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2020年新年音樂會觀後感

【節目資訊】
演出節目:九江市二0二0年新年音樂會
演出單位:九江交響樂團、九江學院藝術學院合唱團
演出人員:王永吉(指揮)、陳瑱璇(指揮)、寧燕(琵琶)、董媛(女高音)、孔江閔(男高音)、易藝(鋼琴)、王細梅(女高音)
本文依據:公元2019年12月29日下午19時30分於九江市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

  早在去年來九江學院面試時,就獲校內主管告知原學校管弦樂團將改制為「九江交響樂團」,而我也從網絡消息中見到去年底該團首度舉辦了九江市新年音樂會,而年來到九江學院任教,自然對九江交響樂團的新年音樂會產生極高的興趣。在學院書記的慷慨贊助之下,我終於得到一張寶貴票券,有幸一睹這小城市的文化盛事,也是第一次考察九江市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的觀演體驗。

先說說劇場吧。第一次到九江市文化藝術中心,從初步印象來說挺新鮮,建築外表相當壯觀,只要忽略外牆大型LED彩屏顯示的各種廣告,自然有種「啊!原來這裡有這麼棒的劇場」的讚歎。又中心有不少空間作為商業或公共用途,有健身房、市民圖書館等等,其實我是很滿意這運營模式的,一來維持財政收入,二來使市民更能親近原本以為高不可攀的「殿堂」,且中心附近就是九江市博物館。但只要一進到大劇院,有些美好的印象就會被打破。首先,劇場內見不到專業的場務人員,幾乎沒有人管理秩序,只有大叔保安用極其粗曠且洪亮的嗓音,在演出進行時阻止樓座第一排觀眾倚靠欄杆(雖然出於安全目的,但聲音舉止非常擾人),且保安的對講機不關,時不時會聽到很大的對話聲音。再者,大劇院的聲場效果實在非常差勁,我想不出還有哪個地區級劇場的自然音響是這樣離譜的,樂隊聲音完全出不來,距離感比較遠,弦樂聲部尤其像隔了一層金鐘罩,很悶(此以樓座體驗為據)。加上樓座的空調出風口不是很牢靠,送風進來時會聽到金屬遮罩的震動噪音,簡直就是音樂類型表演節目的惡夢!

至於觀眾秩序,本就沒抱太多期待了,一堆小孩吵鬧、成人交談與撥接電話,加上神奇保安的呼叫器……來這兒聽音樂會,必須養成腦部濾波的特異功能。

節目方面,以短小曲目的雜匯為主,包括〈春節序曲〉〈春之聲圓舞曲〉、各種「波爾卡」,加一些中外通俗合唱聲樂曲目而成,時長約兩小時。以一個地方級別的新年音樂會來說,很豐富,也排得有點滿。比較有意思的,是演出了王丹紅的琵琶協奏曲〈雲想花想〉。基本上能滿足大陸地區新年音樂會在通俗、洋氣、政治正確,並帶有一絲藝術氣息的安排。

關於樂團演奏方面,其實本不應拆自家臺的,且在這一陣子於校內工作交流的浸淫之下,也得知少許不足為外人道矣的內部八卦。但必須說,如果放到普遍專業(或職業)樂團的水平來說,這場演出絕對無法及格,無論是音準、節奏或詮釋風格上,都過於粗糙草率,加上但凡遇到聲樂獨唱就使用不符合常規平衡的擴音,這場演出聽得實在是相當辛苦,在離場時反而會有一種「放鬆」的感覺。但考慮到樂團本身有其特殊意義與性質,加上有不少學生參與其中,且據我兩個月前在校內觀賞演出的經驗確有略微進步,如果滿分在一百分的話,本次新年音樂會,還是可以打個「五十九點五分」吧——賬面上看起來不及格,但四捨五入丟到電腦裡,系統還是會算成及格的。

