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SO《歡慶:國臺交七十年》音樂會聽後小記

【演出資訊】
演出節目:《歡慶:國臺交七十年》
指  揮:陳澄雄
表演團體: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鋼琴獨奏:馮大維
本文依據:公元2015年12月4日下午19時30分於(臺中)中興堂

【小記】

一、《歡慶》是 NTSO 慶祝建團七十週年,「團慶系列」的第七場音樂會,而這場節目格外具意義的,是邀請了曾任團員的樂師,以及過去 NTSO 老團長、著名指揮家陳澄雄先生一道演出。

二、與上次《復活》不一樣,這次《節慶》安排了足足兩小時的曲目,總共四部作品,光上半場就有 80 分鐘。


↑場刊中關於陳澄雄的介紹,可「東海大學」誤作「東海大海」,潮得很。

三、陳澄雄一上臺,讓我直覺「薑果然是老的辣」!陳氏在臺灣是很有故(BA)事(GUA)的指揮家,但這位七十開外的大師,一上臺舉手投足都散發一種獨特的魅力,把整座劇場陣住了。也不得不說,今次 NTSO 在陳氏執棒下,演奏很有靈氣,頗具生命力。

四、一開場,蕭斯塔可維契《節慶序曲》把我驚呆了!銅管出現了上次《復活》不大明顯的華麗感覺,整首曲子果真「節慶」愉悅感十足。陳澄雄背譜演出,一付雙手就能取下劇場的樣子,強烈的自信使樂團音色甚是集中,相當帶勁。曲末的擴充銅管編制,設於二樓左右兩側,讓整座中興堂充滿鼓號共鳴,那種聽覺的刺激感令人興奮。也可以說,《節慶序曲》為音樂會設下好的開頭,但較可惜的,有了這麼壯麗的起跑,後面曲目安排及表現就顯得疲弱多了。

五、第二道主菜,是任職於北藝大的潘世姬新作品《異鄉人》首演,作品靈感來自郭松棻小說《驚婚》。演出前,依例設於大堂的導聆(由樂團副研究員余濟倫主講)特別請到作曲家本人,向觀眾講演創作理念,但說實話……我聽得有些感到莫名其妙,說到一半好像都在宣傳原著小說了,而且不斷講原著小說文句多麼美麗,這跟作品有毛關係呀!?

六、《異鄉人》全篇使用當代技法創作,但還是有可聽性的,至少結構什麼的都還讓人能接受。第二樂章〈伯母樂章:記憶、憂鬱〉,作曲家在導聆特別提及這段用情最深,還暗示此樂章用了大家都知道的閩南語流行歌作引子,以讓聽眾能瞭解情節,結果實際一聽,就是弦樂奏出一小段〈望春風〉……我深深覺得,每逢臺灣早期題材就要扯一點〈望春風〉〈雨夜花〉,或民族管弦樂經常有〈茉莉花〉,實在太沒創意了,只要一聽到類似旋律,我白眼就會翻起來。此外,作品的問題,在於標題與內容不大容易聯想,像第四樂章〈歸鄉樂章:浪漫〉,明明充斥著頗為壓抑的冗長設計,與標題設計有所落差,無助於聽者聯想故事情境。(加上場刊內由作曲家提供的樂曲介紹,各樂章的說明竟然只是小說原文,除非要事先熟悉閱讀原著,否則真是不大容易有共鳴。中場休息時,隔壁兩位明顯是來打醬油的女士,直呼「我都聽不懂呢,不知怎麼辦……」。)

(註:此曲演奏,樂團算得上比較用心對待,音色還是挺集中,樂感表情豐富,可見樂團對待新作品的態度趨向正面。)


↑潘世姬親自為新作品導聆。


↑作品首演後,潘世姬接受觀眾掌聲。

七、上半場壓軸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由青年演奏家馮大維獨奏。樂隊表現中規中矩。馮大維的演奏有朝氣、活力,炫技之餘還懂得內斂,走紓情路線並不張揚舞爪,也是聽得感到舒服的詮釋。但鋼琴中、高音區似乎有點出不來,沒有通透感。

八、下半場只有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大約一年多前,我第一次觀看星廣會時見上海歌劇院演出,那是首次現場聆聽此作。 NTSO 在這部作品的表現,仍舊是顯得有生氣,詮釋比較仔細,但不得不說,這時的銅管突然畫風一轉,出現太多硬傷了!包括第一樂章圓號一開始進入就不大穩定,中間有一段還吹岔,第四樂章時圓號更是走粗爆風格,音色不大討喜,小號也顯得有些單薄。第一樂章的引曲,弦樂則有些拖沓,感覺只是把樂譜上的音符奏出,太可惜了。幸號貝七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旋律及舞曲,在小錯不少、大錯尚無的情況下,尚高於及格地製造出一個個讓聽眾滿意的高潮。若跟去年的上海歌劇院比呢?當時上海歌劇院技巧比較沒硬傷,但表現很平實呆板;這次 NTSO 則顧慮到詮釋上的要求,但技巧還有待精進。算平手吧。

九、總而言之, NTSO 雖然離一流樂團還有很大段距離,但總算較為穩定,演奏效果也確實有顯著提昇了,這無疑對中臺灣的觀眾來說,感到欣喜。

十、我終於發現,在中興堂要選 15 排以前的中間位置,音色會好得多。但不得不吐嘈,觀眾席的椅子該上油保養了吧,聽到一堆几嘎噪聲,還有指揮臺的扶手掉漆斑駁,真不知道場地方怎麼好意思讓它作為演出用道具。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