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資訊】
演出節目:朱宗慶打擊樂團三十週年音樂會
表演團體:朱宗慶打擊樂團
本文依據:公元2016年1月2日下午19時30分於(臺北)國家音樂廳
【主文】
李斯〈諫逐客書〉:「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敘述當時秦國人的音樂就只是敲打器皿、拍著大腿,以簡單的方式發出樸拙粗俗的聲響。但吾人知曉,「節奏」源自人體脈膊、步伐及萬物生長的自然規律,亦為「音樂」二大元素之一,正是有形形色色、變化萬千的節奏,才能派衍出不同風貌的大小樂章、精彩天籟。
臺灣有幸,朱宗慶打擊樂團之三十春夏,長年推廣並表演生動活潑又頗具內涵的打擊音樂,使被先民視為不值一提的音樂形式,成為人們喜聞樂見、能登大雅之堂的藝術展現。
其實早在前兩個月北上觀演時,即見國家音樂廳外牆,掛上「朱宗慶打擊樂團三十週年音樂會」大幅宣傳布幕,當時心想知道得太晚,恐怕沒票,便未積極主動安排觀演行程。但是,這次朱團為盛大慶祝,邀請諸多海內外及大陸地區的擊樂專家與樂評人(卻也滲雜了少數自以為是樂評人的音樂議題活動者),抵臺參加相關活動,因一位相識的北京著名樂評名列其中,他告知我有此次訪臺行程,確是不可多得的「面基」機會,我便重新仔細地檢查票務系統,幸運購得一張合理價位票券,於是在新年伊始之際,赴臺北會見遠方來友,並觀賞本地著名藝團的拿手好戲。
觀賞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演出,對現今許多臺灣人而言,已不僅是出席一場音樂會那麼單純。在朱團三十年的耕耘下,「聽朱宗慶」與「看雲門」有著極相似的品味象徵意義,或許附庸風雅,卻是體驗極佳。就我來說,「聽朱宗慶打擊樂團」更是對童年記憶的一種回味,因為以前看過太多朱團子弟兵入校園開展推廣普及的演出,幽默風趣地展示擊樂靈魂,常讓我們在歡樂中感受感動刺激。
朱團三十週年音樂會,國家音樂廳舞臺上擺出五花八門的打擊樂器,十六位橫跨樂團三代的演奏家,賦予陳列在臺上的樂器旺盛的生命力,以各種排列組合營造豐富多彩的音響。朱團的招牌,莫過於演奏家們表演時的全心投入,除身體隨樂律動外,彼此注視、歡笑、互動,加上全程背譜,看得出來這真是一個充滿深度默契與革命情感的「團」。
在Gérard Lecointe的《三部曲》(3 Epilogues)之後,團長吳思珊簡單致開場詞,宣達節目選曲理念:本次慶祝音樂會,樂團精選歷年委託創作曲目,尤其多是臺灣本土作品,既展現求新求變之精神,亦發揚在地優秀作者成果,且有些曲目作者即是樂團成員,這顯示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三十週年之際,要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該團不僅僅為打擊樂的演奏團隊而已,是兼具廣度深度的打擊音樂藝文生產團隊。
較具創意的表現,集中在劉昱昀《媚影》與張瓊櫻《射日》兩章中。《媚影》編制系琵琶獨奏與打擊樂團,搬演「鍾馗嫁妹」故事,絲絃彈撥之個體,遇上擊樂群體,搭配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大量琵琶絞弦與雙絞弦音色使音響充滿戲劇張力,尾部的泛音空靈有餘韻,與擊樂一小一大、一少一多、一薄一厚、一細一粗,不斷對比映襯,引人入勝。
《射日》則是很「狂」的作品!不但在音樂進行時設計戲劇效果,還要將走位、動作,以及能敲擊哪些樂器或物件,考慮清楚周詳,加上樂團首席吳珮菁的復出登臺、全力以赴,以熱情奔放之姿驚豔全場,整體表現令人過癮!
此外,節目也不乏一些老少咸宜的聽覺感受,例如盧煥韋《J效應》充滿動感與力量,妥妥地把在場觀眾陣住。林金丞第三報馬林巴木琴協奏曲《巴黎聖母院》第一樂章,就是移植同名音樂劇改編而成,熟悉該劇的觀眾應該都不感陌生。《媚影》中後部有一段琵琶獨奏之旋律,聽來也相當通俗,很有民歌感覺。
最後的駐團作曲家洪千惠的《鑼之樂》,則是凸顯金屬質感,使音樂廳內的空氣都神祕起來,原本看曲名以為是歡慶熱鬧的大俗曲,孰料細緻頗有意境。但到了演出壓軸,朱團則毫不猶豫頒出五架大堂鼓,著實以充滿民俗節慶氣氛的大俗曲《鑼鼓慶》(副團長何鴻棋作曲),既炒氣氛、又有特技,轟轟烈烈、開開心心,幫樂團過了個而立之年壽辰。
也要特別提及,《鑼鼓慶》擔任主角的何鴻棋,表演實在很「帶感」!全身心靈都打進鼓裡了。憶起我讀初中時,在東海「表演藝術月」看他的演出,深深喜愛,如今他寶刀未老拚命表現(然而他也並不是真的很老),真不容易!
現場有許多幼童進場,就像當年我小時候觀演一樣。一旁有位獨行的阿姨開演前嘀咕:「不知道他們等一下會不會很吵?」但這恐怕是朱團最不擔心的,反而他們喜迎小小觀眾。一來,小孩再吵,頃刻鑼鼓喧天就蓋住了;再者,這些小朋友都是「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的潛在學員!若說得不那麼市儈,則這些幼童有可能成為擊樂的愛好者或學習者,對朱宗慶及其團隊的遠大理想及短期收益而言,都是多利無害的。又聽聞,這次團慶廣邀大陸專家來臺,就是朱團有計畫把在臺實行多年的教學系統,移植至大陸地區,推而廣之。
除了小孩,在音樂會結束後的團慶酒會上,總統夫人周美青女士、文化部長、教育部長、警政署長、工商界代表……幾乎來全了。這也顯現,朱宗慶除了深耕勤做以外,在擔任北藝大校長、兩廳院董事長等職後,也累積頗高聲望。朱宗慶屢次提及「感謝再感謝」、「希望大家繼續鞭策我們」,但在華麗排場的背後,不難看出,朱宗慶及其團隊有更宏遠的目標,正欲積極執行,使這已經相當成熟、穩定且活躍的團隊,踏上更高層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