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人大代表」選舉掠影

(本文榮獲陸委會.第二屆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紀實圖文組」之最佳圖文獎。)

//

  我曾赴上海同濟大學交流一學期,不僅充實學習所需,也經歷許多有趣事物。碰巧,該學期兩岸各有重大選舉,雖選舉的形式、效度與信度各有不同,但我從未親見大陸如何選舉,不免好奇民主究竟怎麼「集中制」,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統治下的大陸地區,民意如何表達決議,引人遐想。

  同學「春哥」肩負共黨小組長執務,受學院黨委的工作指導,經常處理學生入黨、思想匯報、黨建相關工作。有天上完課,他召集院裡的許多同學到一小教室開會,說是「選民小組」會議,這項會議看似有些粗糙,場地也未經清掃整理,卻是全部選舉的初階準備。


↑春哥召開選民小組會議。

  春哥宣佈會議正式開始,雖一眼望去出席者不多,但就他手持〈選民小組臨時召集人主持詞〉及〈選民小組組長主持詞〉看來,仍得行禮如儀地將文件中的一字一句宣讀使小組成員知悉。主持詞中,政治口號較多,明確宣告選舉「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一次重要實踐,……對於鞏固國家政權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段講話,有些違背當年毛澤東「精兵簡政」的要求。


↑〈選民小組臨時召集人主持詞〉文稿。

  依規定,大陸地區各政黨、人民團體可聯合或單獨推舉候選人,另外各個選民小組中每十人亦可推舉一位候選人。但選區的劃分不甚理想,幾百人的人文學院、與三千人的土木學院同一選區,若本學院有獲提名者,須與土木學院的候選人同場較勁,從政治學到基礎數學而言,皆不甚對等。但未感客場劣勢的沮喪,就因本次會議出席者不足十人,小組無法提名任何一位候選人參與初選。

  而後,人文學院所在的楊浦區第六選區,產生三位候選人。約十一月中,正式選舉日時,各選區將選舉上海市各區人大代表,校園內布條遍佈、旗幟鮮豔,多處大教室設置成投票所,供擁有選民資格的同學「行使民主權利」。投票所內,擺設很簡單,未設屏障及禁止通訊攝影器材,甚至有老師還好奇我是不是也要投票,差點發放選票給我。但畢竟我沒有投票權……有權之人,先在現場瀏覽《同濟報》選舉特刊,瞭解候選人的背景、資歷及選舉相關事務報導,不過最有可能當選的副校長,資歷簡介篇幅佔三人中最大,顯然編輯者仍按「輩份」撰稿排版。投票前,選民須找到所屬小組召集人,核對證件,領取「選民證」及「選票」,持「選民證」代表有權投票,功能略似臺灣的投票通知單。


↑同濟大學之《同濟報》選舉特刊。


↑待領取之選民證。

  選票設計也頗有趣,三位候選人差額選出一人,但有五個欄位,若選民認為有更好人選,可於空欄填入他人姓名並圈選,現場還真看到不少同學填入其他人的名字,實踐「普遍民主」。雖沒有公用圈票工具,用原子筆即可圈選,但民意的表達多元,例如還可以在不支持的人選上打叉表示反對,或不填入任何記號表示棄權。圈票完畢後,則將選票投入以鮮紅色塑料瓦楞板製成、並加封條的票匭中,完成全部程序。


↑選票。


↑票匭。

  我人在異地,放棄行之有年的中華民國總統、立法委員投票權利,轉而觀察大陸地區基層「人民大會代表」的選舉過程,不想從中比較高下評判優劣,純感饒富趣味。至於這次選舉的選民資格為何,及當選人後續對更高級人大代表之選舉過程,則未有機會深入探究,僅能窺視至此。民主不只是投票選舉,可反映粗淺廣泛的眾人意向,及透過特定形式為民意代表賦予公權力。客觀而言,大陸地區的基層選舉,形式已有,但選民參與並不熱絡,或因其中確有現實考量使之未臻理想,仍待日後進步完善。在交流期間,我與不少當地同學交換選舉制度方法,雖一時無法找到萬靈丹,但期待有一天,大陸當局真能從河中石裡摸到適合自己的制度,為兩岸華人開創新局。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