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景觀歌劇《杜蘭朵公主》觀後雜感

【演出資訊】
表演團體:中央歌劇院、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舞蹈系、東大附小合唱團。
演出節目:大型景觀歌劇《杜蘭朵公主》。
總 導 演:張藝謀。
表演人員:孫秀葦、莫華倫、麼紅、田浩江等。
本文依據:民國99年3月27日下午7時於臺中市洲際棒球場。

【雜感】

說實在話,我一向不大喜歡戶外演出。其一是我喜歡劇場的特殊空間環境(我反而不喜歡進電影院),其二是戶外演出肯定不能講究節目的精緻性。但是,最近在電視上、報章上,都看到《杜蘭朵公主》廣告打得挺兇,沒去瞭解一番,似乎顯得自己沒啥文化水平。不過很幸運地,學校助教的一位朋友有一張公關票(後來一查該票價值新臺幣8800元),需要找一位「一個人,又聽得懂歌劇」的人,我很榮幸被認為符合這兩種條件,於是赴約了。說來慚愧,後來有同學指責我,說在上個月我才列了張藝謀版《杜蘭朵公主》一百個缺點,說不值得看,結果我自個兒跑去看了。

觀賞這次演出有太多人生的第一次,包括第一次進入臺中市洲際棒球場(平常我又不看球賽),尤其是第一次進入球場草地之內。不過關於這個地點,可以太多缺點能說了,這也能反思此類大型戶外演出的意義與價值。首先,由於時間因素,我是搭計程車去的,但車一入環中路,發現動彈不得;大批車輛同時湧入同一路段,使原本我不認為會塞車的三車道環中路,成了「大型平面停車場」。好不容易,車停靠到了離棒球場數十米附近,匆匆交了路資就走入會場了,可見人山人海、萬頭攢動,又未見明確的路標指示,使得我對於這樣的場面還是感到刺激與緊張。

有那麼多人同時進入這塊場地,我就納悶了,在這塊球場上,觀眾怎麼吃飯與上廁所呢?吃的問題好解決,有幾家合作小攤賣些食物,包括必勝客的百元套餐,至於好不好吃就沒心思嘗試了;廁所方面,棒球場本身是不夠的,於是在場外設置了一整排新式流動廁所,但事實證明「緩不濟急」。為什麼呢?平常的棒球場,會有幾萬觀眾在球場草地上待著嗎?肯定不會,球場是給球員打球的,兩隊人馬加起來有五十人就了不起了!(當然黑道組頭不算在內。)中場休息二十分鐘,場上沒廁所,難道要一萬人衝出棒球場外上廁所嗎?不可能吧!看了那麼多年戲都沒這種恐佈的「驚驗」。就連在市民廣場聽過音樂會,因場地開闊,出入動線並不會難受,但球場內的建築走道狹小,人潮眾多,連呼吸都顯得困難。況且,身為一位男性,都覺得上廁所是一件麻煩事,實際上都要排隊十幾分鐘,不知其他觀眾做何感想?

另外,由於塞車以及「塞廁所」,導致入場及再入場困難,以致於演出延遲、或開演之後仍有觀眾走來走去,徹底影響觀眾的情緒以及權益。而又因其廣場空間,所以很多人並沒有根據「劇場禮儀」,包括演出時仍大聲講電話、喧嘩,而一旦劇終時吭也沒吭就直往場外衝,一點文化素養也沒有,只能稱為「附庸風雅」,甚至只是「看看就好」,對表演藝術的培養是一種傷害。

歌劇既為一種綜合式的表演體裁,結合音樂、舞蹈、戲劇,以劇場藝術呈現,故應全方位發展才是。臺北「國交」曾經做過很差勁的示範,在國家音樂廳演歌劇,似乎認為歌劇只要聽就好了,劇可以忽略;但事實上,歌劇不能脫離劇,更不能只是「聽」。要全方位體會、觀賞、品味。

同理可證,歌劇之所以異於其他劇種,就也不能脫離音樂了。但張藝謀很有才,不稱此次《杜蘭朵公主》為歌劇,而為「大型景觀歌劇」,一方面凸顯規模,另一方面告訴觀眾,整場表演最重要的是「景觀」。在這樣的巧思規避下,就我的理解及判斷,音樂是最先被犧牲的。