一開始的〈春節序曲〉倒是給我不錯的印象,至少整體看來比前幾日省歌舞劇院的飆車翻車來得穩妥,這我想與王永吉老練的指揮經驗增益之下,有點關係。但接下來《紅色娘子軍》選曲就有些平凡無奇了,各聲部無法融合,又基本上聽得出每個聲部的音準不在同一陣線上,毛噪感頗強。〈春之聲〉與〈閒聊波爾卡〉比較考驗對西方美學的理解,顯然樂手們更多的是「奏出樂譜」而不是「奏出感覺」,前者有些欲振乏力,而後者的三角鐵明顯有許多失誤,節奏不大穩定。由陳瑱璇指揮、寧燕獨奏的〈雲想花想〉,我覺得完成度頗高,樂團的表現還算稱職,獨奏有幾處炫技稍具亮點,但我覺得作品本身各段的過度原即生硬,表演時也不算處理得很好,我有點感受不到作品到底想表達些什麼。至於上半場最後的聲樂獨唱〈我愛你中國〉與〈我的太陽〉,由本校教師董媛、孔江閔分別演唱,如果擴音減少一半或更多,我相信可以成為本場演出較理想的節目。

下半場一開始又是「維新」的Cosplay,演了〈雷電波爾卡〉與〈藍色多瑙河〉,但都比較鬆散,沒有舞會上令人愉悅的感覺。至於由易藝擔任獨奏的《黃河》第四樂章〈保衛黃河〉,我稍微失望了些,首先是獨奏錯音太多,又缺乏力度,且指揮(陳)在尾段進入「東方紅」之前有一處缺乏提示,樂隊沒法漸入高潮,整體效果大打折扣。但可能是之前聽過香港沙田交響樂團的大型翻車現場,雖然這聽起來略失望,但也不至於厭惡了。接著是樂隊與合唱〈茉莉花〉,雖然節目單上的資訊錯誤百出(寫了作曲者是何仿,但何氏採編的〈茉莉花〉是另一旋律,現場演的是出自英國人於清代記載的版本),但可謂聽起來比較舒服的曲目之一,整體效果不錯。但之後樂隊與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讓我不大適應,因為只保留了第三段歌詞,然後反覆唱兩遍完事兒,好像少了點什麼意思。接著由王細梅、董媛、孔江閔分別領唱(獨唱)的〈長江之歌〉與〈不忘初心〉,基本上都有擴音過大、聽不清樂隊與合唱的問題,在觀眾席只感受到一團音響,無法仔細品味旋律與和聲配器,加上樂隊本來就有音準毛燥的問題,最後這幾首只有「氣勢」可以取勝,未能見到太多的美感,非常可惜。

順帶一提,合唱團為本校藝術學院合唱團,規模約六十餘人,在演唱〈茉莉花〉時表現還比較穩定,但越到後面曲目,音準跟音色都有不少偏差,不知是否與現場不平衡的演奏(唱)及擴音效果交雜干擾有關,尤其最後〈不忘初心〉合唱團的伴唱「啊」,聽得出一些白嗓了。

音樂會最後,返場加演(其實早已寫在節目單上)〈拉德斯基進行曲〉,如果不考慮音準問題的話,倒也過得去,四平八穩、熱熱鬧鬧,算是給音樂會劃上一個「圓滿」的句點。

「為什麼要有新年音樂會」,早已是幾年前一些音樂圈友人的大哉問,或許是表達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祝愿,也是一種文化實力的展示,也可能是有關部門迫切需要的業績。但我這一年在江西,更多思考的是「為什麼一個地方需要有交響樂」(並可加碼詢問「為什麼一個地方需要有嚴肅音樂、現代音樂、西方音樂……」),其實按市場原則來說,在九江或更多二三線城市,根本沒有這種音樂類型的生存空間,把它全部拿掉也未嘗不可,就像我今年的觀賞節目次數相較往年驟降四、五倍,也活得很好。(甚至難得抽空去外地看場音樂會,還要被著名職業樂團欺負。)但其實想想,哪個地方的文化建設是一蹴可就的呢?能在這樣的小城市聽到這樣的演出,或許已能滿足某些人對某些世界的某種想像了吧!因此,雖然我覺得以九江情況來說,待提昇的空間恐怕不是一丁點兒,但只要有這樣的演出、建設活動,我還是抱以相當開放、樂觀的情況看待,畢竟,有,總比沒有好。更何況,兩個小時曲目,沒有散架得支離破碎,被地方樂團這樣硬啃下來,我覺得算是可以了。

所以,我寫這下這些文字絕對不是拆臺,不是抱怨,不是指責,而是希望留個記錄,或許可以成為一個發展開端的見證。而且我堅信,文化的進步都是在各種不同評價論調中,碰撞出來的,也希望九江將來在文化活動建設上,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富強。我也相信,在場位於堂座的諸位領導,也會有相似的感想。

查太元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