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資訊】
演出節目:《國樂經典必修課——向前輩致敬》
表演團體:臺北市立國樂團
表演人員:瞿春泉(午場排練指導、晚場指揮)、蔡秉衡(午場主持)、林昱廷(晚場主持)、林克威(午場笛獨奏)、蔡玉楓(午場揚琴獨奏)、莊鶴鳴(午場壎獨奏)、劉紅妤(午場箏獨奏)、林慧珊(午場笛獨奏)、陳妍陵(午場女高音獨唱)、鄭聞欣(午場琵琶獨奏)、王銘裕(午場板胡獨奏)、莊桂櫻(晚場笛獨奏)、陳中申(晚場梆笛獨奏)
本文依據:公元2016年3月12日下午16時整及19時30分於臺北市中山堂
【小記】
一、年初安排上半年觀演計畫時,在兩廳院售票網站發現了這檔超值節目!一張票,兩場演出,且樂團以「必修課」概念包裝,把臺灣經典的國樂曲目匯集一起,相當有意思。到了中山堂,還發現二樓有專題展覽,介紹了作曲家、作品及相關文物,是很用心的企畫。
二、可惜,觀眾來得並不算很湧躍,尤其是午場,空位挺多的。又觀眾大多以老人為主,可能是為了懷舊吧!
三、兩位國樂界的學者、名人:蔡秉衡、林昱廷,分別擔任午場及晚場的主持人,講解曲目。但我覺得蔡老師的口條並不大好,語句很多冗贅,且經常未能連慣,聽起來總有點怪怪的。林老師的講解相當真誠,如數家珍、侃侃而談,與樂團及觀眾的互動皆可圈可點,為節目加分不少。
四、午場原計畫演 75 分鐘,最後演足 90 分鐘,以獨奏、室內樂或小合奏為主,很能表現早期國樂的風貌。團員之間的默契也是不錯的,基本上沒什麼大的演奏問題。
五、午場演出之曲目,由莊鶴鳴擔任壎獨奏的莊本立《深山之夜》,相當令人驚豔!雖然加了擴聲,但藝術意境絲毫不減,且那麼古老的樂器有著多樣的變化,還出現了類似電子合成器的效果,也挺「前衛」的!董榕森《陽明春曉》那可真是耳熟能詳(畢竟我也經歷過《每日一字》年代),這次演得還挺好。李鎮東的二胡重奏《憶》,是我比較不喜歡的作品,這樣的室內樂重奏形式太考驗音準的,但讓二胡玩音準,還是很考驗演奏者的技術與觀眾聽覺的忍受力……另外我還想提一下黃體培配器的《春江花月夜》(何志浩配詞),曲子本身不錯,很有藝術感,但由美聲女高音陳妍陵演唱有點怪異,應該要找民族聲樂比較搭配吧?且陳妍陵明顯唱得有些吃力,聽得有些辛苦。
六、聽完午場,初次嘗試中山堂附近的「東一排骨」,果真好味!(咦,這跟節目有啥關係?)
七、晚場觀眾明顯變多了,而且很多國樂界的前輩到場,看起來像是「家聚」式的社交場景。
八、晚場節目以樂隊合奏為主。瞿春泉指揮算得上清楚明快,樂隊中規中矩,感覺比上次聽 NCO 的印象好,只是或許樂師們都比較年輕,有些「韻味」還是不足,像喝白開水一樣。(不是說演得不好,演得都可以,但味道較淡囉。)
九、由陳中申配器獨奏的馬水龍《梆笛協奏曲》第一樂章,獨奏相當精彩,整體來說也比上次長榮樂團表現得好!不過,我還是覺得從西樂移植到中樂,那段開頭實在有點可怕……整體很渾沌,畢竟原曲那裡和聲太厚了。
十、盧炎《大樂三章》,其實 2004 年由 NCO 首演時,我就現場聆聽過了,呆滯地聽完。(其實是衝著《黃河》《梁祝》協奏曲聽的,當時拉《梁祝》的臺灣某著名小提琴家、同時也是某校音樂系主任,第一樂句就拉走音了……)而這次演第一樂章,感覺樂隊音色是比較集中,我也能更為深刻地聽完(畢竟這幾年也受了些現代作品的洗禮),但還是覺得用國樂團弄現代風格,是很可怕的作法!現代風格的就是要聽音準及和聲,而這恰恰是國樂器的弱項……
十一、但基本上,透過兩場次、二十一首作品的展示,較全面地瞭解臺灣國樂作品的發展歷程,確實是上了很好的一「課」!
十二、演出結束後,林昱廷邀請部分作曲者的家屬們,上臺接受觀眾掌聲致意,且時逢一位樂隊樂師退休,由瞿春泉獻花致敬,整場節目的尾聲溫馨並令人感動。
十三、一張票、兩場演出、附帶展覽、二十一首作品、溫馨氣氛,且樂隊不出大錯,也為相關知識充不少值,只能說這真是少見的良心節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