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SO《山的聲音》及《高雅中的愁思》觀後小記

NTSO瘋狂的六月,總算來到最末兩場演出……

#1
【節目資訊】
演出節目:《山的聲音》理查‧史特勞斯 阿爾卑斯
演出單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演出人員:Andrew Litton(指揮)、張睿洲(小提琴)
本文依據:公元2018年6月23日下午19時30分於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中興堂

元月份Andrew Litton與NTSO演理查‧史特勞斯專場,給我留下還不錯的印象,因此我格外期待這場有《阿爾卑斯》的演出。

早早進場,路過大廳導聆,見簡報投影片上出現「理察‧史特勞斯」與「理察德‧史特勞斯」兩種不同音譯,嗯,是不是從網路上拷貝資料又不統一體例?顯得有點草率。幸好,演的確實是Richard Georg Strauss的作品。

上半場是莫扎特《魔笛》序曲,以及由NTSO首席張睿洲獨奏的莫扎特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這兩首莫扎特作品,基本上聽來舒服,但有點過於鬆軟,其實很容易引人入眠。張睿洲的獨奏挺好,相當有水準。

下半場重頭戲,理查‧史特勞斯《阿爾卑斯》,果然色彩繽紛,樂團精神比較飽滿。但一開頭還是有點散,到中段之後才漸有亮點,有驚豔之感。或許是樂團在六月的任務太重,很多細節沒照顧,但已算不錯了。

此外,令我較為不滿的,是樓座好多觀眾在擤鼻涕,咳嗽聲也未止過。下半場換了個位子,未料前方兩位觀眾不斷細語交談……

#2
【節目資訊】
演出節目:《高雅中的愁思》布魯克納第六
演出單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演出人員:呂嘉(指揮)、陳瑞斌(鋼琴)
本文依據:公元2018年6月29日下午19時30分於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中興堂

三月份呂嘉與NTSO的布三,同樣也是本樂季NTSO表現甚佳的節目,因此呂嘉與NTSO演出布六,同樣吸引著我。

導聆由夜鶯基金會的詹益昌先生主講,但我聽了二十分鐘,就有些聽不下去……我不大明白,聆聽音樂時,計較第幾分鐘會出現什麼旋律、節奏,到底有何意義?這真的能讓觀眾瞭解作品嗎?

上半場由陳瑞斌擔任獨奏,演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陳氏可謂為求情緒、不計一切代價的鋼琴家了,所謂代價,就是不斷湧現的錯音,與未甚穩定的節奏,而他對情緒的堆疊也比較生猛,只是就這首作品來說,還算湊和吧。樂團法國號出現「正宗NTSO」風味,竟然在已好幾場正常發揮的情況下,重操「粗糙暴力」舊業,甚至第二樂章有一個嚴重的失誤,讓我聽著聽著翻了白眼。

下半場的布六,整體聽起來比較糊,就跟最近臺中的天氣一樣,而粗糙的法國號使音樂多了幾分稜角。而到了這首作品上,顯見NTSO真的是累了,細節的丟失更加明顯,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整體精神還堅持得住,沒有全盤散亂。

呂嘉的詮釋,還是使這場演出有相當大的可聽性,至少樂團的層次仍然豐富,動態範圍更廣,而全場但凡舒情緩慢的段落,也繳交相當亮麗的答卷,亦沒有一味追求高快硬響達到頂峰,而能鬆弛有度。

臨近有個小蘿莉,上半場模仿鋼琴家,雙指一直敲打座椅扶手,下半場又不斷問奶奶問題,製造不少噪音。要制止嗎?雖然我心裡是很反感音樂會出現這種擾人觀賞的舉止,但或許哪天這小蘿莉就學了鋼琴,成為大師呢?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