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底:四場有意思的演出觀後小記

2018年5月底,在一週之內,看了四場有意思的音樂演出,雖累,但各有不同收穫。按例,隨便寫寫,留點小記。


#1
【演出資訊】
演出節目:《藝起愛樂》推廣音樂會
演出單位:CPE鋼琴重奏團
演出人員:呂岱衛(主講)、簡雪豐(鋼琴)、余思慧(鋼琴)、李國瑛(鋼琴)、唐華儀(鋼琴)
本文依據:公元2018年5月23日上午11時及下午14時於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場

承蒙簡老師邀約,讓我有機會觀賞到這檔兩場次的教育講座音樂會。演出內容都是改編自國中音樂課本選曲,但其實我認為曲目是否選自課本,似乎跟演出效果沒什麼太大關係。問題在於:為何要組織中學生特地前來觀演?整場節目給我的感覺,似乎是為了讓國中生有進入歌劇院中劇場的人生初體驗,那麼其實節目內容的選擇,理應可以更為多元。否則,我們只知道這些曲目在課本有被提及到(還得是在老師有認真授課的情況下),然而前後因果關聯是缺乏組織的。

兩架鋼琴放在樂池區,防火牆降下,與頂部兩塊反響板結合,試圖聚攏聲音效果。上午場次我坐在第一排,離鋼琴很近,但聽到雙鋼琴曲目時就覺得奇怪,定睛一瞧,果然第二架鋼琴是YAMAHA,品牌與第一架的Steinway不同,音色落差甚為明顯。後來瞭解到,因當晚大劇院有鄧泰山獨奏會,另一架Steinway搬到大劇院了,所以才出此下策。但我不解的是,難道全劇院只有三架鋼琴嗎?而下午場我坐在堂座後區,雙琴音色差異的情況沒那麼明顯,但換成Steinway的高音有點吃力。看來中劇院的建築音響效果,還是充滿各種謎之變數。

大多觀眾來自臺中、南投、苗栗、彰化等地國中,由各縣市教育局組織動員而來。上午場十點開演,劇院仍未營業,但既然安排該時段開演,就最好別以「擔心商店物品」為由把學生當賊在防,應該大方一點讓學生有做為真正觀眾的體驗,而非必須在大太陽底下曝曬好久,才列隊進場。天氣那麼熱、汗那麼多,煩都煩死了,還有什麼心情聽音樂?又不少學生是來自各校音樂班、國樂班或管樂班,竊以為這種可能有意識的挑選,雖然能保障節目演出秩序,但似乎有種失去「普及推廣」的原始美意。下午的學生也稍為燥動一點,輕聲碎語者不少。

節目中,我覺得最值得一提的還是李國瑛所彈奏的李斯特〈Mazeppa〉,屬於可圈可點、威震全場的表演,而且李老師彈琴時的表情,也滿可愛的,十分專注且投入。

兩場同樣的節目看完後,蹭到後臺閒聊,竟然遇到高中同屆校友,意料之外!

#2
【演出資訊】
演出節目:《音躍繪》國立竹山高級中學合唱團十週年感恩音樂會
演出單位:國立竹山高級中學合唱團、竹山國小合唱團、延平國小合唱團
本文依據:公元2018年5月26日下午14時30分於國立竹山高級中學禮堂

之所以前往竹山觀賞這檔演出,全賴朱總四海人脈。朱總與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曾與竹山高中合唱團有過一次網路視訊交流;今年初中大團來訪臺北演出,竹中同學亦包車前往觀演。而更巧合的是,原來竹中團有位成員,是我曾經在正心中學教作文時的學員!而這位林同學年初時,轉發了另位竹中合唱團成員所製、走訪臺北看中大團演出的VLOG,我無意間撇見但是驚喜,於是轉發給朱總。層層緣份堆疊,我就跟著朱總一道去探訪了!(也沾朱總的光,我本來只是打醬油,但到場之後被點名成為「貴賓」,真是受寵若驚!)

