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資訊】
演出節目:《浪漫初現》
演出單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演出人員:Gábor Káli(指揮)、丁章媛(小提琴)
本文依據:公元2018年11月9日下午19時30分於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中興堂
這個學期(2018下半年)開始,其實聆聽NTSO的頻率低很多很多很多了(應該就只有《西城故事》及這一場而已),一方面是NTSO向來是頭輕腳重、上半樂季節目少,二方面是上半樂季的許多節目提不起我興趣。另外,由於忙於工作及找工作,有時還得飛來飛去,反而不大有辦法留在臺中觀賞節目了。之所以觀賞《浪漫初現》這場節目,一來是趁空閒時間調劑一下,二來是想感受金希文作品的現場效果。畢竟,國人作品還是我頗關注的一個領域。
忙完學校的事情後,匆匆忙忙趕到中興堂,依例驗票入場、到櫃檯集點,當我想要購買節目冊時,工作人員對我說:「今天沒有節目冊,有免費發放的節目單,可是已經發完了。」滑特?你難道不知道中興堂可以坐多少人嗎?晚到的觀眾活該倒霉嗎?難道因為你這次是免費發放,就視節目單為恩賜,拿不到的草民就該摸摸鼻子認輸嗎?有一位女士也表示同樣的抗議,但工作人員只能道歉,不能有更為積極的作為。
可是,我在前去廁所的路上,到大堂左側櫃檯,看到桌上還有幾份節目單,於是趕緊抽了一份(都快成了稀缺物品了)。又可是,在我抽完之後,有一位女士(沒穿制服、沒戴識別證,不知何許人也)竟然往桌上放下一大疊節目單。換句話說,其實節目單根本多得很啊!為何要說發完了呢?我覺得,NTSO想要為觀眾節約開銷,當然是好事一件,但相應配套應該完善,至少數量準備充足,以及明白「貨」在誰的手上。否則,面對特地前來的觀眾,以現有的服務是無法滿足的,只是使觀演體驗大打折扣。
第一首是金希文《冬之即景》,節目單上寫此作品2012年完成,但直到本場音樂會才首演,也是很讓人心疼了。(但吐個槽:節目單上作曲者自撰的樂曲介紹文字,從國文老師的角度看來,是需要大改特改的。)整首作品聽下來,其實有點不知所云為何,結構有點零散(但作曲者介紹文字也提到這個「特色」),抓不住焦點,如果作為影視配樂應該還不錯,但作為音樂會曲目就有些感到吃力了。
而且,樂團在這場音樂會中沒什麼勁兒,表現有點鬆散,雖沒有大錯,但相比過往表現較好的節目,顯得很粗糙,毛邊多。但或許這個鍋可能也得讓指揮揹一下,年輕帥氣的Gábor Káli,沒把音樂處理得更細緻,讓我感到有種「余家班」的樣子,有幾個片刻,我以為臺上站的只是一尊活體節拍器。
接下來是Glazunov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由00後姑娘丁章媛擔綱獨奏。丁章媛參與今年度NTSO國際音樂人才拔尖計畫,這場音樂會應是重點驗收項目。從表現上來看,落落大方,有板有眼,是很值得贊賞之處。不過有些音樂的處理還是略嫌生澀,且有點斯文。華彩段很炫技沒錯,但似乎沒把聲音放射出來,就像大多臺灣年輕人一樣高談闊論卻把話悶在嘴邊說。至於指揮跟樂團嘛,基本上還是延續著那不溫不火的高冷風格,乃至後面有一些地方與獨奏搭得不大默契。
中場休息前,丁章媛返場演奏Paganini二十四首小提琴隨想曲的第十七首(有賴這次櫃檯擺了寫上返場曲目的小白板),稍有氣勢一點,可惜觀眾竟在中間鼓掌,破壞氣氛,幸好她還能氣定神閒地接續演奏下去。
下半場,是Schuber第七交響曲(Brian Newbould編配的版本),第一樂章的前半部分的表現還是延續著呆板平庸的感覺,而且指揮似乎還不大願意脫離對樂譜的依賴,一直到進入快板,似乎全部人馬才暖機完成,像那麼回事兒。第二樂章的弦樂,我覺得還不錯,但後半段有一種各聲部節奏不穩定的印象,而且指揮揮得很用力分明。第三樂章開始就比較正常了,大概是用速度與力量,與前面的普普通通形成對比,總算有那麼點兒刺激,直到第四樂章的熱烈歡騰結束。可雖然後面出現了一點點小高潮,我總覺得還是很難有「哇」的驚豔感。
不過,場內觀眾是非常買賬的,下半場曲目奏畢,掌聲、歡呼聲挺多,應該是相當滿意。可不少觀眾除了在上半場獨奏返場曲目中間鼓掌以外,下半場第一、二樂章結束後也要鼓掌,那麼愛鼓掌,到底是為什麼呢?
未能知曉,只知道這場音樂會給我的直觀感受,就是有那麼些尷尬、無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