怎麼說呢?在棒球場上,交響樂團、合唱團都發不出聲了,何況是獨唱演員要唱響全場呢?肯定得加擴音設備吧!又透過音響,聽到的聲音必然不如在歌劇院裡細緻。而就算樂團與合唱團技巧再高超,場地一被擴大,就很難整齊一致,甚至許多音色都會走樣。就如我的母校、母團--東大附小合唱團,在演唱〈茉莉花〉旋律時,與樂團有些微的脫拍,是為瑕疵。

另外音樂上有一小處詮釋上的不妥,就是〈公主徹夜未眠〉一曲前奏演奏得有些快,或細節並不是很清楚,導致莫名其妙這首曲就被唱完了。可惜,有多少看不懂歌劇的人,就是衝這首「名曲」入場的。當然了,還有很多人是在廁所裡,沒趕上欣賞這首曲子。(本曲為第三幕前段演唱。)

那張藝謀給我們什麼景觀呢?背景本來很簡單,就是一塊大型白色板子,被裁成宮殿建築的線條,實際上是供投影畫面使用。在許多段落,有十二臺巨型舞臺投影儀向這塊板子投射畫面,形成舞臺美術。有幾段安排挺巧妙的,如杜蘭朵首次出場,畫面就有一朵豔麗花瓣,當杜蘭朵手一輝、執行死刑時,花瓣四落,頗為震撼。又卡拉富要召喚公主時敲響的大鑼,也由投影畫面取代,每響一聲,銅鑼振動,也是相當壯觀的。

但有一些段落顯得敷衍了事,投影畫面有點像是「螢幕保護程式」有的意象圖案。而這樣的投影還有一項缺點,就是只適合現場觀賞,不適合錄影特寫,否則只會拍到單一顏色的背景,不能體現出現場投影的亮眼畫面。

其他的「景觀」,多是人物排場,如兩旁合唱團方陣、衛士列隊、宮女列隊、百官列隊,都為演出增添風采。當然了,在大型戶外演出,必然要使用「人海策略」才不顯孤單,這也是張藝謀一貫的風格與特色。

雖然這次演出犧牲音樂,但此次演出陣容若搬入歌劇院內,還真能達成如張藝謀說「史上最完美的演出」。幾位歌唱家都是頗富盛名的演員,尤其女主角是我所見過最有戲味、最美麗,聲樂實力也最堅強的一位,在轉播特寫裡,我看到了她面部多樣豐富的表情,真的能將人物情緒適當表達。男主角嗓子很好,只是全劇都杵著同一張臉,或許亦是人物性格使然。

最有趣的,是全劇結尾時有大型人舉字牌形成對聯,做為全劇高潮;全文因角度沒看清楚,但下聯有幾個字我倒是很深刻--「一統江山日月明」;雖然我支持中國統一,但這樣的「置入性行銷」,未免也太過明顯了些。劇中仍有一小段落沿用大陸譯名「圖蘭朵」,《聯合報》稱引發眾人竊笑,我雖然沒感受到此氣氛,但修改道具及投影畫面不是難事,這可不像耗資兩億臺幣打造的「景觀」會犯的錯誤。

總體而言這場演出說不上特別好,也不能說演得特別糟,因為其中確實有些舞臺技術、文化行銷的方式值得臺灣人學習;尤其當我從旁觀察到大陸演藝團體專業分工、技術嚴整的方面,心中是充滿敬意的。但要說這場演出值8800或更高價位嗎?我覺得就頗能考慮了,況且有這麼張高貴的票,還得再花380元買節目冊(雖然是精裝本,但有很多頁是廣告),就有些「坑」了。只是藝術也不能再那麼「不商業」,畢竟若賺不了錢,誰願意唱歌、拉琴呢?這也算是一種藝術生存的表率吧。

唯一讓我感到不滿的,是出了場後才發現攔輛計程車那麼困難!前文說到人潮眾多,可沒想多到連「回家」都那麼困難。等了半小時、走了幾百公尺,好不容易才攔下一輛計程車,往同樣人潮擁擠的逢甲大學邁進。這也算是難得的體驗吧!

謹在此,特別感謝贈票之某大報記者,真的感謝您!

查太元

1 則留言

  1. 哈哈,这年头音乐会版歌剧已经数不甚数了,上海地区目测舞台版的歌剧一年不过一手之数吧。不过我也是坚持认为歌剧要演舞台版,不然何必要看歌剧而不是康塔塔或清唱剧呢。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