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先體驗「美聲涵洞」──近距離觀察「臺中國家歌劇院」

(本文刊登於「城市中國」微信公眾號 2016 年 8 月 31 日推送內容。)

【曲折,不僅是牆面而已】

  「臺中國家歌劇院」(National Taichung Theater,簡稱「臺中歌劇院」),將於2016年8月26日,舉行捐贈儀式,由臺中市政府轉移產權予文化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作未來的營運管理。在一個月的試營運後,9月30日,國家交響樂團將由呂紹嘉指揮,演出瓦格納歌劇《萊茵黃金》(Das Rheingold),正式為新劇院開幕。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門。

  回想1994年,我7歲,父母為尋覓更好的教育環境,決定往臺中市區購買住屋,看上一處鄰近七期重劃區的公寓社區,業務員舌燦蓮花,稱該建案最大的賣點,即七期重劃區將建成新市政中心、音樂廳……與各類文教設施。幾經考慮,父母決定購買,兩年後落成交屋,即我現居住地。

  2010年,臺中市政府新市政大樓(即「新市政中心」),在原臺中縣、市合併後方啟用。2016年,臺中歌劇院才開幕營運。久候二十餘載,歷經多少風波,它從一片荒地拔地而起,即將搬演各類精彩劇碼曲目。

  8月24日,臺中歌劇院舉辦「搶先體驗日」,邀請市民參觀並配合壓力情境測試,我有幸成功報名,得以入室參觀,趁機走走逛逛,提早近距離觀察這座中臺灣重要的文化場域。


↑臺中國家歌劇院一景。

【臺中七期重劃區的重要拼圖】

  在臺中,東以文心路為界、西臨黎明路二段及河南路四段,南靠大墩四街、北面臺灣大道(原臺中港路),這353.3983公頃的土地(建築面積202.5476公頃),即是「七期惠來市地重劃」(簡稱「七期重劃區」或「七期」)範圍,現為臺中市高級住宅聚集地,並有新光三越、大遠百等著名購物中心,臺中的政經重心也從中區轉移到西屯區。

  1989年,臺灣省政府及臺中市政府,將「七期」中約108公頃土地,劃為「副都市中心」,1996年又改為「新市政中心」。最初,此地除欲建造市政大樓、議政大樓以外,省教育廳規劃增添「臺中音樂藝術中心」,作專業音樂廳使用,但1999年省府功能精簡後,原音樂廳規劃案交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原會(即文化部前身)研議,後被修改為建造「歌劇院」。

  臺灣大多表演空間,都是劇場加設反音罩,作音樂表演使用,專門音樂廳相當罕見,主要是許多民意代表認為,花一次費用可以得到多功能用途,貌似划算,因此忽略專業分工考量。


↑七期、新光三越與臺灣大道。

  2005年,由於臺灣當局財政考量,「歌劇院」規劃案降為地方級建設,改稱「臺中大都會歌劇院」,由臺中市政府全權規劃並籌資興建。同年底,國際競圖結果出爐,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Ito Toyo)的「美聲涵洞」方案獲選,其複雜的曲面薄牆設計,使主體建築工程五度流標,終由臺中麗明營造得標,屢屢試驗,才於2009年動工。

  由於文化部於2013年成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各地民意代表要求該中心於臺灣北、中、南三區各設一處場館,然北區已有老牌臺北「兩廳院」,南區有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建案(預計2016年底完工),中區再另蓋場館似無可能。臺中市政府亦發現,往後營運維護「大都會歌劇院」的經費,可能拖累市府財政,於是在議會支持下,決議再將歌劇院捐贈予表演藝術中心營運,條件是部份節目票務必須對市民有所優惠。到此,「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名銜,拍板定案。


↑臺中國家歌劇院一景。

  其實,臺中歌劇院早就「落成啟用」過一回了!2014年底,臺灣各縣市長暨議員改選,時任臺中市長的胡志強為求連任、力顯政績,要求歌劇院盡早完工開放。胡志強任內落實歌劇院建設一案,貢獻甚多,但急迫開放未完工地,不但工安有疑,也未能提供良好體驗。是年11月23日,明華園演出歌仔戲《貓神》,作為「開幕啟用典禮」首演節目。但改選結束,胡志強連任失敗,林佳龍當選,新市長宣佈自2015年元旦起,歌劇院閉館,繼續施工。

  目前論調,稱2014的「開幕啟用」,指「第一期主體工程落成」方面,而今次「開幕營運」,屬包含第二、三期的「全體工程」。想到耗時15年蓋成、長達13公里的雪山遂道,歷經11次剪綵貫通典禮,堂堂臺中歌劇院僅有2次「開幕」,或已「正規」得多。不管如何,臺中歌劇院的運營啟用,總算完成臺中「七期」的大拼圖,勢必造福市民、增添娛樂。

【除了劇場,還有更多】

  臺中歌劇院設有2007席的大劇院、796席的中劇院、200席的黑盒子小劇場,以及四間排練室、沙龍室、展示廳、空中花園,與散落在各樓層的商店食肆。

  三座表演廳的聲學設計,由日本永田音響設計株式會社負責,京都音樂廳、上海交響樂團的大小廳、深圳音樂廳等著名場館,皆出自同一手筆。雖然,曾於「第一期主體工程落成」開幕期間觀演過的朋友們,表示場內音響仍不理想,但考慮當時軟裝未完善,欠調校細節,相信臺中歌劇院在今年啟用營運後,應是聽覺感受方面值得期待的亮眼場館。


