動。當然了,事後也聽過各種八卦。但我覺得無論真相如何,提供一個比較具說服力(不一定是實話)也是必要的吧?

四、溫德青新作《隧道深深》,靈感來自黑澤明電影《夢》之四,在當前一波反法西斯大旗中,這樣的作品顯得很有創意、不落俗套,令人期待。但是,歌詞實在太可怕了,竟然是通篇大白話,沒有文學的美感可言,且聲樂與樂隊似乎有點難平衡,合唱的和聲有些奇怪,讓我一度覺得合唱團嚴重走音,但據小道消息說合唱的音就是那樣,孰是孰非我還搞不明白。沈洋一不小心唱錯一個字,「向後轉」成了「向前轉」,卻正好被樂隊壓過,失誤不大明顯。在觀賞此作的同時,我就在思考到底怎麼做可以令歌詞的問題得到改善?畢竟當代作品的會消減文學的格律及押韻。後來我覺得,為什麼要有歌詞呢?依然可以有聲樂,但不一定要表現出明確的歌詞呀。

五、陳怡《動勢》、George Crumb《鬼境》(A haunted Landscape),較能營造氣氛、刻劃情感。許舒亞《日巔》,聽得出來是當代作品中略為通俗的,還算順耳吧。


#5

【演出資訊】
演出節目:冼星海作品音樂會
表演團體: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合唱團、華南理工大學青年交響樂團
指  揮:何平、夏炎彬
表演人員:魏茜(鋼琴獨奏)、常佳(女高音)、左娟(女高音)、張芳芳(女高音)、李遙(男中音)、李賢(男聲領唱)、鐘佳求(男聲領唱)、張剛毅(朗誦)、黃彥琪(鋼琴伴奏)、張妍(鋼琴伴奏)、張翔(鋼琴伴奏)
本文依據:公元2015年9月23日下午7時整於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音樂廳

【聽後小記】

一、承蒙戴嘉枋老師推薦,我這次有幸參加由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主辦,廣東省文藝研究所、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承辦之「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誕辰110週年學術思想論壇」,以〈談《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校訂及首演〉為題講演報告。在學術會議之後,一項重要的節目,就是由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承辦的「冼星海作品音樂會」,展示該校辦學實力並呼應會議主題。

二、學院合唱團還是不錯的,但因為都是年輕人,音色比較稚嫩。唯指揮夏炎彬的動作好用力,看得有些不適應。(讀大學時,就有老師告誡我,合唱指揮的動作不要太粗爆用力,以免讓團員產生出不好聽的聲音。)

三、上半場的曲目還有些意思,選唱冼星海藝術歌曲,甚至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都出現了。只是現場一直有些噪音干擾(交談聲、空調聲,加上場地不是全封閉的),這些藝術作品演得就欠缺精緻,只聽出些大概。藝術歌曲的女高音獨唱者:常佳、左娟,表現尚佳,情感的詮釋不錯。

四、上半場的高潮是鋼琴協奏曲《黃河》。有趣的是,竟然使用 Baby Grand 鋼琴用作協奏曲獨奏琴(上半場的鋼琴伴奏亦是此琴),以致於鋼琴音量偏弱,且視覺上也極不協調,太詭異了。

五、獨奏的魏茜,實力不錯,雖然錯音有點多,但彈奏仍很有氣勢,且對作品的風格詮釋頗標準。

六、因吉珠沒有樂隊,故委請華南理工大學青年交響樂團出席演奏,吉珠音樂舞蹈學院的何平院長,正是華南理工大學樂團的指導教授。但不得不說,樂隊問題實在太多了:銅管不斷出錯放炮,弦樂音不準,木管聲部單簧管太突出,打擊樂節奏沒合拍(尤其是三角鐵)……在鋼協《黃河》第二樂章〈黃河頌〉前奏,依然出現大提琴聲部走音的問題。

七、但是,有鑑於他們是學生樂團,一口氣演下《黃河》鋼協及大合唱,從精神上來說,也是值得鼓勵的。學生嘛,本來就是會經過這些坎坷,才能在成長後,於其它舞臺上發光發熱。

八、《黃河大合唱》扣除樂隊因素,綜合表現尚屬平穩,也看得出來是練習最為用心的節目。

九、還有兩點遺憾:節目單上雖然很慎重地寫上「中央樂團演出本」,但年份錯寫成1979年(實為1975年)。其次,節目全無介紹、主持或導賞,單純一首接一首作品演奏(唱),在這樣較為晚會或具學述性質的演出,還是有些單調。

10/11補充:
十、鋼琴協奏曲《黃河》,第四樂章〈保衛黃河〉前段的附點竟然沒演出來,奏成兩個八分音符……問我怎麼突然又發現?有一種東西叫風衣。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