令我感到比較訝異的,還是原來平常認知裡的鄉村偏壤,還是有可能孕育出不俗的文化成就,但又不免感慨,因為文化資源的缺乏,一組衛冕十年特優佳績的合唱團,還是只能在校內充滿空調聲響、音效不佳的禮堂,以電聲擴音方式演出。如果要到所屬南投縣、鄰近雲林縣較好的場地舉辦節目,都非常麻煩且不便。但有關單位或許只以「效益」為上,不願做出投資,只想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碳。

這場演出很有意思的,是合唱團指導者呂怡穎老師也有創作發表演出,這讓竹中合唱團有一些自己的、特殊的、異於他校的表現,這很難得可貴。節目內容中,我對〈山水畫〉的印象較佳,感覺較有意境、趣味。節目還穿插一些在校生、校友的獨奏、獨唱、舞蹈演出,表現都挺大方、理想。

結尾由竹中、竹山國小、延平國小合唱團共同演出的〈快樂天堂〉,很成功的把氣氛推到高潮,的確很感動人心。

#3
【演出資訊】
演出節目: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
演出單位:臺北市民交響樂團、金穗合唱團
演出人員:林天吉(指揮)、林慈音(女高音)、王郁馨(次女高音)、吳琇玲(合唱指導)
本文依據:公元2018年5月26日下午19時30分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一直未留意有這檔節目,也是朱總告知,才決定看完竹中合唱團後,接連趕回臺中觀演。票房很差,只售堂座,但堂座也僅賣出不到七成。

這是我第二次現場看馬勒二。其實,三年前看水藍、NTSO與臺北愛樂的演出,雖然還算精緻專業,但並沒有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樂團編制不全,低音提琴只有兩把,顯然不足以支撐全場。各聲部也都有細碎毛燥的缺陷,總是不如職業樂團。但是,林天吉似乎用了一種很取巧的手段,掩飾樂團的先天問題,那就是靠大起大落、幾近瘋狂的詮釋,把觀眾的焦點聚集在音樂表現上。所以,雖然銅管經常破、弦樂有時飄,但樂團傳達出來的強大氣場,使觀眾把目光放在瑜中,而非瑕上。

兩位獨唱者的聲音,我很喜歡,而且在對待人聲友善的歌劇院中聆聽,更是舒服。合唱團方面,我覺得表現很好,音色、音質都算是不錯。也就是這樣,雖然樂團的技術有不少待改進之處,但靠著詮釋方面的補強,以及最後人聲的助力,這場馬勒二我或許不易忘卻。

只是挺奇怪的,為何一整場都聽到有東西掉落的聲音?連定音鼓手的棒子都掉落,讓敲大鼓的妹子去撿……

又,散場時到大廳閒聊,我竟然耳鳴了,或許是林天吉那釘在十字架上的姿勢,所造成的樂團聲量,真的是太過份的大了。

#4
【演出資訊】
演出節目:《經典重現》
演出單位:東海大學音樂系管樂團、東海大學音樂系校友管樂團
演出人員:許榮富(指揮)
本文依據:公元2018年5月27日下午14時30分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本文提及的四場演出中,這場《經典重現》是最早確定行程的,因為我在文華高中實習時的音樂科(咦?)實習老師劉姐,以校友的身分參與演出。既在距家不遠的場館,又票價不貴,再者是難得一見劉姐正經八百的演出,說什麼也要支持一下才行。

上半場由在校生團演出、下半場則是校友團負責。總體來說,校友團的技術跟音樂表現、主動性,還是高上在校生團幾個檔次的,但在校生團確實已有頗為成熟的表現。這場演出,其實已接近職業藝團的水準,相當有可看性。只是呢,節目單的七首曲目,以及返場曲的三首曲目,其實性質都有一點相似,即便曲風可能有所差異,但這些曲目都太強調響亮、動感,又在此基礎上,加上如〈極度變裝——柴可夫斯基主題變形〉這樣的炫技曲目,其實觀眾的聽覺是會有所疲勞的。也可能是我前一晚才聽了令人耳鳴的馬勒二,不足24小時再接受大編制管樂團巨炮洗禮,我都懷疑是否需要去耳鼻喉科掛號,檢查一下聽力……

我也有點好奇選演作品各自發表年代為何,因為八木澤教司〈大地之鼓動〉中打擊樂手甩紙,我曾在另首國樂曲目中見到;而這場音樂會中,有兩首曲目用到人聲合唱(由嘴巴空閒的團員兼唱),但之前見過藍美米《偉哉八一四》也用類似手法。換言之,有些乍看下頗新奇的「哏」,其實不同作曲家已普遍運用到各個作品,並廣泛搬演,那麼就顯得也不是太過新奇了。就像我教學生寫作文,凡是大家都知道的名言警句或人物典型,就千萬別寫,否則眾篇一律,還有什麼意思呢?

這場演出的票房也出奇的好,大劇院全部座席均售票,還能高達九成滿。舞臺似乎有點變化,減少了深度,樂隊也放得比較靠近觀眾,可能是聽感音量太大的主要原因。最後,仍必須要說,劉姐的表現是最好的!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