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SO《大師的對話——夏漢與水藍》觀後小記(附:NTSO 2016-2017樂季小評)

【演出資訊】
演出節目:《大師的對話》——夏漢與水藍
演出單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演出人員:水藍(指揮)、Gil Shaham(小提琴)
本文依據:公元2017年6月30日下午19時30分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觀後小記】

一、上週NTSO演出馬勒九,被樂評人呂岱衛形容為「完全不輸給去年11月來臺獻藝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XD,本人表示頗呵。)但若要說今次NTSO與去年BRSO高度相似,或許是演完馬勒九後,隨即與Gil Shaham聯袂獻藝吧!去年BRSO在臺北的第二場演出,與Gil Shaham合演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今次NTSO樂季最終場,則由水藍與Gil Shaham合作浦羅柯菲夫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二、一開場齊爾品《交響之祈禱》,驚亮大家眼睛!(至少我的眼睛確實瞪亮了。)音色好有層次啊!跟以前NTSO似乎不大一樣啊!怎麼樂隊突然有精神了啊?(是晚餐吃得特別飽嗎?)也考慮到歌劇院的聲響比中興堂好,或許在種種條件滿足的情況下,樂師的態度更為積極。

三、浦羅柯菲夫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很有意思,製造出不少奇特的音響,Gil Shaham表現也頗游刃有餘,跟水藍合作算是頗有默契。樂隊還算稱職吧,該跟的都跟上,這次的弱奏表現也比上週馬勒九好太多,層次分明。

四、觀眾歡呼,Gil Shaham返場兩次,先是與樂隊再把第二樂章演一次,再演了巴赫第三號小提琴無伴奏組曲的第三曲。

五、下半場重頭戲,柴科夫斯基第一交響曲,整體表現不錯,沒有硬傷,法國號有本樂季較佳表現,水藍的氣口切得有些硬,詮釋比較大手大腳,但總得來說還挺耐聽,也算得上是NTSO本樂季難得的優秀表現了!

六、票房很好,幾乎坐滿,中小學生很多,但不少中學生低聲細語說話。又發現場務人員的無線電竟然會發出噪音……(說話聲,調得很小,但仔細聽能聽見。)

七、吐槽一個點:場刊中,介紹齊爾品的文字,說江文也是「旅日臺灣籍」……江文也一出生是大日本帝國籍,後來短暫成為中華民國籍,最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籍,哪來的「旅日臺灣籍」?

【附一:NTSO 2016-2017 樂季小評】

一、NTSO 2016-2017樂季共有18場,除去不能到、不想看的,我總共看了14場。(本來應是15場,但原訂6月17日的演出因臨時安排赴北京觀演行程,只好取消。)算起來,NTSO 2016-2017將近78%的節目,我親身經歷,是首次較完整地體驗單一樂團的特定樂季。

二、上半年經濟情況好,買的大多是樓座,下半年為省吃儉用到處浪,所以大多購入堂座學生優惠票。(自己的學生身分所剩不多,能用且用吧。)但以NTSO的演出來說,較常使用的中興堂與臺中國家歌劇院,樓座的音響效果並不差,甚至有時優於堂座,因此即便不是學生優惠票,購買樓座觀賞NTSO,是性價比很高的選擇!

三、NTSO確實有在進步,無論是節目策劃與執行、演奏技術,甚至是給人「團隊」的感受,都比起以往的「公務員性格」好上許多!14場觀演節目中,留有印象差評的,只有兩、三場而已,比例並不多。也必須留意到,NTSO大多在中興堂演出,而該場地的音響特徵,經常會暴露演奏缺陷。

四、本樂季五場馬勒,還有不少俄國(如柴科夫斯基、斯特拉溫斯基、浦羅柯菲夫等)作家作品,NTSO野心越來越大。但其實我認為NTSO面對這些曲目,啃得有些辛苦,有時明明已經發揮超出樂團自身水準了,但還難以達標,這就可惜了。NTSO是否應該多發掘一些符合自身特性,又能有樂團特色的曲目呢?

