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韶軒絲竹室內樂團《大墩隨想》觀後小記

【節目資訊】
演出節目:《大墩隨想》
演出單位:聞韶軒絲竹室內樂團、唯心世界合唱團
演出人員:張毅宏(指揮)、翁佳勤(嗩吶)、魯璐(箜篌)、張伊瑩(二胡)、黃勝宏(琵琶)
本文依據:公元2018年8月3日下午19時30分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首先,必須鄭重感謝全場最佳、處變不驚的黃國洲學長,招待我觀賞這場音樂會!讓我成功洗去在之前歌劇院看國樂演出的陰影

節目標題叫《大墩隨想》,主持人也試圖解釋音樂會與「大墩」的關聯,但整場聽下來,其實與大墩--臺中,一點關係都沒有。反倒是曲目中凸顯箜篌表演,為何不直接以「箜篌引」作為節目標題呢?或許更吸引人一些。

既然說到主持人,還是想吐槽一下:今次演出與去年相同,仍然安排一位主持人串場。她自稱是「司儀」,但節目冊中寫為「導聆」。如果是「司儀」,那麼有點過於展現自己;如果是「導聆」,則不算太專業。即便以「主持人」來檢核,所呈現的還是滿滿大寫的尷尬,發言也拖了不少時間,用語也不甚精準,與觀眾的互動有些畫蛇添足。其實覺得,時至今日若非普及、親子音樂會,根本不需要有這樣主持人的設計,因為節目效果並沒有因為主持人的發言而有所提昇。

第一首〈茶園歡舞〉,不錯的開場,一小段笙的獨奏很吸引我(這位樂手在後面的表現也頗佳),樂團也較去年更有演奏的主動性,頗好。就是覺得音樂的中音域似乎不足,聽起來有些飄。其次的〈游子吟〉,獨奏似乎有一點點氣息上的不穩定,氣口斷句還可以斟酌,但最大的問題是作品本身拼貼感太強,像是把三段獨立的章節黏在一起,除了中間那段動感段落聽起來很刺激以外,感受不到作品的深度。

接著是簫與箜篌的二重奏〈清明上河圖〉,在熱鬧的音樂之後來上一段室內樂,確實挺悅耳的,調劑得宜。(整場曲目規畫不錯。)作品本身也比較有傳統文人氣,很能展現傳統民樂的特色。(但箜篌實際上是後人「復原」出來的仿古樂器,某種程度說來,展現的也是今人想像出的傳統文人風貌。但聽起來好,也就行了。)

接連兩首樂隊及合唱作品〈康定情歌〉〈四季唱農家〉,擔綱合唱的是唯心世界合唱團。沒錯,就是那位混元禪師創辦的唯心宗,旗下的社會合唱團。(是不是現在搞新興宗教,都要弄合唱合奏才過癮?這或許是很值得研究的音樂人類學課題。)既然是社會合唱團,而且成員多為中老年人,自然沒有太大期待。孰料,雖然音準、音色欠佳,但合唱團還算跟得上音樂,表現已經是出乎我的預料之外!(這也就是傳說中的「不期不待,沒有傷害」。)〈康定情歌〉因為較抒情,且需要較講究的發聲才能好聽,所以在音準、音色的限制下,聽起來自然有些抱歉了,但〈四季唱農家〉還可以,唯聲量經常被樂團蓋過。(隨行友人說唱到後面幾乎成了大齊唱,話雖不假,但竊以為:齊唱就齊唱嘛,至少跟樂團加在一起,也沒那麼可怕。)

下半場,先是魯璐獨奏仿唐箜篌的〈箜篌引〉,這種形制的箜篌我第一次見,有些新奇。(插個嘴:魯璐的著裝風格我也是第一次見,有些新奇……裙襬長得有些浮誇。)接著箜篌協奏曲〈孔雀東南飛〉,雖然流暢優美,但這何占豪的作品終究沒脫離〈梁祝〉的影子,音樂架構基本上就是〈梁祝〉的「換句話說」,連結尾都用弦樂泛音搞定,實在有些沒創意。倒是〈孔雀東南飛〉中,定音鼓的表現十分理想,敲得很入心,為樂感增色許多,只是獨奏者擺在樂團與指揮中間,影響樂手視線,部分段落節奏顯得不穩定。

魯璐又返場加演自彈自唱〈煙花易冷〉,但是嘛,我認為她還是專心演奏就好……

二胡協奏曲〈雲南印象〉,前面一段還不錯,但中段低音的切分音有些讓人失望,節奏的掌握有待加強,使得鈴鼓也迷失方向,到後面就感覺整體愈趨草率了,很可惜。

琵琶協奏曲〈雲想‧花想〉,開頭很漂亮,而這首樂曲也讓我第一次見到張毅宏施展的Power原來也可以這麼強大,且還能夠強大而又不吵鬧,光是這點,就很值得稱讚了。

返場曲,加演一首鮑元愷《臺灣音畫》中的〈高山青〉國樂版,整整齊齊,精神集中,即便我不大喜歡這套作品的編曲風格,但還是聽起來很有勁的。就這樣,演出畫上句點,整體還算是面向廣、質量佳的節目。

喔,對了,開演前到票房取出最近幫人代購的節目票券,在簽收據的時候,竟然服務人員開口,客氣問道:「請問你是寫樂評的那位查太元嗎?……我有看到你寫馬勒那場……」頓時間,我心花怒放呀!我這些隨便亂寫,原來真有人看呀!大概是心情太好了,所以看節目的感受就更加圓滿愉快了吧!

再次感謝學長的招待!

查太元

2 則留言

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