↑一樓大廳指引。

  若說「兩廳院」的風格是古典嚴謹,那麼臺中歌劇院就是時尚新潮。場務人員穿著樸素不失朝氣的白黑制服,招呼熱情親切,男士繫上黑底繞色具現代感的領帶,所有場務均有多功能酒紅色皮腰包,實用美觀兼俱。票務處有多面屏幕顯示資訊,櫃檯擺放平板供觀眾獲得即時信息,購票劃位將更為直觀便利。


↑場務人員。


↑一樓商店。


↑一樓票房。

  一樓的空間除票務及信息指引外,主要有臺中著名設計師新創產品展銷、張佳琳彩繪薩克斯風陳列等,積極主動地將本地「軟實力」置於前線。五樓的商店,則有藝文圖書、唱片銷售,其中二手黑膠商品令我格外注目,粗略瀏覽之下,發現有幾箱黑膠唱片,每張售價約合人民幣20元,價廉誘人。(2016.9.4更新:實際上,單片黑膠價格為NTD$380,約合人民幣74元,之前觀察到的低價應係舊標籤,如今皆已撕去。)


↑五樓商店。


↑五樓商店(黑膠區)。

  同樣在五樓的展示廳,名喚「凸凸廳」,只因地板係曲面有起伏,且現行規定參觀者必須脫鞋,以觸覺感受建築的「生命」!目前,「凸凸廳」有《伊東豊雄的劇場夢》觀念建築展(展至明年1月底),投射幻燈及音樂,搭配燈光陳列劇院模型,還有一塊塊大型軟白沙發供人仰躺,饒富趣味。


↑凸凸廳內景。


↑凸凸廳展示的歌劇院模型。

  六樓屋頂處,是空中花園,雖在空調排熱孔及臺灣氣候的催化下,白天燥熱難耐,但晚間涼風徐來,很適合觀演前的餐後散步,甚至參與小型講座、演出。目前空中花園的植栽還不理想,但過一段時間,肯定會是人們喜愛遊樂的去處。


↑二樓劇場入口。


↑二樓劇場入口壁畫。

  臺中歌劇院四周,有相當平整且寬敞的廣場。此次體驗參訪,見有舞團綵排捐贈儀式之節目,可以猜想,往後這一區域,將是中學生及社區民眾,練習舞蹈、步操或攝影的熱門選項。由外到內,臺中歌劇院的功能不僅是能演戲奏樂的劇場,而是能使市民親近、享受的城市公共空間。

  至於最為核心的劇場區,貌似場館方面的底牌,尚不輕易示人。此次體驗參訪,眾人只進入中劇院,演習「觀看電影但遭遇火警,需緊急疏散」情境。走馬看花,中劇院給我的第一印象挺好,視野清楚,幾無死角,揚聲系統佳,座位舒適。只是出入口通道略昏暗,地面未設反光條,階梯較多,若非參訪民眾知道那警報是演習,能有序疏散,若真逢災變,我還是對真實後果有些擔憂。


↑中劇院一景。


↑中劇院一景。


↑中劇院一景。

【臺中文藝風貌的大洗牌】

  臺中歌劇院,目前尚無設置駐場藝團之規劃,嚴格來說非真正意義的「歌劇院」(Opera House),僅是技術上能演出歌劇的「劇場」(Theater)而已。長久以來,臺中既少引進歌劇節目,亦缺正統歌劇演出團體,作為「歌劇院」,這座新場館的命運是啟人疑竇的,況且臺中中山堂、中興堂,從技術而論,亦可演出歌劇節目,但實際上什麼演出都接,一直擔綱著綜合表演廳的腳色。

  臺中歌劇院相較於既有場館,有設備新穎、座位眾多、交通便利的優勢。(想到之後我若觀演,自家裡步行20分鐘即可抵達,就相當興奮。)原本駐地在臺中霧峰的臺灣交響樂團,新樂季已將數場重要節目移往臺中歌劇院演出(以往多在中興堂),而透過表演藝術中心的能量加持,歌劇院也較容易邀請島內外名團名家來訪,例如11月30日,楊頌斯(Marris Jansons)將攜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造訪臺中公演,這可是本地罕見的文化盛會!

  但這麼一來,既有場館的功能就變得很尷尬了。港區(清水)與屯區(太平)藝術中心演藝廳,可能被邊緣化或社區化,中山堂及中興堂,也許與歌劇院功能重疊,或將流失重要節目。但在臺灣的特殊體制下,多數演藝場館的營運維護皆屬公家負責,不存在商業競爭,也不怕關門歇業。


↑門口「建醮」裝置。


↑祈福法事裝置。

  其實島內曾有輿論,花大錢蓋表演廳,不如造能辦歌星演唱會的巨大空間,而臺中歌劇院的捐贈儀式,又以庶民道教法事「建醮」概念舉行,廣場佈置諸多妖怪玩偶,甚至請來宮廟道士作法,引起臺中本地民俗專家熱議,但又有民眾表示如此方能彰顯「本土文化」與「臺灣特色」!

  由於臺中歌劇院本年度營運僅有四個月,當局編列預算僅合新臺幣2.7億元。但奇怪的是,2017年度的臺中歌劇院全年預算,竟分文不增!在臺灣媒體報導後,文化部長鄭麗君才允諾,要加至4.5億元,但仍比最初營運規劃短少近1.7億元,資金未能悉數到位。


↑場外妖怪裝置。

  如何活絡現有場館,配合歌劇院啟用,共同打造文化繁榮的大臺中,是執政當局必須思考的問題。而臺中歌劇院有「行政法人」身份,依規定可以自行募資,能發揮多大本事,是否能將場地效益發揮最大化,也值得持續關注。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