五、華人作品(或臺灣作品)太少!本樂季只有一場江文也專場,加上賴德和、游昌發、黃思瑜幾齣作品而已,又筆者觀演體驗的賴、游之作,也不大好聽……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為何不普及臺灣經典之聲?樂團自己的定位還不明確。

六、節目安排的邏輯不夠明確,似乎只是為配合指揮與獨奏者的檔期而設。2017年節目明顯比2016年多,有時一整個月沒節目,有時一個月演四場。樂團也不會依照市民生活節奏,增加國慶、新年、新春或其它節日音樂會,彷彿只是為演而演。

七、部分招待細節不夠規範,例如《高加索的呼喚》散場後,有小白板寫明返場曲目,但僅此一次,其它節目皆無。為什麼呢?購買節目冊時,經常遇到沒有零錢可找,難道是第一次販售嗎?為何不預先準備?

八、本樂季節目的導聆,基本上已經趨向外包給呂岱衛及夜鶯基金會了,貌似樂團研究發展組也縮編人力。但說實話,最近見呂氏所謂「NTSO不輸BRSO」之說,我是很難相信他樂評、導聆方面的客觀層面了。又NTSO大多數宣傳與回顧,仍然處於自我感覺良好模式,有些演得沒那麼好的場次,卻把觀眾的善意掌聲當作「滿堂喝彩」,感覺行事作風不是那麼踏實。(或許內部有檢討機制,但外人不得而知……可我曾多次在問卷上填寫,希望法國號聲部多加油,最近幾場確實有所改善呢!)

九、本樂季開始,NTSO的LOGO加掛「團長:劉玄詠」字樣。事實上,團長係行政職,成為團長與其藝術能力無關,世界上多數樂團也未有團名加掛團長的習慣。(或許有,求告知!)每次翻閱節目冊或各類NTSO文宣,看到這樣的用法,就覺得很奇怪……

十、不管怎樣,NTSO確實變好了,希望之後越變越好吧!2017-2018樂季的馬勒八很令人期待。礙於兵役,下個樂季也沒法聽得那麼勤快了。藉此隨筆留念吧!

【附二:NTSO 2016-2017 觀演之14場節目列表】

※有連結者,代表對該節目留有文字記錄。

2016年:
09/09 -《愛的超脫與永恆》——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
09/17 – 聽見臺灣的聲音《江文也之夜》
10/21 -《對世界與生命的依戀》——卡穆的馬勒大地之歌
11/18 – 《跨越時空的木笛奇想世界》——洪毅全的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12/16 – 《獻給你,吾愛》——水藍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2017年:
01/13 – 《海神家族與巨人》簡文彬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03/03 – 《愛與麵包的人生習題》浦契尼瑪儂雷斯考
03/11 – 沃格勒與水藍
03/18 – 高加索的呼喚
03/26 – 安德烈斯‧奧登薩默的音樂藝術
04/22 – 《嘉蘭塔之舞與異想世界》陳美安的彼得洛希卡
04/28 – 《神秘波希米亞夜之歌》蓋爾的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06/24 – 《對世界的眷戀與告別》簡文彬的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06/30 – 《大師的對話》夏漢與水藍

查太元

5 則留言

  1. 旅日台湾籍。。。这太不明不白了。
    话说这场的曲目安排颇可爱啊,可听性很强。

  2. 您好,我是呂岱衛。很開心能拜讀到您的部落格。也很高興您對NTSO有如此中肯的針砭與見解,相信樂團看到也會想辦法做檢討。

    不過因為我不是樂團內的成員,因此關於團務內部問題我並不適宜在此提出解釋。但就夜鶯基金會與國台交合作的部分,我希望能在此向您說明。

    夜鶯基金會成立於2016年,成立的宗旨主要是為了要建立音樂演出者與觀眾間的橋樑,希望讓進場聽音樂會的民眾能透過有效的導聆理解音樂,而不至於在音樂會裡迷路。因此我們提倡用較高規格的音響設備與長度約45分鐘左右的導聆來介紹音樂會裡的重要曲目(通常是交響曲)。希望大家能在音樂裡抓到方向、甚至能知道自己在這場音樂會當中的收獲是什麼。

