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樂團史(1956-1996)》
作者:周光蓁
ISBN:9789620428876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1日
—
曾經有個到香港講學的教授戲言:「香港沒文化!」說來奇怪,最有活力的民族管弦樂團在香港、最有學術風氣的高等學院也在香港、包括一些學術巨著也誕生在香港;或者,正因為香港本身沒什麼文化,是一個小漁村,被殖民一百年,但卻懂得海納百川、吸收彙聚,將全中國的文化通通吸到這顆東方之珠上。但香港也是頗資本主義的,追求「市場化」相當全面,一本書賣得挺貴,讓我在下訂單時履履卻步;同樣地,趁著有限的折扣,決心買了一本。
一見此書,驚為天人!原來這本不只是「磚塊書」,還是頗大的「磚塊」!開本大、頁數多,圖文並茂,還附一張珍貴歷史錄音CD,也算合乎價格成本了。最重要的是,此書記錄的是我頗好奇的「中央樂團」。
以前接觸一些「文革」時期的文藝作品出版物,多是由「中央樂團」演出錄音的,例如鋼琴協奏曲《黃河》、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濱》,在聽的同時,會發現那種違背歐洲古典美感的「革命暴力美學」是多麼與眾不同,而觀看一些錄影,又覺得穿著相同制服、有相同表情的樂師、相同動作、相同姿態,以及李德倫有力的指揮,是多麼「奇特」!況且,在臺灣的我們,常常對「鐵幕」的中央級藝術團體有著「不可思議」的體會,舉凡前蘇聯傳承至今的芭蕾舞團、交響樂團、軍樂團,只要打上「紅軍」、「紅旗」等名號,就會讓我們「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有踏破鐵幕及政治衝突的刺激感。
當我取得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濱》總譜時,更感到能順利演奏的樂團真是了不起!有多少「竅門」是譜上沒展現出來,而是要靠一個特殊時代所凝聚的團隊力量,慢慢琢摩而成的。就如同中國人演華爾滋總不如維也納人生動,相對的,美國樂團演《沙家濱》,也肯定擠不出戲味及「革命味」。
既曰「史」,此書倒是很詳盡地從中國交響樂的發展,到創團、建團、輝煌,以及「功成身退」、改組改名,逐一詳實且具體地描述記載,且出處完整、考據嚴謹、敘述盡量客觀(當然沒有絕對客觀的「史」)。與其說此「史書」是緬懷,不如是對有技術、有藝術、並有創造力的一個傳奇樂團致上敬意!
據聞此書在大陸地區「暫時不能出版」,或許也呼應了書中所述樂團一些風風雨雨,及參與了「一些政治事件」,是難以一時為大眾接受的。包括關於指揮名家李德倫的相關描述,不也有多人辯駁嗎?而書中提到某位樂隊隊長,現在卻於某邪教組織樂團擔任指揮,只能對著三流樂團演出一些簡單歌舞。以史為鑑,知道如何成功、如何落沒;那些輝煌,至少曾經存在於這塊飽受傷痕的中華大地,也曾經走入殿堂、走入人民公社,再透過現今歷史傳記書籍出版,「中央樂團」一詞可能不只是團隊名稱,而是中國人民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