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讀完一本書》讀後感

《不用讀完一本書》

作者:[法]Pierre Bayard
譯者:郭寶蓮
ISBN:9789866472190
出版社: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出版日期:2009年3月

  乍看之下,《不用讀完一本書》這本出版品有些幽默,因為它除了封面的書名以外,後面應該都是白講。就跟有人認為《老子》開宗明義稱:「道可道,非常道」,既然真正的道是說不出來的,後面還扯那麼多幹啥呢?事實上,也有些人看到我買了這本有趣的書,很好奇的問:「那你還讀它幹啥?」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中文是很有趣的,端看你如何去解讀。「不用讀完一本書」這句話,究竟是「為什麼不用讀完」,又應該「怎麼讀」,何謂稱「完」?從語意上而言,「不用讀完一本書」是不全的,而這本書所寫的,則是具體地告訴讀者什麼時候可以「不用讀完」一本書,並要怎麼看待「讀」、「完」等問題。

  書中舉出相當多的例子,解釋當今人們的一種危機感。無論是真人真事還是文學作品,總之有太多人面臨大量繁雜的資訊知識,又需要或被迫得去評論它,這可怎麼辦呢?有些書可能讀過、沒讀過,聽過或沒聽過,更糟的是,當我們必須得為一憋沒讀過又沒聽過的書籍做出定位時,往往顯得手足無措,又不敢讓自己顯得很沒文化,此時只好靠一些小技巧了。

  在經過此書作者詳細介紹各種人們面對知識的窘境後,才明確指出讀者應具備的「基本人權」,即「未讀過此書也有權評論它」。當然,要不要評論、要怎麼評論,其實並無傷大雅,也有很多人讀了一輩子書但講不出啥評論啊!只是在現代社會,「文化」成了一種「價值」甚至是「價格」,是人們往臉上貼金的良好工具,有些人衝著潮流買高檔新書、聽高檔音樂會、喝高檔咖啡、吃高檔料理,都成了「文化」的膚淺表徵,但《不用讀完一本書》所要告訴人們的,並不是那種粗鄙的附庸風雅,而是如何在知識求真的歷程中,為所獲得的片段或全面知識標記「相對位置」。

  以前讀經史子集,總是會想找尋它的「絕對位置」,尤其知識越做越深,顯得其他科目一竅不通。究竟知識是要做廣還是做深,是長久以來的辯論命題,但現實的是當前形勢逼得我們不得不把知識做得寬一些,以應付目前如狼似虎的資訊大潮。以前的許多學者,可以因為環境所致,花費畢生心血專心研讀一套著作,甚至還能倒背如流、從頭默寫。但現在即使自己發願,都很難達到如此境界,因為可讀、須讀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倘若我們還在追求知識的「絕對位置」,恐怕反倒成為「知識盲」,因為抓住一條繩索、卻身處懸崖,並不是安全的一件事。

  反過來想,要是能掌握好「相對」的知識,或許可以激發出更多不同的新火花。只是,人們經常是因為懶惰而這麼做的,那恐怕也不是「相對」,而是「不對」,想當初《哈利波特》不知第幾集一出英文版,書店前排隊的人龍一湧而上,搶著購買付帳,並且就地快速翻閱並告訴記者,究竟哪位重要人物已經死了,迅速地打破人們品嚐文學作品應有的樂趣。

  是故,我可能讀不了那些著作,但還是能存在一些印象,甚至還能淺淺地談論。但是,一些文學著作又豈是因「被談論」而生?如《哈利波特》做為童話故事,不就應當是讓讀者享受魔法情境嗎?讀者不是應該從修辭、文法或寓意中,體會樂趣嗎?我很贊同《不用讀完一本書》的一些觀點,畢竟每個人讀書的需求不一樣,面對知識的情境也不一樣,甚至此著作提到的概念,還可以套用到電影、繪畫或交響樂上,但那只限於「知識層面的討論」。如果我們要從小說、電影、繪畫或交響樂上獲得樂趣,還是認真花時間看完吧!更甚者,若是需要取得哪位大師的學術觀點,也是得把那毫無樂趣的磚頭論文看過一眼。

  假使真能過目不忘,好歹也得草草翻過吧。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