    但也由於基金會成立不久,因此許多與樂團間的合作目前都處於嘗試階段。例如國台交2016/17樂季事實上並不是「外包」給我們來舉辦導聆。而是本基金會自己找國台交合作,提供這樣一種導聆的方式給國台交參考,並且由基金會自己贊助高額的講師費與音響費用(包括音響公司的人力費、搬運費與音響租借費)。也因此,基金會在這裡並沒有拿國台交一毛錢,我們僅只是嘗試合作的階段。

    但我想或許真的是巧合,本樂季您欣賞到的音樂會恰巧都遇上了夜鶯基金會舉辦夜鶯導聆的場次,所以讓您有這樣的觀感,實在很抱歉。其實國台交絕大多數的音樂會場合還是由內部的導聆講師來主講的。而在新樂季裡,國台交將會事先把有舉辦夜鶯導聆的音樂會場次給標註出來供樂迷參考,所以我想這樣您或許就先能有個心理準備了。

    本基金會因為剛成立,所以才許多設備的嘗試與導聆方式、甚至導聆場地上都還有進步的空間,其實講師也不止有我一人(再次抱歉,您運氣不好剛好都看到是我在導聆),例如下個樂季我們跟NSO也有合作,屆時也有焦元溥老師、蔡永凱老師等講師來參與我們的導聆。但不管怎麼說,還是很感謝您的意見,讓我們有機會在此向您說明。

    最後還是附帶一提,說到NTSO的馬九,首先這場音樂會原定安排的導聆人其實不是我(如果是夜鶯導聆,那一定會有高規格音響,如果你看到只有我自己在導聆而旁邊沒有高規格音響,那就不是夜鶯導聆。),原定的導聆人臨時有事不克出席,所以才由我臨時上場代打(我原本也只是來聽這場音樂會的觀眾而已)。

    而我所說的NTSO的馬九不輸BRSO,這個說法我是可以完全負責的。因為BRSO在大劇院演出當天我在現場,坐在第三排的位置(很不巧,當天的導聆又是我)。我必須坦白的說,當天BRSO的水準完全沒發揮出來,歌劇院的殘響又很糟糕,因此我們聽到的是一個楊頌斯自己也不滿意,團員也在事後哀哀叫的演出,原本BRSO就是我的最愛,但這場演出的的確確讓我失望。可是緊接者兩天他們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的演出品質之高,相信您也在場體驗了。

    但反觀NTSO這場馬九,或許正是沒有期待,因此他們帶給我的驚喜反而更大。我完全贊同您的意見,就是中興堂樓上的座位音響比樓下好。·不過有趣的是,這場馬九我人坐在樓下第11排,我聽到的聲音,那弦樂音色之集中、醇厚,的確是NTSO少見的聲音。馬九這首曲子難度極高,要達到一定的演出完成度也非常不容易,因此只要有樂團願意演出這首曲子而不太荒腔走板,基本上我都鮮少給出太過嚴苛的批評。或許這這樣的心態讓您對我的說法有了意見,在此也向您一併說明。

    我剛剛還看到了您提到夜鶯基金會發放存活指南這件事,其實這也是針對那些對於音樂難以理解的朋友們所做的一種「補救式」學習吧。對於像您這樣資深樂迷,存活指南的確是沒有必要的,這也希望您能諒解。

    最後還是要說,我真的很開心看到有人願意對國台交講真話,同時我也相信樂團成員也會很開心您如此中肯的評論。下次有機會在音樂廳遇到,歡迎來跟我相認,相信我們一定會有更多音樂見解上的交流與分享。

    謝謝您!!

    PS.最後附上敝基金會的網站給您參考,有任何意見都歡迎您的指教。

    http://www.nightingale.org.tw

  3. 呂先生:

    您好!很感謝您的造訪,並願意閱讀我許多並不成熟的拙見。從普及推廣藝文活動的角度來說,您與夜鶯作出了很多貢獻,這一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必須致上崇高敬意!

    由於我的興趣及研究方向使然,加上也曾經做過一些導聆、主持工作,但大多數時間我只是純粹的觀者,所以經常在思考:什麼樣的導聆是觀眾所需要的。竊以為,在提供樂曲分析或歷史知識之餘,應該還要為觀眾保留足夠的想像空間,才是比較合適的。藝術,人文嘛,一百個人聽,或許能有一百種以上不同的感想或詮釋,即便某些作品過往已有學術定見,但仍不應妨礙觀眾有更多的想像。因此,簡單明瞭、深入淺出,點到為止即可。至於設備什麼的問題,我認為都是小事。(雖然,經常覺得投影畫面太小,幾乎可以省略,也不一定非用簡報投影不可。也不一定需要找來高級的音響設備。)而是如果觀眾太拘泥於對照實際演出與所得到作品知識,那也無形中剝奪了觀眾放鬆投入,欣賞藝術的時間了。

    至於「馬九」的問題,我想還是比較主觀的感受。去年BRSO,我只看了臺中場及臺北第二場。就我的聆聽經驗而言,BRSO的馬九,細緻度及動態的分層,還是勝出一籌的。在NTSO近期的演奏中,我也對他們有著「雖然很好,很完整,但欠一味」的感覺。單從風格上來說,NTSO是難以與BRSO比美的,這就是文化研究上常說的「靈韻」。更何況,我並不認為,有必要拿NTSO與BRSO比出個高下,來評價NTSO是好是壞。您說道因為對BRSO期望高,所以嚴格對待BRSO,我也不否認受BRSO演出影響,來看待NTSO的馬九演出。但其實,NTSO應該先跟自己比,他們的演出有進步是不須質疑的,但要說「不輸給」某團,那顯得有些像廣告吆喝的宣傳語了。

    再不諱言地說,經常要聽到NTSO不輸給某團、比外國某團好的言論,觀眾不免出現幾種自然反應:真的嗎?這廣告作太大了吧!因為,許多人可能與我一樣孤陋寡聞,並不知曉您、夜鶯與NTSO的合作模式究竟為何。從直觀來看,您們幾乎像是綁在一起的。瓜田李下,總是要盡量小心才好,這是我一點善意的建議。

    還有一點心得,是我在PTT看到的一些現象。近日,NTSO出現一些「死忠粉」,認為NTSO已能「秒殺」TSO,並「不輸」NSO。(這與我的聆賞經驗也有差異。)有一群觀眾支持,對樂團來說當然是好事,有利於永續經營。但是,如果「死忠粉」太多,那就有礙樂團的進步了,因為總是有人在叫好。而您既是導聆,又是著名樂評,在公共領域有著一定的發言力道,如果給出太多有分化、比較、高下輸贏之類的評價,那很顯然是助長不理性、不客觀言論的氣燄。

    潦草回應,希望您不要見怪,多有冒犯之處,祈請諒解。之前看一些熱愛棒球的同學,說臺中人一定要支持興農牛(好早以前了),說因為那是地主隊。相對的,我對NTSO雖然經常吐槽,但我是很願意支持他們的,也很支持相關的配套(如您與夜鶯的導聆)。畢竟,這是中臺灣難得的藝文資源。也顯見,臺中是多麼缺乏一個完善的藝文評論平臺,如果有更好、更健康的評論空間,那麼整個藝文環境也就進步了。

    往後也應多向您的熱忱學習!希望未來有機會碰到面。謝謝!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